摘 要:文章分先秦、两汉至六朝、唐宋至清、民国至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对表示腹部义的“腹”“肚(~子)”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先秦腹部义仅用“腹”表示,“肚”产生于西汉时期,元明清时期大量使用,明朝出现“肚子”,民国及现代汉语“肚(~子)”完全替换“腹”。
关键词:汉语 “腹” “肚” “肚子” 历时替换
肢体词是基本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常用词汇。关于汉语肢体词的历史演变,已有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词汇史》第四章中,论述了“身”“眼”“脸”“脚”“趾”“皮”等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汪维辉先生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中对“脚和足、眼和目”的演变也做了深入的探讨。但对肢体词“腹”“肚(~子)”的历时替换研究目前还未见成果发表,笔者试作探讨。
一、先秦汉语有“腹”无“肚”
腹,甲骨文为,小篆为,《说文解字·肉部》:“腹,厚也。从肉复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腹、厚叠韵。谓腹之取名,以其厚大。”可见,《说文》训“腹”为“厚”是声训,“腹”的本义是腹部,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先秦文献中,“腹”是常用词,例如:
1.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元年》)
2.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
3.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揊痤则寖益。(《韩非子·显学第十五》)
4.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
以上各例的“腹”表示人的肚子。“腹”也可表示动物的腹部,如:
5.河鱼腹疾奈何。(《左传·宣公十二年》)
6.道见蛙张腹而怒,将有战争之气,即为之轼。(《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先秦时期,“腹”经常与“心”连用,如“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山海经·海内南经》)“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韩非子·存韩第二》)“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后来“心腹”凝固为一词,转移表示亲信,如“太师者,心腹之臣……常立于前,决疑事也。”(《全上古三代文·齐太公一·四辅》)
在先秦文献中,“肚”还未出现,表示腹部义的词仅为“腹”。“表1”是先秦八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腹部义的“腹”“肚”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1:先秦“腹”“肚”表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先秦
文献 左传 吴越春秋 老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战国策
腹 7/13 5/8 2/2 2/3 4/5 7/8 6/11 15/30
肚 0 0 0 0 0 0 0 0
(说明:表中“腹”两个数据分别为:表示腹部义次数/出现的总次数。下同)
二、两汉—六朝,几乎都用“腹”,出现了“肚”
两汉至六朝时期,“腹”的用法更为灵活,使用频率更高,“腹”在《论衡》中出现68次,在《史记》中出现38次,《三国志》21次,《世说新语》5次,远比先秦文献中“腹”出现的次数多,如:
7.引刀自刳其腹。(《论衡·儒增》)
8.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史记·日者传》)
9.天化为病人,在于道侧,身瘦腹大。(东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修行本其经·游观品第三》)
10.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11.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1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13.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
14.一宿则腹中净。(《齐民要术·作酱等法第七十》)
以上7-11例的“腹”表示人的腹部,12-14例表示动物的腹部。此时“腹”出现不少新搭配,有:“小腹”,如“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史记·扁鹊仓公》)“小腹”或作“少腹”,如“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肠腹”,如“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淮南子·泰族训》)“心腹”用法更为多见,如“披心腹,见情素”。(《史记·邹阳列传》)
此外“腹”也特指人的胃,有“空腹”一词,如:“我饮酒,病者食,死者空腹。”(《博物志·杂说下》)“空腹酒服一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薯蓣丸方》)
肚,不见于《说文》。《玉篇·肉部》:“肚,腹肚。”本义为腹部。“肚”最早的用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其为人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而后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出现三例,分别为:
15.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6.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7.牛肚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饮之,大汗出者愈。(《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其中,15、16例为表示人的腹部,17例为表示牛的胃,为人的食材,读为上声,因其音义均改变,当视为另一词。由上可见,此时“肚”虽已出现,但是它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都不如“腹”,用法不及“腹”灵活,在东汉时期口语性较强的汉译佛经中也未曾见“肚”用例。
六朝时期“肚”还很少见,在医书中出现一些,文学作品只见梁代萧绎《金楼子》一例:
18.手青肚满痛不可忍。(《肘后备急方》卷七)
19.成汤姓子,名履,字天乙……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萧绎《金楼子·兴王》)endprint
六朝的汉译佛经中,也有“肚”表示腹部义用例,如:
20.处处皆有炎嘴铁鹫。 壮身大肚。(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地狱品之二》)
21.此王手足腹肚头面肩背与我无异。(南朝宋天息灾译《佛说金耀童子经》)
但使用频率极低,用法及次数依旧是“腹”占优势,且“肠腹”“心腹”搭配使用次数增多。
六朝时期已出现复音词“腹肚”。该词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但使用频率很低,如:“浆水稍酸味者煎乾姜屑呷之夏月腹肚不调煎呷之差。”(《肘后备急方·卷二》)“阎魔罗人,手执利刀,腹肚甚大,如黑云色。”(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地狱品之七》)从上下文意思来看,应是表示人的腹部。
“表2”是两汉—六朝几部代表性文献“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2:两汉—六朝“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文献 淮南子 史记 修行本起经 金匮
要略 论衡 齐民
要术 正法念处经 三国志 佛说金耀
童子经 世说
新语
腹 17/18 38/53 2/2 108/110 60/68 82/86 36/41 21/32 2/2 5/8
肚 0 0 0 2/3 0 0/19 17/19 0 1/1 0
(说明:《齐民要术》中“肚”均为表示作为食材的动物胃部,如:“取石首鱼、魦鱼、鲻鱼三种肠、肚、胞,齐净洗,空著白盐。”(《作酱等法第七十》)如上所述,这种“肚”应属另一词。)
三、隋唐—明清时期,“腹”逐渐减少,“肚”(“肚子”)逐渐增多
隋唐宋时期“腹”使用的频率逐渐减少,“肚”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发展至元朝,表示腹部义的“肚”与“腹”的使用次数已经相当,到清朝“肚”有取代“腹”的趋势。这个时期“腹”没有出现新的搭配,而“肚”的用法则越来越灵活,明朝出现附加式复音词“肚子”,另外还有“肚皮”等用法,显示了“肚”的活力。
隋唐—明清时期“腹”用例如:
22.於往昔有一王,名毘迦,从父掌生,非母腹出。(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从园还城品第七》)
23.太子奉王教诏,即至城南。便举左手拍其腹上而喝一声。(《祖堂集·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24.一腹便便,也读春秋也爱眠。(《全宋词·陈瓘<减字木兰花>》)
25.腹中饥了么?妹子,厨下看点心师父吃。(《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
26.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27.若悟珠生蚌腹,方知非异非同。(《全宋词》张抡《西江月》)
28.那雄龟精的腹壳,被吾神劈来,埋于后园碧桃树下。(《警世通言》第二十七卷)
例22-26“腹”表示人的腹部,可以看出“腹”多用于表示饥饿的语境中,此外,虽当时“肚”已较多使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肚子痛”在当时文献中多用“腹痛”表示,而不用“肚痛”,如“乐和推腹痛留在舱中,捱身与喜大娘攀话。”(《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例27-28“腹”表示动物的腹部,对象有所扩展,为蚌、马等,而“肚”此时很少用于表动物腹部。“腹”在这一时期没有出现新的搭配,用法和前一时期相似。
隋唐宋时期“肚”的用例如:
29.或有两手拍肚而哭。(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从园还城品第七》)
30.漳南云:“头上不秃,肚里无毒。”(《祖堂集·卷第十五》)
31. 某甲不吃粥肚饥,所以喜欢。 (《景德传灯录·卷九》)
唐宋时期,“肚”的使用有所增加,用法较为单一,但已较多出现“腹肚”一词表示人的腹部,如“此是何人,腹肚極大,猶如大釜”。(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道見病人品第十八》)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肚皮”这一用法,如“盖得肚皮脊背露,脚根有袜指头串(穿)”。(《敦煌变文·卷四·不知名变文》)“腹”则没有这样的用法。这一时期“肚”也有用于表示动物的腹部的例子,但用例较少,笔者仅在《景德灯录》中找到一例为“马肚”,即“如今若不了,明朝后日看看。变入驴胎马肚里”。(《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玄沙宗一》)
元明清时期“肚”的使用次数比前一时期明显增多,用法上更为灵活,不仅“肚皮”较多使用,同时在明朝文献中出现附加式复音词“肚子”,如:
32.身寒肚又饥,身寒肚又饥,愁烦诉与谁?(《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
33.两只手提住布袱角,向空一抖,拍着肚皮和腰。(《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34.何道就假装个要吐的模样,把手拊着肚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何道士》)
35.贾瑞直冻了一夜,今又遭了苦打,且饿着肚子,跪着在风地里读文章,其苦万状。(《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
36.被那张金凤骂得眼泪往肚子里咽。(《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十三妹》)
37.难道你身上的揖比龟肚里的宝还值钱?(《镜花缘·第二十八回·老书生》)
38.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
例32—36表示人的肚(~子),37、38表示动物的肚(~子)。明朝出现附加式复音词“肚子”后,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用法灵活,可用于表示人或动物的腹部,而“腹”则始终没有出现“腹子”这种构词方式。另外,复音词“肚腹”也还在使用,如:“郑夫人出于无奈,只得捧着腹肚,走到庵后厕屋里去。”(《警世通言》第十一卷)
“表3”是隋唐—明清时期十余种具有代表性文献中“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endprint
表3:隋唐—明清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文献 佛本行集经 敦煌
变文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全宋词 窦娥冤 全元
南戏 警世
通言 初刻拍案
惊奇 红楼梦 儿女
英雄传
腹 19/22 20/35 3/3 4/5 67/78 2/2 27/28 50/57 20/43 20/37 4/9
肚 7/9 6/6 6/7 10/11 11/12 0/11 30/34 54/55 44/45 26/43 72/82
肚子 0 0 0 0 0 0 0 1/1 3/3 16/16 8/8
四、民国—当代,“肚”(“~子”)替换了“腹”
民国时期,“腹”在一些较为文言化的文献中还可见到,到了现代汉语时期,“腹”在口语中已极少使用,除与医学相关文献,其余文献基本被“肚”和“肚子”取代,且基本不见“腹”用于指动物的腹部,而多用“肚子”表示。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时只是偶尔使用“腹”,例如:
39.我防他有枪,立发出一拳,中了他的腹部。(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十二章·实供》)
40.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梁启超文集·论私德》)
《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有“腹”的用例,但都出现于作者引用古人的话语中,在作者自己的语言中,都不使用“腹”。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基本使用“肚子”,单用“肚”则较少见,如:
41.嘴里觉到渴,肚里觉到饿。(民国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山西通信》)
42.我心中很觉得闷懑,只因清早起来,饿了肚子来瞧这桩凶案。(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五章·推究案情》)
43.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饱饱的,做一个无思无虑的愚人。(民国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三篇·老子》)
在我们搜集现代汉语时期的语料时发现,“腹”已不见用例,在口语以及书面语中,除医学用语外,“腹”“肚”的用例也较少,基本使用“肚子”,如:
44.李傲说完,将一杯啤酒“咕咚咕咚”地灌到了肚里。(沙汀《困兽记》)
45.爷爷,你倒大方,清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吃到肚里去了。(《边城》)
46.赵老太太肚子里怀着他,人家以为她准生双胞胎。(《围城·第三章》)
47.我的肚子还真有些饿了。不过我刚刚睡醒,又懒得下去买。(沙汀《困兽记》)
例44、45为单用“肚”表示人的腹部义,例46、47为“肚子”表示人腹部义。“肚”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搭配“肚脐”,如“上身是刚好露出肚脐的小号迷彩”。(沙汀《困兽记》)这是以前“腹”不曾出现的用法。
总之,在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表腹部义基本用“肚(~子)”来表示,只在文言化的书面语中偶尔见到“腹”。这个时期“肚(~子)”用法更为灵活,使用频率更高,已完全替代“腹”。
“表4”是民国—现代汉语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4: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民国时期 现代汉语时期
文献 梁启超文集 倭刀记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朝花夕拾 边城 困兽记 围城
腹 7/7 1/1 0 0 0 0 0 0
肚 1/1 0 0 2/2 0 1/1 4/4 0
肚子 0 2/2 3/3 1/1 3/4 0 9/9 21/21
(说明:《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腹”字仅出现于引文中,因此没有将其列入统计数据)
五、结语
(一)表示腹部义,“腹”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使用时间可谓长矣!“肚”在西汉时开始出现,从隋唐开始,“肚”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到清代出现“肚”取代“腹”的趋势。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肚(~子)”已完全取代“腹”。
(二)汉语历史词汇中的“腹”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肢体词。早在先秦时“腹”就广泛使用,《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腹”有 10 个义项,几乎每个义项都能在先秦至迟两汉时期找到例证。“腹”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了如“腹心”“心腹”“口腹”“腹背”“腹诽”等复合词,而且“腹”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是一个很常用的语素,如“腹地”“腹稿”“腹泻”“空腹”“捧腹”“心腹”“韵腹”“腹背受敌”“口蜜腹剑”“推心置腹”等。
(三)“肚(~子)”替换“腹”原因
1.“肚”是一个后出现的口语词,作为新出现口语词必然取代文言词“腹”。人们用词,一般有喜新厌旧心理。
2.“肚”有“腹”所不具备的用法。明朝时期开始出现复音词“肚子”,发展到民国时期,“肚子”的用法灵活,使用频率较高,到现代汉语时期,指人或动物的腹部更多使用“肚子”,同时“肚”也有“肚皮”“肚里”“肚脐”等搭配,这是“腹”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32,40-5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刘坚.近代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王东.“隅/角”历时替换小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5,(4) :105-109.
[8]钟明立.“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71-74.
[9]钟明立.汉语“持拿”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汉语史学报,2014,(13).
[10]钟明立.汉语“胜—败”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6-32.
[11]钟明立,曾述忠“拚”“拼”考辨[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0,(09).
[12]王力.汉语词汇史[M].商务印书馆,1993:76-79.
(林彦乔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endprint
表3:隋唐—明清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文献 佛本行集经 敦煌
变文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全宋词 窦娥冤 全元
南戏 警世
通言 初刻拍案
惊奇 红楼梦 儿女
英雄传
腹 19/22 20/35 3/3 4/5 67/78 2/2 27/28 50/57 20/43 20/37 4/9
肚 7/9 6/6 6/7 10/11 11/12 0/11 30/34 54/55 44/45 26/43 72/82
肚子 0 0 0 0 0 0 0 1/1 3/3 16/16 8/8
四、民国—当代,“肚”(“~子”)替换了“腹”
民国时期,“腹”在一些较为文言化的文献中还可见到,到了现代汉语时期,“腹”在口语中已极少使用,除与医学相关文献,其余文献基本被“肚”和“肚子”取代,且基本不见“腹”用于指动物的腹部,而多用“肚子”表示。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时只是偶尔使用“腹”,例如:
39.我防他有枪,立发出一拳,中了他的腹部。(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十二章·实供》)
40.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梁启超文集·论私德》)
《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有“腹”的用例,但都出现于作者引用古人的话语中,在作者自己的语言中,都不使用“腹”。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基本使用“肚子”,单用“肚”则较少见,如:
41.嘴里觉到渴,肚里觉到饿。(民国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山西通信》)
42.我心中很觉得闷懑,只因清早起来,饿了肚子来瞧这桩凶案。(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五章·推究案情》)
43.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饱饱的,做一个无思无虑的愚人。(民国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三篇·老子》)
在我们搜集现代汉语时期的语料时发现,“腹”已不见用例,在口语以及书面语中,除医学用语外,“腹”“肚”的用例也较少,基本使用“肚子”,如:
44.李傲说完,将一杯啤酒“咕咚咕咚”地灌到了肚里。(沙汀《困兽记》)
45.爷爷,你倒大方,清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吃到肚里去了。(《边城》)
46.赵老太太肚子里怀着他,人家以为她准生双胞胎。(《围城·第三章》)
47.我的肚子还真有些饿了。不过我刚刚睡醒,又懒得下去买。(沙汀《困兽记》)
例44、45为单用“肚”表示人的腹部义,例46、47为“肚子”表示人腹部义。“肚”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搭配“肚脐”,如“上身是刚好露出肚脐的小号迷彩”。(沙汀《困兽记》)这是以前“腹”不曾出现的用法。
总之,在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表腹部义基本用“肚(~子)”来表示,只在文言化的书面语中偶尔见到“腹”。这个时期“肚(~子)”用法更为灵活,使用频率更高,已完全替代“腹”。
“表4”是民国—现代汉语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4: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民国时期 现代汉语时期
文献 梁启超文集 倭刀记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朝花夕拾 边城 困兽记 围城
腹 7/7 1/1 0 0 0 0 0 0
肚 1/1 0 0 2/2 0 1/1 4/4 0
肚子 0 2/2 3/3 1/1 3/4 0 9/9 21/21
(说明:《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腹”字仅出现于引文中,因此没有将其列入统计数据)
五、结语
(一)表示腹部义,“腹”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使用时间可谓长矣!“肚”在西汉时开始出现,从隋唐开始,“肚”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到清代出现“肚”取代“腹”的趋势。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肚(~子)”已完全取代“腹”。
(二)汉语历史词汇中的“腹”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肢体词。早在先秦时“腹”就广泛使用,《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腹”有 10 个义项,几乎每个义项都能在先秦至迟两汉时期找到例证。“腹”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了如“腹心”“心腹”“口腹”“腹背”“腹诽”等复合词,而且“腹”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是一个很常用的语素,如“腹地”“腹稿”“腹泻”“空腹”“捧腹”“心腹”“韵腹”“腹背受敌”“口蜜腹剑”“推心置腹”等。
(三)“肚(~子)”替换“腹”原因
1.“肚”是一个后出现的口语词,作为新出现口语词必然取代文言词“腹”。人们用词,一般有喜新厌旧心理。
2.“肚”有“腹”所不具备的用法。明朝时期开始出现复音词“肚子”,发展到民国时期,“肚子”的用法灵活,使用频率较高,到现代汉语时期,指人或动物的腹部更多使用“肚子”,同时“肚”也有“肚皮”“肚里”“肚脐”等搭配,这是“腹”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32,40-5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刘坚.近代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王东.“隅/角”历时替换小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5,(4) :105-109.
[8]钟明立.“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71-74.
[9]钟明立.汉语“持拿”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汉语史学报,2014,(13).
[10]钟明立.汉语“胜—败”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6-32.
[11]钟明立,曾述忠“拚”“拼”考辨[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0,(09).
[12]王力.汉语词汇史[M].商务印书馆,1993:76-79.
(林彦乔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endprint
表3:隋唐—明清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文献 佛本行集经 敦煌
变文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全宋词 窦娥冤 全元
南戏 警世
通言 初刻拍案
惊奇 红楼梦 儿女
英雄传
腹 19/22 20/35 3/3 4/5 67/78 2/2 27/28 50/57 20/43 20/37 4/9
肚 7/9 6/6 6/7 10/11 11/12 0/11 30/34 54/55 44/45 26/43 72/82
肚子 0 0 0 0 0 0 0 1/1 3/3 16/16 8/8
四、民国—当代,“肚”(“~子”)替换了“腹”
民国时期,“腹”在一些较为文言化的文献中还可见到,到了现代汉语时期,“腹”在口语中已极少使用,除与医学相关文献,其余文献基本被“肚”和“肚子”取代,且基本不见“腹”用于指动物的腹部,而多用“肚子”表示。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时只是偶尔使用“腹”,例如:
39.我防他有枪,立发出一拳,中了他的腹部。(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十二章·实供》)
40.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梁启超文集·论私德》)
《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有“腹”的用例,但都出现于作者引用古人的话语中,在作者自己的语言中,都不使用“腹”。
民国时期表示人的腹部基本使用“肚子”,单用“肚”则较少见,如:
41.嘴里觉到渴,肚里觉到饿。(民国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山西通信》)
42.我心中很觉得闷懑,只因清早起来,饿了肚子来瞧这桩凶案。(民国程小青《倭刀记·第五章·推究案情》)
43.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饱饱的,做一个无思无虑的愚人。(民国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三篇·老子》)
在我们搜集现代汉语时期的语料时发现,“腹”已不见用例,在口语以及书面语中,除医学用语外,“腹”“肚”的用例也较少,基本使用“肚子”,如:
44.李傲说完,将一杯啤酒“咕咚咕咚”地灌到了肚里。(沙汀《困兽记》)
45.爷爷,你倒大方,清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吃到肚里去了。(《边城》)
46.赵老太太肚子里怀着他,人家以为她准生双胞胎。(《围城·第三章》)
47.我的肚子还真有些饿了。不过我刚刚睡醒,又懒得下去买。(沙汀《困兽记》)
例44、45为单用“肚”表示人的腹部义,例46、47为“肚子”表示人腹部义。“肚”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搭配“肚脐”,如“上身是刚好露出肚脐的小号迷彩”。(沙汀《困兽记》)这是以前“腹”不曾出现的用法。
总之,在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表腹部义基本用“肚(~子)”来表示,只在文言化的书面语中偶尔见到“腹”。这个时期“肚(~子)”用法更为灵活,使用频率更高,已完全替代“腹”。
“表4”是民国—现代汉语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4: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腹”“肚”表示腹部义的使用情况
时期 民国时期 现代汉语时期
文献 梁启超文集 倭刀记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朝花夕拾 边城 困兽记 围城
腹 7/7 1/1 0 0 0 0 0 0
肚 1/1 0 0 2/2 0 1/1 4/4 0
肚子 0 2/2 3/3 1/1 3/4 0 9/9 21/21
(说明:《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腹”字仅出现于引文中,因此没有将其列入统计数据)
五、结语
(一)表示腹部义,“腹”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使用时间可谓长矣!“肚”在西汉时开始出现,从隋唐开始,“肚”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到清代出现“肚”取代“腹”的趋势。民国—现代汉语时期,“肚(~子)”已完全取代“腹”。
(二)汉语历史词汇中的“腹”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肢体词。早在先秦时“腹”就广泛使用,《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腹”有 10 个义项,几乎每个义项都能在先秦至迟两汉时期找到例证。“腹”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了如“腹心”“心腹”“口腹”“腹背”“腹诽”等复合词,而且“腹”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是一个很常用的语素,如“腹地”“腹稿”“腹泻”“空腹”“捧腹”“心腹”“韵腹”“腹背受敌”“口蜜腹剑”“推心置腹”等。
(三)“肚(~子)”替换“腹”原因
1.“肚”是一个后出现的口语词,作为新出现口语词必然取代文言词“腹”。人们用词,一般有喜新厌旧心理。
2.“肚”有“腹”所不具备的用法。明朝时期开始出现复音词“肚子”,发展到民国时期,“肚子”的用法灵活,使用频率较高,到现代汉语时期,指人或动物的腹部更多使用“肚子”,同时“肚”也有“肚皮”“肚里”“肚脐”等搭配,这是“腹”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32,40-58.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刘坚.近代汉语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王东.“隅/角”历时替换小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5,(4) :105-109.
[8]钟明立.“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71-74.
[9]钟明立.汉语“持拿”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汉语史学报,2014,(13).
[10]钟明立.汉语“胜—败”义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6-32.
[11]钟明立,曾述忠“拚”“拼”考辨[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0,(09).
[12]王力.汉语词汇史[M].商务印书馆,1993:76-79.
(林彦乔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