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蒙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上,今年频频现身的赵宝刚导演再获殊荣,这位电视剧届的标志性人物凭借社会话题爆棚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捧得最佳导演奖。一直以电视剧闻名的他,在60岁开启了他的电影之旅。
“我叫赵宝刚,是一个导演。”这次赵宝刚是作为一名新人电影导演闯荡电影圈。谈起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他感慨道,“拍电影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怀,如果这次观众不喜欢,就回去拍电视剧。”
拍电影是想表达情怀
电影《触不可及》讲述了一段绵延70年的旷世爱情故事,影片中两位恋人分分合合、爱而不成。描写一段爱情故事,这对于有“中国偶像剧教父”之称的赵宝刚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奇怪的是,导演这次没有把爱情戏和自己的擅长的青春题材挂钩,而是选择了在大银幕上属于冷门的谍战题材。
面对冷门题材,赵宝刚表示,在民国题材里确实没有票房太好的,“我希望我这个票房好,因为我这个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好看。选这么一个题材,因为这是我内心里面多年想表达的一种情怀。当然我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有可能的话,在我今后的影片中会得以体现。”
从《编辑部故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到《奋斗》、《北京青年》,赵宝刚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但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赵宝刚投身电影圈,却没有选择走捷径改编自己的电视剧,反而去挑战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题材。
“很多年前,我就想拍电影,这和市场没多大关系,但一直阴错阳差没拍成。现在年岁大了,怕再不拍就来不及了,想通过大银幕去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还有。今年我已经60岁了,脑袋也快跟不上了,趁着能力还没有太降低的时候拍一部试试。”赵宝刚说。
60岁的赵宝刚是中国电视剧圈的绝对大腕,但在电影圈还算新人。其实他一直有着一段闯荡的岁月。
一直走在青春的路上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在外闯荡的影响,他7岁时便有了自己的理想:“我要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去闯荡。”然而,直到16岁,他的这一理想并没能真正实现……
初中毕业后,他成了首钢铸造车间的一名工人,虽然对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不过,他的“不安分”却开始显现出来。或许是喜好,抑或是为了改变命运吧,那段时间,只要和文艺沾上边的,他逮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什么指挥班、朗诵班、诗歌班等等他都会去报名,有时也参加合唱团、话剧团、舞蹈队的排练,甚至在工闲期间,还自学一些钢琴、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系统地学习音乐之后,他开始报考众多文艺团体,遗憾的是他一次也没被录取过。
18岁那年的一个夏日,他再次失败。终于在他19岁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不过,还没等他高兴过来,工厂造反派却以“不热爱本职工作”为由,强行扣下了他的录取通知书。多次的失败并没让他灰心,22岁那年,他再次参加艺术院校大考,虽然文化课和三试都过了,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
后来,电影学院业余表演培训班开始招生,当弟弟将这一消息告诉他时,他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觉,可是第二天在厂里却开不出证明。幸亏他耍了一个小聪明,拿着弟弟的介绍信去报考,结果考上了,从此开始边念书边演戏的生涯。
由于他的悟性极好,他凭借在《四世同堂》中“老二”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那年,他28岁。
不过,成名归成名,他当时的身份仍然是个工人,因答应导演暂时不能演戏,便被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干剧务就是六年。他边向导演们学习各种经验,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六年里,他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拉了一笔赞助,找了一部剧本后,他成为了电视剧《怯懦的誓言》的导演。这无疑成了他以后导演路上的敲门砖。
在《渴望》大获成功后,艺术中心破例把他正式调到导演组当副导演。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让他成名,终于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导演。这一年,他37岁。
之后,他开始与王朔合作《过把瘾》,然后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像雾像雨又像风》、《永不瞑目》,之后,他突然想“毁掉”自己,因为他不想再作茧自缚地重复言情戏了,他要寻求新的突破。
“知天命”后,他将自己的视角开始转向青春、爱情、励志三要素上,后来,才有了他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
如今的赵宝刚已近花甲之年了,可他仍始终保持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称的激情,而且还保养得那么好。每当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时,他都会很坦然地回答:“因为我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我一直就走在青春的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