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上海200065) 朱海燕
目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1]。MRI影像学检查层次分明,组织分辨率较高[2],能准确检测伤椎压缩骨折而导致的骨髓水肿。本研究按照MRI影像学信号的特点,将接受PKP治疗的患者分为有脊髓水肿组和无脊髓水肿组,旨在分析PKP的临床疗效与患者MRI影像学信号变化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04例行PKP术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MRI影像学资料,按照术前脊髓水肿的范围与程度将全部患者分为有脊髓水肿组54例和无脊髓水肿组50例。有脊髓水肿组患者54例,其中男11例,女43例,年龄63~78岁,平均70.81±8.25岁;胸椎20节,腰椎34节;MRI影像上显示的伤椎形态变化:楔形24例,凹陷形17例,扁平形13例。无脊髓水肿组患者50例,其中男9例,女41例,年龄64~72岁,平均68.37±6.60岁;胸椎18节,腰椎32节;MRI影像上显示的伤椎形态变化:楔形21例,凹陷形18例,扁平形11例。全部患者接受PKP术前均行伤椎正侧位的X线、CT与MRI影像学检查,排除合并肿瘤或结核、因骨折块插入椎管而引发神经症状者和椎弓根部严重性骨折者。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依据MRI影像学结果定位伤椎。行常规体表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透视下沿椎弓根经皮肤穿刺入路。当骨穿针尖抵达伤椎前中部约1/3处时,取正侧位透视校准针尖走向。继续进针达椎体后缘5mm处,插入球囊将造影剂注入,行伤椎骨折复位。将按标准法调配的骨水泥搅拌均匀,以推管注入患者伤椎内。骨水泥干固后,去除工作套筒,包扎针眼。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影像学检查应用德国产Verio 3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脊柱阵列线圈,TSE序列做矢状面与轴面T1加权,参数为TR 2600 ms、TE110.0ms。矩阵为320×256,扫描层厚度为4.0mm,层间距为1.0mm,视野为350mm×350 mm。同时以STIR做矢状面T2加权,参数为TR 2600ms、TE110.4ms。
椎体MRI信号强度比的计算:应用系统内置的Means Curve软件测量椎体MRI信号强度,测量区域为STIR序列伤椎中央矢状面图像上选择的面积约为10mm2左右的圆形感兴趣区。每次均测量3次MRI信号强度,取平均值后将伤椎MRI信号强度除以脑脊液信号强度得到信号强度比。
3 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患者PKP手术前后的平均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术后伤椎各部位高度的恢复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衡量患者术后情况。VAS评分共10个等级,疼痛感从0~10分依次递进。ODI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以(±s)的形式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两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手术情况 本研究中104节伤椎均成功完成了PKP术,球囊扩张压力为148~260Pa,平均208.22Pa。骨水泥注射量为2.81~6.23ml,平均4.01ml。术后检查骨水泥无渗漏、分布均匀,灌注高度均超过了椎体中线。
2 术后患者伤椎各部位高度的恢复情况 术前测量两组患者的平均局部后凸Cobb角分别为有脊髓水肿组18.02°±3.91°、无脊髓水肿组6.38°±2.11°,术后则分别为有脊髓水肿组9.37±2.16°、无脊髓水肿组4.62±2.36°。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高度的恢复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PKP术后有脊髓水肿组患者伤椎各部位高度的恢复率显著高于无脊髓水肿组,以中央部分高度恢复率的差异最为显著(P<0.05)。
表2 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各部位高度恢复率的比较(±s)
表2 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各部位高度恢复率的比较(±s)
组 别 n 后缘高度 中央高度 平均高度 前缘高度有脊髓水肿组 54 10.38±2.87 34.21±3.28 75.27±8.04 40.33±9.87无脊髓水肿组 50 9.22±2.14 29.31±1.66 67.81±9.93 38.22±8.73
3 临床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与ODI评分,见表2。由表2知两组患者术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同时期内有脊髓水肿组患者VAS与ODI评分显著低于无脊髓水肿组(P<0.05)。将患者脊髓水肿严重程度(椎体MRI信号强度比)和VAS、ODI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水肿严重程度与VAS、ODI评分线性相关(P<0.05)。
表2 两组患者PKP术前、术后VAS与ODI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PKP术前、术后VAS与ODI评分的比较(±s)
VAS评分ODI评分组 别 n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有脊髓水肿组 54 8.17±2.09 3.03±1.25 81.59±5.6027.22±3.79无脊髓水肿组 20 7.95±1.88 4.49±2.06 82.10±4.8636.88±4.16
PKP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方法之一,它通过球囊扩张矫正了伤椎的后凸畸形,使骨折处伤椎得到了良好的复位。MRI影像学检查对压缩骨折伤椎骨髓水肿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探测准确性[3],对行PKP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行MRI检查,可准确、敏感地反映出疾病阶段与愈合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MRI影像学表现提示了有骨髓水肿组患者处于急性骨折期,无骨髓水肿组患者已进入骨折慢性修复期,有脊髓水肿者PKP术后改善状况显著优于无脊髓水肿组。这是因为PKP术在急性骨折期将骨质挤压致密,加强了椎体结构的固定性,改善了脊柱的力学功能[4]。PKP术还能防止骨折块挪动,降低其对痛觉神经的刺激性。同时骨水泥的注入产生了良好的热效应,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骨水泥的细胞毒性破坏了组织内神经末梢,延迟了痛感神经的传导[5]。而在骨折的慢性修复期,伤椎血肿已被清除,脂肪替代了骨髓,PKP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KP术使有骨髓水肿组患者伤椎各部位高度得到了较好地恢复,与无脊髓水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水肿范围越大则疼痛改善程度越显著,椎体MRI信号强度比与PKP的疗效存在正相关。该结果说明,在压缩骨折的急性期,PKP术更容易提高椎体高度恢复率。这是因为此时骨髓组织有血肿现象,无法再生肉芽或纤维组织[6]。若在压缩骨折的慢性修复期,血肿消失、肉芽与纤维组织已形成,骨折逐渐愈合且稳定性增强,伤椎高度不会因球囊扩张而改变,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
综上所述,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水肿范围越大则疗效越好。MRI影像学改变与PKP疗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能对其疗效起到一定的预见作用。
[1]王 栋,冯 杰,马 超,等.单侧椎弓根旁人路与双侧椎弓根人路PKP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4):351-354.
[2]徐振峰,刘东旭,潘 文,等.MRI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分析评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78-1180.
[3]陈贵林,郑穗生,王龙胜,等.MRI与DR成像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价值[J].安徽医学,2012,33(11):1518-1520.
[4]马志荣,王一农,马宗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MRI表现与后凸成形术疗效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7):607-609.
[5]史丽娜,吴春根,李文彬,等.椎体压缩性骨折 MRI信号特点与PVP术后疗效相关性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32-36.
[6]张志刚,刘 沂,于一民,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疗效与 MRI信号特点相关性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4):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