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李兴锋 鲍印广 等
摘要:采用改进的离子消耗技术,分析了携带TaPHR1基因的小麦种质系山农824和山农899及其亲本的磷素吸收动力学特点(Cmin、Km、Vmax、α值),比较了供试材料在低磷水平(10 μmol/L)与正常磷素水平(50 μmol/L)下的含磷量、干物质量、分蘖数和根冠比。结果表明,含有TaPHR1基因的小麦材料其Cmin、Km减小,Vmax、α值显著增大,说明TaPHR1基因可改善磷素吸收动力学特性,能够促进小麦在低磷条件下吸收更多的磷素,并提高茎叶在全株中的磷素分配比例,使小麦在低磷条件下将磷素更多地转入地上部;低磷条件下,TaPHR1基因可以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增加分蘖数。
关键词:小麦;TaPHR1基因;吸收动力学;干物质积累;分蘖;耐低磷力
中图分类号:S512.103.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068-06
由于磷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可溶性无机磷不断淋出成为无效磷而无法被小麦吸收利用,以土壤作为磷源,小麦作为磷库,吸收动力学的特性改善可以增加磷素库容,提高源库流动效率,减少磷素浪费。本研究表明,TaPHR1基因能够改善小麦苗期的磷素吸收动力学特性,使小麦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能高效地吸收磷素,关于小麦成株期的磷素源库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ajendra B, Bikram D P, Mark S, et al. PHO2, MicroRNA399, and PHR1 define a phosphate signaling pathway in plants [J]. Plant Physiol., 2006, 141: 988-999.
[2]曾后清, 朱毅勇, 尹晓明, 等. 白羽扇豆缺磷胁迫下miR399与磷响应基因的表达及关系[J]. 土壤学报, 2010, 47(5): 971-978.
[3]Vicente R, Francisco L, Roberto S, et al. A conserved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phosphate starvation signaling both in vascular plants and in unicellular algae [J]. Genes and Development, 2001, 15: 2122-2133.
[4]孙佃臣, 沙爱华, 单志慧, 等. 拟南芥miR399耐低磷胁迫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11): 102-106.
[5]Fujii H,Chiou T J,Lin S I,et al. A miRNA involved in phosphate-starvation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J]. Current Biology, 2005, 15: 2038-2043.
[6]Chiou T J,Aung K,Lin S I, et al. Regulation of phosphate homeostasis by microRNA in Arabidopsis [J]. The Plant Cell, 2006, 18(2):412-421.
[7]李国瑜, 李瑶, 陈为序, 等. 济麦22及其转TaPHR1基因植株的磷胁迫反应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9): 63-69.
[8]Epstein E, Hagen C E. A kinetic study of the absorption of alkali cations by barley roots[J]. Plant Physiol., 1952, 27: 457-474.
[9]王庆仁, 李继云, 李振声. 不同基因型小麦磷素营养阈值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3): 363-370.
[10]杨秀君, 刘顺通, 王明凤,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水培体系下的磷胁迫反应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2): 109-112.
[11]Claassen N,Barber S A.A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flux into roots of intact plants[J]. Plant Physiol.,1974,54(4):564-568.
[12]张焕朝, 王改萍, 徐锡增, 等. 杨树无性系根系吸收H2PO-4动力学特征与磷营养效率[J]. 林业科学, 2003, 39(6): 40-46.
[13]袁红梅. 氮素形态对小麦矿质营养吸收和氮素代谢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D]. 济南:山东大学, 2011.
[14]陈为序, 李瑶, 李太强, 等. 小偃麦种质系山农0095耐低磷胁迫特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4): 765-770.
[15]张山泉, 陈川, 徐沭, 等. 硫酸-过氧化氢消化法测定植株氮磷钾方法的改进[J]. 土壤, 2003(2): 174-175.
[16]柏栋阴, 冯国华, 张会云,等. 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小麦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3): 407-410.
[17]普晓英, 赵大伟, 曾亚文, 等. 低磷胁迫下大麦磷高效基因型的筛选[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6): 1329-1333.
[18]刘鸿雁, 黄建国, 魏成熙, 等. 磷高效基因型玉米的筛选研究[J]. 土壤肥料, 2004 (5): 25-29.
[19]刘亚, 李自超, 米国华, 等. 水稻耐低磷种质的筛选与鉴定[J]. 作物学报, 2005, 31(2): 238-242.
[20]华海霞, 梁永超, 娄运生, 等.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58-362.
[21]盛海君, 杜岩, 居静, 等. 玉米根系Cr6+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幼苗生长的反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8): 34-40.
[22]易修, 袁嘉韩, 顾锁娣, 等. 小麦根系吸收萘、菲、芘的动力学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4): 1135-1140.
[23]赵学强, 介晓磊, 李有田,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07-312.
[24]田霄鸿, 李生秀, 王清君. 几种作物NO-3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初探[J]. 土壤通报, 2001, 32(1): 16-18, 31.
[25]周再知, 梁坤南, 张玉臣, 等. 柚木优良无性系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258-1263.
[26]David D, Susan S K. Phosphate and silicate growth and uptake kinetics of the diatoms Asterionella formos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in batch and semi-continuous culture [J]. Phycol., 1976, 12: 375-383.
[27]蒋小忠. 磷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
[28]高聚林, 刘克礼, 张永平, 等. 春小麦磷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107-112.
[29]黄亚群, 马文奇, 刘社平, 等. 春小麦品种磷营养效率研究.Ⅲ. 磷高效品种的特征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1): 32-38.
[30]宋庆杰, 郭玉莲, 张春利,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12):52-56.
[31]党红凯, 李瑞奇, 李雁鸣, 等.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3): 531-541.
[32]彭正萍, 李春俭, 门明新. 缺磷对不同穗型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4, 30(8): 739-744.
[33]杨瑞吉, 张小红, 王鹤龄, 等.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适应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11): 2314-2318.
[34]张恩和, 王惠珍, 阎秋洁.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2): 117-120.
[35]孔忠新, 杨丽丽, 张政值, 等. 小麦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4): 591-595.
[36]邱慧珍.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对苗期供磷状况的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18]刘鸿雁, 黄建国, 魏成熙, 等. 磷高效基因型玉米的筛选研究[J]. 土壤肥料, 2004 (5): 25-29.
[19]刘亚, 李自超, 米国华, 等. 水稻耐低磷种质的筛选与鉴定[J]. 作物学报, 2005, 31(2): 238-242.
[20]华海霞, 梁永超, 娄运生, 等.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58-362.
[21]盛海君, 杜岩, 居静, 等. 玉米根系Cr6+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幼苗生长的反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8): 34-40.
[22]易修, 袁嘉韩, 顾锁娣, 等. 小麦根系吸收萘、菲、芘的动力学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4): 1135-1140.
[23]赵学强, 介晓磊, 李有田,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07-312.
[24]田霄鸿, 李生秀, 王清君. 几种作物NO-3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初探[J]. 土壤通报, 2001, 32(1): 16-18, 31.
[25]周再知, 梁坤南, 张玉臣, 等. 柚木优良无性系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258-1263.
[26]David D, Susan S K. Phosphate and silicate growth and uptake kinetics of the diatoms Asterionella formos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in batch and semi-continuous culture [J]. Phycol., 1976, 12: 375-383.
[27]蒋小忠. 磷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
[28]高聚林, 刘克礼, 张永平, 等. 春小麦磷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107-112.
[29]黄亚群, 马文奇, 刘社平, 等. 春小麦品种磷营养效率研究.Ⅲ. 磷高效品种的特征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1): 32-38.
[30]宋庆杰, 郭玉莲, 张春利,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12):52-56.
[31]党红凯, 李瑞奇, 李雁鸣, 等.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3): 531-541.
[32]彭正萍, 李春俭, 门明新. 缺磷对不同穗型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4, 30(8): 739-744.
[33]杨瑞吉, 张小红, 王鹤龄, 等.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适应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11): 2314-2318.
[34]张恩和, 王惠珍, 阎秋洁.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2): 117-120.
[35]孔忠新, 杨丽丽, 张政值, 等. 小麦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4): 591-595.
[36]邱慧珍.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对苗期供磷状况的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18]刘鸿雁, 黄建国, 魏成熙, 等. 磷高效基因型玉米的筛选研究[J]. 土壤肥料, 2004 (5): 25-29.
[19]刘亚, 李自超, 米国华, 等. 水稻耐低磷种质的筛选与鉴定[J]. 作物学报, 2005, 31(2): 238-242.
[20]华海霞, 梁永超, 娄运生, 等.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58-362.
[21]盛海君, 杜岩, 居静, 等. 玉米根系Cr6+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幼苗生长的反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8): 34-40.
[22]易修, 袁嘉韩, 顾锁娣, 等. 小麦根系吸收萘、菲、芘的动力学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4): 1135-1140.
[23]赵学强, 介晓磊, 李有田,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3):307-312.
[24]田霄鸿, 李生秀, 王清君. 几种作物NO-3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初探[J]. 土壤通报, 2001, 32(1): 16-18, 31.
[25]周再知, 梁坤南, 张玉臣, 等. 柚木优良无性系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258-1263.
[26]David D, Susan S K. Phosphate and silicate growth and uptake kinetics of the diatoms Asterionella formos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in batch and semi-continuous culture [J]. Phycol., 1976, 12: 375-383.
[27]蒋小忠. 磷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
[28]高聚林, 刘克礼, 张永平, 等. 春小麦磷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107-112.
[29]黄亚群, 马文奇, 刘社平, 等. 春小麦品种磷营养效率研究.Ⅲ. 磷高效品种的特征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1): 32-38.
[30]宋庆杰, 郭玉莲, 张春利, 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12):52-56.
[31]党红凯, 李瑞奇, 李雁鸣, 等.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3): 531-541.
[32]彭正萍, 李春俭, 门明新. 缺磷对不同穗型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4, 30(8): 739-744.
[33]杨瑞吉, 张小红, 王鹤龄, 等.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适应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11): 2314-2318.
[34]张恩和, 王惠珍, 阎秋洁.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2): 117-120.
[35]孔忠新, 杨丽丽, 张政值, 等. 小麦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4): 591-595.
[36]邱慧珍.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对苗期供磷状况的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