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考
■蒋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纽带与精神桥梁,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展示,保障其合法文化权益,树立人的尊严的广阔舞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之海和精神之山。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如影随形,如雨随风,浸润在有形之中,散发于无形之上,伴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唤醒了一个时代,“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唐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连接起长江南北与古运河文化,由此而精心打造的大型特色文化艺术品牌《烟花三月》蜚声海内外;一幅国画孤品《富春山居图》,牵动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如此种种,文化的魅力、张力、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等特质显而易见,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张扬,情操陶冶、能量焕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纵观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成果,“富袋子、活脑子、健身子、亮嗓子”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生活时尚、社会态势、文化走向。呈现出“延伸生命的长度、追求生命的密度”的现代公共文化、现代社会文明的动人景象。由此,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更高层面指导和推动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刻地阐述了现代公共文化的属性是民族的,方法是科学的,归结点是大众的,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毛泽东主席早在八十多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论述是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也与目前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密相连,正面地回答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全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新时代课题。可以这样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进程中,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自然升层到文化民生的高度和现实,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那么,既然是文化民生,她的受众面和受益面就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是老百姓赖以生存并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事实上,在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今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诠释与追梦早已自然勃发起全民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社区还是田头,踊跃参加跳广场舞、健身舞、太极拳扇、秧歌、腰鼓、器乐、唱戏、球类棋类、书法绘画、艺术舞蹈等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人群越来越多,且自娱自乐、自我表现、自我参与、自得其乐。他们用平实的行动,殷实的需求,早已徐徐打开了现代公共文化的精神画卷,早已形成了“富袋子、活脑子、健身子、亮嗓子”的现代公共文化雏型。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党政单位和职能部门如何审时度势用满腔的热情、务实的姿态、发展文化民生的理念,践行群众路线的作为去构建好与之呼应的、相辅的、关联的、实在的服务体系,多为现代公共文化之文化民生办实事,办好事而顺应时代,顺应潮流,顺应民心,合乎民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遗余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在社会,根在群众,着力点在公益性服务,关键在体系的形成和保障。
公共文化即群众文化,也称大众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公共文化就其本身发展规律而言,首先是“普及”,即吸引和组织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然后是“提高”,即提高活动的艺术品位和质量,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如此良性循环,方能保持其活力、魅力、张力。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作为国办文化的文化馆,担负着组织、开展、指导社会公共文化工作的职能作为,责无旁贷,首当其冲。这就需要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老百姓的需求作细致的调查研究,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乐他们所乐,真正做到“文化工作者沉下去、工作业绩浮上来”。
就丹阳地区而言,各镇之间的经济建设各异,也带来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公共文化的方兴未艾,并不因为经济实力的强弱差异而滞后,而是正沿着她的自转轨道向前运行。
延陵镇地处茅山革命老区,属经济欠发达乡镇。然而,在这片坐拥凤凰山六千年农耕文化文明史的古镇,因季子封疆诚信天下,茅山抗日享誉江南。历史优秀文化和近代文化厚重。2008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依托季子庙景区,举办过三届季子文化旅游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在筹备艺术节的过程中,文化馆专业干部结合该镇实际,从活动内容、形式上精心策划,潜心创作了一台台具有延陵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如丹剧表演唱《延陵八景吟》、小丹剧《七月大》、丹剧音乐情景短剧《季子来延陵》、摇滚说唱《腾飞的凤凰工业园》,延陵镇形象歌曲《凤凰山,香草湾》,方言小品《签合同》、《追稻包》等,当地百姓百看不厌,倍感亲切。镇文体中心连续两年举行 《欢乐一家亲·和谐新延陵》和《乡音·乡情·乡歌》送文化进村活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政府每年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80万以上,由此,也培养和历练了群众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全镇拥有各类村民文艺表演队伍38支,骨干3000余人,该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位列全市镇区之首,并正在积极创建“江苏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
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能底线,用作为获得有为,有作为而争得地位,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真谛。在丹南地区紧邻常州武进的皇塘镇,通过近几年文化馆专业干部的悉心指导,帮助搜集整理的民间舞蹈《马灯阵舞》参加江浙沪民间文化艺术节获得金奖,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针对该镇农民书画活动繁荣发展的特点,鼓励和策划向农民画发展战略转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辅导培训、学习交流、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创建了“皇塘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作品屡次在省内外和全国农民画大赛中获金、银、铜奖佳绩,近日,皇塘农民画随《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赴联合国总部大展》走进了联合国,走向了世界,在全国农画乡中有了一席之地,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素有丹阳长江金三角的之称的界牌镇,小康文化模式独具一帜。在文化专业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文化需求后,从策划举办《灯城之光》文化艺术节开始到每年一度的《界牌新村之歌》文化节,让富庶美丽的滨江小镇刮起了浓浓的文化风。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假以时日的文化民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一蹴而就搞短期行为,而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形成共识,达成共性,取得共赢。要按照公共文化“房屋设施、阵地开放、团队建设、活动开展”的四个基本条件要素,确保其公益性、服务性、常态化、均等化科学发展。
公益性,是指由政府投入,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丹阳市在率先创建“江苏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基层党委政府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创建工作列入年终考核。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状况,全市十三个镇都分别新建了符合省级创建要求标准的文化中心大楼,一应设施俱全,全部免费向村民开放,全市各镇、行政村都分别建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为村民群众提供了理想、便捷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遍及城乡,实现了“一卡在手,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坚持以十一年演出超百场的“时代潮”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引领、滚动、发展全市的公共文化,使基层文艺创作,表演队伍不断壮大,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市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200场以上,形成了“市镇联动、镇镇互动、镇村齐动”的市、镇、村三级大文化格局。十一年来,“时代潮”广场系列文化活动达138场,演出节目近2000个,其中新创节目350个,直接参与活动的演职人员近6万人,观众逾80万人次。
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上,坚持资金扶、器材送、骨干育、主题引,资金倾向农村、服务偏向农村、重心移向农村。通过省财政农村文化奖补资金和丹阳市政府拨出的专项经费,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经费的保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市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每年为乡镇、社区、业余文化团队送腰鼓、龙灯、乐器、锣鼓、活动舞台,音响灯光等,为老百姓在家门口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与之匹配的服务是:连续五年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在丹阳免费开设《文化讲坛》,举办舞蹈、戏曲、音乐、表演、文艺创作培训班,相继培训了镇、村、社区业余文艺骨干近5000人。用心工作、用心服务。组织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突显品牌特色,服务文化民生。如《凤舞江南》民间文化艺术节、《乡村大舞台》、《幸福乡村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火红的节日》外来务工人员文艺会演等。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群众利益无小事,少说空话,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就会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构建起覆盖社会的、情系老百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要持之以恒,扎根基础,提供有力保障,强调公益性、服务性,使之均等化、常态化,在不断完善体系构建上做文章、下功夫,从而为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