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美学视域下的成都城市精神

2014-11-22 23:02李天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都市成都民众

所谓都市美学,其研究的不是都市中的美学问题,而是立足都市,以都市的眼光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学问题。当下,中国正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个背景下,处于西部现代化建设前沿的大都市成都,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形态和研究这种美学形态的学科,必然应该是崭新的,并且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的都市美学。因为在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美学形态与都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经济由农业占主要地位逐渐向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导致民众的居住生活状态快速从村落化转向都市化,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与都市化有着不解之缘。都市社会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文化属于都市文化之一种。都市美学的应运而生即与建设都市文化、打造都市精神联系在一起。

就都市美学与地域审美观看,成都市主要体现出自信乐观、熙融和谐、张弛有道、精锐卓越等城市精神。

一、成都城市精神具体体现

城市精神是一种源于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发展和独具特质的城市核心理念,它渗透和体现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城市精神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结晶。城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积淀的城市精神、所突显的城市职能和所形成的历史地位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惯性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驱动作用。

作为五方杂居的西部大都市,成都是中国西部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代表。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成都的城市精神应该与成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应该对我国西部的现代文化的建设起表率和引导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成都的城市精神呢?成都是国内最早提出城市精神概念的城市之一,进入2l世纪以来,成都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直寻求着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新的成都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法制观、公德观、民俗观、审美观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呈现。当代成都城市精神应是富有成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多元化的。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信乐观

成都历史悠久,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这赋予了成都人自古以来面对外部世界充分的自信。人物风景宽容大度。

在古代,成都受“蜀道之难”的制约,与全国其他省区的交通不便,有显得封闭的一面;但实际上,成都从来都欢迎来自蜀地之外的优秀人物,如李冰、文翁、刘备、孔明、杜甫、范成大、陆游等,并宽厚地对待他们;至于国家有难或国家需要的时候,成都则一直是中央政权和其他省区迁移或避难官民的可靠后方。在经济文化教育最为开放的汉唐宋元等朝代,成都还敞丌胸怀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与商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更是敞开胸怀笑迎八面来客。今天,不断完善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为成都拥抱外部世界奠定了前人难以想象的优越条件。

(二)熙融和谐

在中国的特大中心城市里,成都对来自中小城镇和落后地区地区以及异国他乡的外来人口最为宽徉。作为中国最典撑J的移民城市,她胸怀大度,绝小排外和自以为是,外地人在成都居家生活、求学创业,能够很快融入这个城市的方方面向。成都没有许多大都市常见的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和对外地人的颐指气使,这与成都的气候、物产,以及历史形成的人口结构等有关。这是成都相当优秀和可爱的一种气度。

在成都,妇女历来比较受到尊重。今天的成都,则可以说是最适合妇女生活与创业的城市,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历史形成的人口结构、气候、物产、水土等因素,成都女性小仪靓丽,而且大方、热情,在尊重女性这一点上,成都是中国最具绅士风度的城市。

开放中的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多元的文化,有着高速的经济发展,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的、国内其他城市的注意,已逐步发展为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这也给成都这庵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个地方、各个国家带来的异质文化,也不断渗透进成都的本土文化之中。在引进人才方面,成都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招贤纳士,广进各路人才。而且,在不排斥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时,成都也不断去芜存菁,将外来文化逐步融合到本土文化之中,使之形成独具特点的新成都文化。

(三)张弛有道

社会生活领域不同,人们对生活运行的速度与节奏的要求与感受也迥然不同。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是社会全方位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成都这样一个上千万人口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必须在治市理念上运用和体现张弛之道。在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人文风貌上允许有张有弛,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领域与行业在要求、指导、管理上满足其或紧张、快节奏、高效率,或舒缓闲适、节奏自主、不追求眼前功利的不同要求。这样,缓急有度。张弛有道就成了包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成都市的城市个性和精神文化魅力与优势。这是国内其他城市都无可比拟的。

(四)精锐卓越

作为两部区域经济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精锐卓越的,各个方面都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水半常常名列全国前茅,特别是学术和文化艺术根基深厚。同时,一摩城市的发展应是立体的、全面的,在抓物质硬什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文化素养。城市市民素质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软指标,城市对外的形象其实就是每个城市个体形象的综合反映。成都市民要做“可爱的成都人”。这就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加强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多层嘶地来建构成都市民素养。

二、 都市美学在塑造成都城市精神方面的作用

成都的城市精神是抽象的、概括的,但颦造成都城市精神的过程是具体的、实践的,都市美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市美学为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理论基拙。都市美学是现代化小康社会背景下孕育而成的现代美学形态,有着自己的美学规律和审美理想。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那么塑造当代成都城市精神必须要符合都市美学条件下的美的规律。

都市美学的物质经济基础是以城市化为核心的都市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讲究公平原则,进行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的前提在于物主对自己的所有物拥有充分的支配权,由此人的主体性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在都市美学的理念中,就需要重视都市构成的主体——人,重视他们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在物质文明得到提高的情况下,民众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景也Lt益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众不再满足往昔封闭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精神产品的方式,更多地要求体现主体性,要求主动地去吸纳和抉择。另一方面,都市美学形态下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不再是由国家全权负责,能否生存、发展必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取决于民众的接纳与否。小康社会中的民众凭借经济之力而小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也决定了精神产品的创造也必须随之改变,与时俱进。因此,新时期的都市美学高度倡导“以人为本”来作为创造精神文明的美学标准。都市美学体现出的内在本质是泛主流性和大众性。

都市美学泛主流性和大众性的内在本质。也正是龌造新的成都城市精神所需遵循的"美的规律",只有符合时代美学发展下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城市精神才能为民众普遍认同。因此,在确定成都城市精神的涉及角度和具体内涵时,要兼顾关涉的民众对象的许及面。我们要营造的是城市精神,是由城市中每个市民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道德、文明意识等等的综合反映凝练而出的城市精神。这就是塑造成都城市精神过程中大众性的集中体现。

城市精神,是民众的需要,是在民众中间生长起来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民众必然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城市精神是在实践中生长、发展的,其实践的主体是民众,客体是成都城市精神,主、客体之间是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民众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精神实现的水平,而由此形成的城市精神反过来又会指导、促进民众素养的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推动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

都市是一个开放的空问,各种不同的经济样式、意识形态在这个空问中共同存现、互相撞击。都市美学所面对的客体是富于多样性的,有时甚至互相之间是矛盾、抵触的,如何进行美学评判,这就需要一个标准,一个能符合都市中绝大多数人审美尺度的一个标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硬性规定“千人一面”是不科学的,这时就要归并共性,将众人观点的相通之处进行融合。作为一个西部大都市,成都每天都接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和思想观念,频繁更迭的新现状,要求着包容性的城市精神,按都市美学的审美标准来融合外来多样因素,增强适应性,使成都的城市精神内涵更趋丰富,处于不断更新中。

都市是一个匿名的空间,虽然公共区域的扩大化作为城市的象征之一,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可能,但是,人处于“看”与“被看”之间,都市的激烈竞争,使民众在交往过程中彼此掩盖了本性,始终提防着他人。都市中的民众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城镇中。人口密度较高,但往往是同住一幢居民楼,一墙之隔不知姓甚名谁,在开放的都市中形成一个个密集而又匿名的单位。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是在现代都市中并存,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人总是社会中的人。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总有着相交的部分。在塑造成都城市精神时,需要注重这相交的部分,提倡团体协作精神,努力消减匿名性,将民众融入到公共活动中。另外,在努力消弥人与人之问匿名性的同时,城市政府机构也应增强公开度、透明度,以此来减轻市民个体与政府之间的隔阂,使市民能更全面、更彻底地融人社会,更深人地塑造成都城市精神。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自由性,重视交换的公平性,而忽视了理想性的教育。崇尚理想性的审美教育恰能弥补市场经济时代过分偏重个体性的偏颇,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也能使审美教育成为都市美学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需要塑造的成都城市精神的根本内容也是真、善、美的集中显现。在体现客观发展规律和民众需求的同时,塑造何种城市精神,如何塑造,塑造到何种程度,这都与实践主体密切相关,因此作为城市精神塑造主体的民众的综合素养是城市精神能否实践的关键。而都市美学所强调的审美教育,正是为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保证。这里说的审美教育,是指健全人的人格,塑造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来综合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人们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成都城市精神。

而在都市文化条件下,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大众媒介的审美教育、学校的审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审美教育。首先,是大众传媒的审美教育。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的主流信息传播载体,其作用不应只局限于仅仅是传达信息,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传播先进文化,高扬时代精神,引导民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总之,成都城市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都市美学的现实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互为裨益,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新世纪,在全新的美学形态引导下,在新的城市精神的塑造中,成都必将展翅高飞,获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赢。

作者简介:李天道,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转载自《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猜你喜欢
都市成都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成都
都市通勤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