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会,李鲜宁(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主要发生于肝内较小的胆管中,在老年患者中的病死率较高[1]。其始发症状多为黄疸,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症的发展,晚期才会出现上腹不适、体质量减轻、肝肿大等临床特征,不利于早期诊断。且易与其他胆管细胞癌混淆而误诊。为了早期更好、更快捷、更准确地诊断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期,本文对CT 和MRI检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渐进性黄疸,腹痛,消瘦等临床症状,经病理学证实均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将患者分为CT组和MRI组分别行CT 或MRI检查,其中CT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0.2±5.3)岁;MRI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1.3±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组患者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64层螺旋CT 机进行CT 机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先进行平扫后分3期进行增强扫描,即动脉期延迟20s,门脉期延迟60s,延迟期延迟6min,以3mL/s的注射速率注射100mL碘海醇作为扫描剂,设定扫描条件为120KV 和300mA,随后将3期的图像进行MPR 后处理。采用飞利浦1.5T 磁共振扫描仪对MRI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同样以3 mL/s的注射速率注射0.2mL/kg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扫描剂,分4期进行增强扫描,即注射后动脉期延迟20s,门脉期延迟60s,平衡期延迟3min,延迟期延迟6min。T2图像发现有胆管扩张则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观察两组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
1.3 图像质量分级参照王燕梅等[2]的分级标准。1级:图像几乎无伪影,肿块、胆道轮廓及梗阻端解剖结构显示清楚;2级:图像有少量伪影,肿块、胆道轮廓及梗阻端解剖结构尚可分辨,基本不影响诊断;3级:图像伪影多,肿块、胆道轮廓及梗阻端解剖结构显示不清,影响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比较 CT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7.62%(41/42),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0%;MRI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3.33%(35/42),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0.48%(38/42)。定性诊断正确率CT组明显高于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位诊断虽然CT组准确率大于MR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 MRI检测图像质量1、2、3级分别占45.24%、40.48%、14.28%;CT 检查为85.71%、14.29%、0.00%;两组相同影像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分级比较[n(%)]
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于肝门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细胞,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末梢型胆管癌,组织学上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居我国肝原发恶性肿瘤的第2位[3]。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容易产生黏液,其发生机制与胆道内结石、肝脏内结石、病毒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感染等病症相关。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特异性表现并不明显,不能很好地与肝内其他病变区分[4];而且当患者出现黄疸加重、体质量减轻、腹部不适时,已到晚期,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使得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不好。目前,主要使用CT 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随着影像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CT 也逐渐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应用开来。主要通过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3个时期的增强扫描,冠状面与多平面的重组来实现图像处理和揭示肿瘤病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即对肿瘤进行定性和定位判断。其拥有扫描范围大、无间隔、快速、多期增强、薄层等特点,能够有效消除伪影对检出结果的影响,保证诊断结果的正确性,也为清晰观察患者胆道轮廓、肿块、梗阻端的解剖结构提供客观依据[5]。
MRI可通过磁共振技术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以达到重组人体病灶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判断。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虽然可获得多方位、结构清晰的影像,并且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但是也只能从图像进行判断,可能出现伪影,所以可能造成漏诊和误诊。其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主要通过T1和T2加权实现[5]。
本文通过对84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CT 及MRI诊断影像结果分析,发现64层螺旋CT 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定性诊断率高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位判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效果,64层螺旋CT 要优于MRI。这是因为64层螺旋CT 的影像质量高于MRI,这更能充分反映胆道轮廓及解剖结构,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判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这与张海萍[6]的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CT 和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64层螺旋CT 图像更清晰、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1]王和平,陈雅青,张铁英,等.CT 与MRI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633-634.
[2]王燕梅,余长智,袁维军.胆管细胞癌的CT、MRI影像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70-72.
[3]刘德新,白荣杰,安莲华.螺旋CT 多期扫描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2148-2149.
[4]薛鹏,高剑波,张伟,等.高场MRI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2):243-246.
[5]付强.增强MRI与超声诊断胆管癌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7):43-44.
[6]张海萍.CT 和MRI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4):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