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现任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198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工作,是一名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有着强烈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专业技术干部,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省市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先进治理技术奖及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先后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沈阳市领军人才、沈阳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模范个人、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建设先进个人、沈阳市“共产党员工程”奉献标兵等荣誉称号,曾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陈晓东是一位刻苦专研、目光敏锐的环保科技工作者。他积极关注老工业城市结构改造与节能减排、创建生态城市存在的典型问题,带领同志开辟了以土壤污染生态恢复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工程研究领域,确立了环境科研工作面向解决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方向,组建了沈阳市最早的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实验室和沈阳市生态工程技术中心,这些都给沈阳创建生态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潜心研究,开创北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新技术
从2001年开始,针对常规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陈晓东投身于北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工作中。结合北方寒冷地区的特点,他系统研究了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机理,针对越冬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适合北方地区应用的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基建投资与运行成本大大低于同等规模的常规生化处理,建设成本仅为污水常规处理的1/2左右,运行成本仅为常规处理的1/4左右。同时,还可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增加绿地与水面面积,在调节局部环境气候和营造生物多样性空间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开辟了人工湿地技术污水处理小型化、生态化、资源化的应用方向,营造了城市中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受到了包括钱正英、孙铁珩院士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以及国家、省市领导的首肯。
该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度被国家环保部列入“最佳实用推广技术",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编制的国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在2011年已经环保部颁布实施。
该成果在2003年首次应用于沈阳市满堂河污水处理中心,将其建成为北方第一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为该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后,该技术在沈阳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本溪桓仁、长春市、山西太原等地得到迅速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2006年,此技术应用到"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体现了本届世园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内涵。2007年将该技术应用于辉山明渠河口湿地工程与丁香湖公园人工浮岛工程,2008年、2009年、2010年该技术又被应用到沈阳市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中,完成项目100余个,为沈阳创建生态城市起到重要保障。截至目前,该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在辽宁、吉林、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宁夏、安徽、内蒙、青海等省很多城市的污水处理、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中,污水处理规模总量达50万m3/d,通过节约建设费用与运行费用的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初步估算为12.5亿元,年削减污染物COD3.3万吨,营建人工湿地100万m2,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下求索,开拓石油灌区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新途径
2000年,沈抚灌区大面积受到石油废水污染的农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石油类污染物的土壤不仅会直接威胁到农产品安全,还会带来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进而破坏农村饮用水安全。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迅速投入到这个新工作领域中。土壤污染修复在我国乃至世界环保领域中都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针对我国污灌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油类污水灌区一沈抚灌区土壤有机污染土壤的现状与特征,他提出微生物与植物联合生物修复微观技术措施与农业生态调控宏观措施,达到土壤修复与生态恢复的目标。通过大量筛选研究,他终于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了多种具修复功能的土著微生物菌种。随后,他多方奔走,争取各方技术力量和政府部门的立项支持,往返于被污染农田和实验室之间,坚持科研成果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取得了微观生物修复与宏观生态调控综合运行的农田土壤原位修复成果。受到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成为将生态环境科研与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典范。该成果在2003年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6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项目组在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康红村建立了260亩的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了沈抚灌区生态恢复的进程,加大当地生态建设的步伐,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为区域人群健康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