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世界市场的各类商品的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快发展的今天既有巨大机遇也在发展中遭遇瓶颈。本文从我国服装类产品出口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服装类商品出口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借以提高并促进服装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
关键词:服装;出口;竞争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我国每年的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1/4,无论从近期还是远期来看,服装行业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对优势产业。其中尤以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的贡献最大。服装出口已是东部沿海各个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该如何摆脱服装出口现有的局面,发掘和提高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应对,来提高服装类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找到能使我国的服装出口迈向新台阶的方法,的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服装类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际服装节,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它已成为我国服装城的象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快速成长的历史。近年来我国服装业每年都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服装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涌现出了大杨集团、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桑扶兰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的品牌服装企业。我国的服装出口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纺织服装贸易2013年出口额为2840.7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比重12.9%,位居机电和轻工产品之后,为第三大出口行业。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所占份额从12.5%上升至2012年的36%。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我国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服装出口量在逐年增加,对经济拉动力也越来越强,但还必须看到在数据增长的背后有许多潜在的问题正逐渐暴露出来。此时,我国服装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紧迫。
二、我国服装类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贸易壁垒频频发生,服装类商品的出口门槛增高
近年来,因为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失业加剧的影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欧美国家的纺织服装类商品的贸易救济日益升级。据报道,2012年9月前,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一共对全球发出250起贸易救济通报,其中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通报占到了141起,占全球通报总数的56.4%,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出口发出的贸易救济通报14起,占对华通报总数的9.93%。同期,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通报系统对全球共发出贸易救济通报1436起,其中对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发出贸易救济通报236起。除此此外,还有印度、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也频频向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服装类出口产品遭遇层出不穷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的加剧,服装类商品的出口门槛增高。
2.我国服装类产品的成本压力增大
作为我国服装类产品的成本的主要构成,就是国内外棉花价差明显,大大的削弱我国服装出口竞争力。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在我国国内外的棉价差不断拉大,目前国外棉花价格每吨较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低5000元左右,持续加大的国内外棉价差,抬高了国内服装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服装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目前至少30%的规模以上企业已经限产,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因用棉成本过高不得不停产。我国棉花消费增长的幅度较大,棉花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每年棉花缺口较大,靠大量进口原棉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但是国际市场的棉价都是在较高水平上运行。因中国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纺织品行业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
3.我国服装类产品出口缺少品牌
我国是除个别服装企业外,总体看企业规模较小、产能较低、分布分散、品牌不多。目前,我国拥有上千家服装生产企业,也拥有数十个“国优”、“部优”的服装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南方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异军突起,为知名品牌做加工,贴牌生产但创造服装企业品牌的确要自己拓展国内销售渠道,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这些都是我国服装企业停滞不前,不求创新的重要原因。 “如果企业过分眷恋加工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因为仅仅做加工,企业就不会有任何创新,就不可能做品牌了。”有关专家也这样表示。更严重的是,代加工的产业形式造成了我国服装产业盈利水平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从我国服装企业财务数据也反映出,无论是资产还是产品的盈利能力都不强,这与我国服装人才技术基础和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4.我国服装类产品产业链不完整
服装企业本身竞争优势的获得及服装企业价值的增值速度取决于服装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及各环节的增值同步速度,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将使服装企业的价值实现与增值的全过程中断。然而我国现在就面临着这一方面的问题。虽然我国有较深厚的纺织产业基础,但目前的纺织产品仍难以在数量、品种、规格、花色、质地等方面满足我国服装企业的需要。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服装面料的进口值与其服装出口额相比,占到了较大的比重。这说明服装企业的面料很大部分是从国外采购,面料加工的贸易方式比较普遍。纺织业滞后的直接结果就是面辅料供应的缺乏,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于面辅料断链,许多材料需要从南方进货,于是生产成本被加大,我国服装业的竞争力被削弱了。可见我国服装产业链的上游企业还远没达到与本地中下游服装企业同步配套的程度,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同时,对本地上游的面辅料企业的拉动效应并不显著。从生产角度的产业链分析,我国服装纺织产业的突出特点是纺织和服装严重脱节。生产纯棉、棉混纺、纯化纤及其混纺和纯毛、毛混纺织物的印染企业却各自为政,销售渠道分散,与上下游的纺织和服装企业关联度不大,无法形成产业链。
三、加强我国服装类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
在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配额取消后服装的出口企业更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比如在原有的主要出口伙伴国家的基础上拓展俄罗斯和中东等地区。因为俄罗斯境内的纺织服装产能不足,俄市场的销售前景也被国内企业普遍看好。很多外贸型出口企业,就有不少发觉到了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潜力。但是俄罗斯的贸易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将为国内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还有具有潜力的市场是中东地区,尽管目前存在距离远、交流不便、贸易环境不熟悉这几方面的困难,但中东市场仍是一些国内外贸服装纺织企业跃跃欲试的新目标。此外,非洲、中亚等地区也被不少企业纳入了视野之中。相信我国的外贸服装企业将向更多的区域市场延伸,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2.提高服装类产品的品质、档次,加强自己品牌建设
我国服装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产品必须要有优秀并且稳定的质量,仅靠低价格只能一时的吸引客户无法赢得持久的忠诚度。在努力提高质量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投人,注重细节,强调产品外观上的特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形象个性化,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环保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愿意倾向于购买绿色环保纺织品服装,为此,我国服装应当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改进现有的工艺,开发和使用新型无污染的安全材料,提高产品的生态水平,以获得一张国际通行证。品牌化经营是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真正要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我国目前服装品牌的发展正处于从有品牌到多品牌的过程,各大服装生产厂商、服装经销商等都在纷纷建立品牌。建立好一个品牌对企业的后续良性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创建服装品牌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深度关系,因此我国服装企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对市场的总体情况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性的了解,从而找到一个市场的切入点,顺利进入市场。立足于品牌定位,我国服装品牌走向世界,通过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扩大我国服装的视野,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引导和规范力度,以推进中国品牌战略。调动企业创建出口名牌的积极性,也可以专门设立品牌展区,把最佳位置的摊位都分给品牌企业。政府应当发挥其职能部门作用,引导我国出口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进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出口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
3.完善服装类产品的产业链结构
产业链是一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该产业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链上各个贸易伙伴从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协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协调合作是主,竞争为次,或者说,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协调为主,竞争为次,以谋求长期利益为重。这种协调与合作关系不仅要实现利益共享,而且要共担风险,因此有一定难度。换言之,这一协调工作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协调的成本小于协调所带来的收益,产业链管理模式才是可行的。针对我国服装发展中产业链不完善的制约,快速建立国际区域性面辅料批发市场和东北亚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是架起服装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其实,这也是我国众多服装企业经营者多年的呼声,面对南方服装网络状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人显得太孤独,并为这种孤独承受着企业运作的高额成本和精力。面料在服装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最新潮的面料就相当于拥有了潮流,服装企业应该加强与面料厂商的合作,甚至主动参与到面料的开发、设计中去,以占据竞争的主动权。
4.构建服装类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服装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装产业如今已经形成众多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曾对广东省、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调查,发现这两个省的纺织和服装的集群现象非常普遍,成为了极具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宁波的男装、福建的休闲服、深圳的女装、南海的内衣、增城的牛仔等等。因此,我国要实现能够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先要明确我国产业集群的定位。可以成为品牌集中的市场型产业集群,也可以成为风险较低的技能型、过程型产业集群,强化集群分工,形成专业化和行业内部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集群间乃至集群与国际间的有机关联,每个关联区域和部门都能够成为一个集群的发展动力源泉和支撑。其次要控制规模提高效率,并在我国服装企业中培育扶植领军企业。产业集群并非企业越多越好,集群发展不应追求规模,而要考核效率。而且不能忽视领军企业在集群中的带头作用。作为生产核心的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最后要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作为纽带,来指导并带动各个地方产业群体的发展。比如温州服装行业协会就经常组织服装企业集体赴国外参展,扩大温州服装在国际上的影响,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就要以此为借鉴。
5.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和标准,应对各国的非关税壁垒
由于市场的开放,出口纺织品数量不断的增加,现行标准已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的要求。大多数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及有出口任务的企业,采用协议标准,按供需双方的协议合同考核和验收产品。而习惯于依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认为没有标准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开发。除采用国际标准外,还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特别是基础的、通用的术语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制定的国家标准达到了国际标准或相当于国际标准的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基础标准,对统一纺织工业科技术语、统一纺织材料和产品的检测手段、统一规范产品的性能指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依据这些检测方法试验出具的数据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且也得到了国外客户的认可,对纺织品贸易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制定的大量的纺织产品标准,适应了产品的发展和需要,解决了无标生产的问题,为企业的大量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技术依据。
四、结束语
我国服装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也经历了新时期的没落,未来的我国服装必须要拿出最实际也最适合我国的具体计划。要以品牌、加工、国际贸易并重发展产业,保持加工产业的基础强项,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服装产业生产加工型和设计型的有机结合,实现贴牌加工向我国创意的转变。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都市型服装工业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通过提升设计和营销能力,将我国服装业出口重现光辉,让我国这颗北方的明珠更加璀璨。
参考文献:
[1]王树文,韩巧霞.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
[2]张亮.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4).
[3]周晗.服装出口退税下调2% 纺织企业处变不惊[J].国际商报,2011(6).
[4]陈平.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J].中国纺织报,2012(10).
[5]钱尧年.新世纪的中国纺织出口蒸蒸日上[J].纺织科学研究,2010(8).
作者简介:刘丁赫(1993- ),男,辽宁法库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