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飞轮下的挣扎

2014-11-22 01:38任洁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摘 要:《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作品,发表于一九三九年。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一九六二年该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描写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也是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名著。本文拟从约翰·斯坦贝克的创作背景以及表现主题出发对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意在指出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大背景之下,处于社会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暴露出美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弊病,以及在这深刻的时代烙印之下,广大劳苦人民虽仍在困境中挣扎但依旧逆流挺进,勇敢生活,为生存而斗争。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 斯坦贝克 社会底层劳苦大众 经济大萧条

一、引言

2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使得失业与贫困成了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这是人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特殊历史转折时期,是美国社会、美国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历程的一个巨变时期。与此同时,30年代的作家们也一改20年代的文风,将笔触转向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成了人民的喉舌,揭露社会的不平与黑暗,展现贫苦劳动人民在这特殊时代下为生存而斗争,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也成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美国众多作家,如多斯·帕索斯、詹姆斯·法雷尔、理查德·赖特等的笔下对此都有所反映。但是约翰·斯坦贝克是他们中间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作者斯坦贝克在动笔写《愤怒的葡萄》之前,于1937年秋跟随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一起流浪到加利福尼亚,住在难民停宿场,同农民们一起劳动,目睹饥民的挣扎与斗争,体验他们的痛苦和绝望。他看到的沿途景象使他十分震惊:“有五千户人家快饿死了,不光是挨饿,而是快饿死了……有一个帐篷里,隔离了20个出天花的人,而同一个帐篷里,这个星期有两个妇女要生孩子”,他亲眼看到流浪工人与农场主之间的矛盾:“加利福尼亚离内战不远了……形势非常危急”。这段经历为他创作《愤怒的葡萄》奠定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能创造出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1939年,《愤怒的葡萄》一经发表便使斯坦贝克成为一流的社会小说家,同时也是最能反映他那个时代下层阶级悲惨生活的作家;同样,正是由于这部作品还使作者在第二年荣获普利策奖。1962年,瑞士皇家科学院为斯坦贝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这个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愤怒的葡萄》堪称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文学的鸿篇巨制。小说以美国经济大危机为历史背景,着重描写了30年代美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生产形态的转变以及经济萧条对农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负面效应。小说基于现实、最生动、最现实、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了30年代的美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宝。

二、创作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

在20年代的美国,人们普遍感到美国经济已最终达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只要不断加速生产与消费这个螺旋式的进程,未来的富裕生活就会有所保障。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美国却迎来了迄今为止仍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深刻、最剧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工业与金融的停滞不前以及长期的农业萧条使得大萧条的社会影响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贫穷一时弥漫于每个城市之中。在这一特殊时期,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愤怒的葡萄》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美国佃农和农工在天灾人祸横行时,迎着困境与逆境顽强奋斗的生活。这部作品有力地揭露了大银行家、大企业家以及大农场主对广大农工的剥削与欺压,生动地展现了大萧条时期农业方面的凄凉景象。

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两股强烈的反应。支持者们欢呼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的诞生,还将它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认为作者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而各州的统治者则大为恐慌,他们攻击小说是“胡言乱语”。更有人写了与之针锋相对的《快乐的葡萄》等书籍来抵制《愤怒的葡萄》的影响。然而,这部小说还是以其巨大的真实性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换言之,我们可以说时间是检验作品优劣的最好判官。

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在进入30年代之后,大萧条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然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他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走到台前,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面对美国社会这一巨大的转变,尤其是长期的农业萧条,农民们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他们的思维、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然农耕时代,旧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适应这个新的时期,因此他们一直在困境中挣扎着,在为生存而斗争,在心灵的荒漠上苦苦寻找着归宿。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乔德一家人就是被“拖拉机”赶出了祖祖辈辈耕种过的土地。他们变卖了家中的一切向西逃荒,试图在加州寻找到新的出路,然而那里的农场主却利用过剩的劳动力压低农工的工资,与此同时各地方势力又对他们横加勒索和迫害。故事开篇就指出,新的生产方式推倒了佃农的房子,夺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将他们赶出了家园。这一切的一切看似是在谴责工业时代的现代化耕种模式,但恰恰是在被机器赶上绝路的过程中,这批农民才渐渐明白,使他们陷入这般困境之中的根源是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弊端。

因此,在这一特殊的创作时期,作家们纷纷将视线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以此来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号召。斯坦贝克更是如此,他不但写这些劳苦大众的生活、对他们所遭受的苦痛感同身受,而且还深深感触到了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的心理潜流。斯坦贝克因亲历了美国社会这一历史巨变时期的心理阵痛而成为生活在该时期佃农与农工的代言人,而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乔德一家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的一个典型缩影。

三、表现主题——生命的亮色与人生的希望

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生命与希望这一主题思想。从小说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乔德一家所生活的俄克拉荷马州饱受沙尘风暴以及干旱的肆虐,俄克拉荷马的灰尘谷那干涸的土地上遍布死亡的意象。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客观的意象架构使死亡与生命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用此来衬托生命,告诉人们生命充满了希望,它在永不停止地繁殖着、蔓延着,让生命之光在人们忍耐的意志里得以延续下去。作者在叙述俄克拉荷马糟糕的环境中,似乎让绝望之感和死亡的意象占据着上风,但是作者也在不时地暗示读者们,毁灭之后仍然存在着生命之永恒。在小说最后几章中,尽管加州的大雨导致洪水泛滥,民工们无事可做,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绝望的困境中,作者却展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表达了对美好的肯定以及对生命的追求。雨水带来了新的希望,从地里冒出来了小小的草尖儿,尽管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但是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中钻出来,似乎对那残酷的一切一无所知,满山遍野都充满了淡淡的绿色。这样一幅春回大地的氤氲画面,透出了希望的气息与色彩。正如斯坦贝克试图表现的:在灾难之中透露出的生命迹象就预示着希望的来临。因此,无论是俄克拉荷马州的风暴干旱还是加利福尼亚的洪水,统统都遮挡不住人们对人生所怀抱的希望以及对生命所持有的活力。

《愤怒的葡萄》始终如一地展现同一幅画面,全文也都在力图传达同一个重要的主题:对未来始终怀抱着希望以及对生存下去始终抱有信心。即使人们到了生存的边缘地带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的境地,也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生命的亮色以及人生的希望。斯坦贝克通过塑造《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以及在小说中使用的各类意象与象征,刻画了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同时又生动描绘了一幅生命与希望并存的深刻画面,展现了其宏大的主题,也更为深刻地传达了小说的普世性与普适意义。1962年,瑞士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中也赞扬斯坦贝克:“您以您杰出的作品成为世人的一名好教师,教会人们善良和仁慈,您又是一位人性价值的捍卫者。”

四、结语

《愤怒的葡萄》一书对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大萧条所描绘的“那幅毫不客气的图画”是小说一出版便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然而,小说出版至今在美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如此长久的魅力必定来自小说那不受时代限制以及永不过时的永恒性主题。斯坦贝克透过《愤怒的葡萄》所展现出的人生的希望以及生命的活力既启示了大萧条时期的人们,又给后来的读者们予以鼓励。因此,斯坦贝克不仅承担了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而且确保了其作品魅力长存。

与此同时,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不仅在题材创作上打破了前一时期传统小说家们的内容框架,使小说在题材上更加现实,在内容上更加真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在场景描绘上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从传统作家们习惯于描绘的文学沙龙、社交聚会等几个有限的场景转而通过细枝末节的描绘展现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以及他们变化不定、纷繁复杂的心理结构与精神世界,让读者们直接进入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去探究他们的深层意识,去感受、去体会小说中每个人物角色奔腾不已的丰富思潮。

斯坦贝克的这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心灵的敏感体验与感受,以其自身感触去省悟当时美国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表层之下的精神斗争的写作方式,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革新,这也使得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的先驱者。

参考文献:

[1]杨仁敬.美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黄珊如.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社会责任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论文集[C],2010.

(任洁敏 新疆伊宁 伊犁师范学院 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