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不能丢
之前,减少教材中的古诗词的观点曾很有说服力,不仅在上海,其他地区也尝试过。之所以把古诗词从课本中删掉,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生僻字多,不易背诵,也不便于学生理解意思,如果换成了清新的美文不仅可以给学生减负,还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两点理由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任何一个矛盾都有主次方面,古诗词的优点远多于缺点。一是古诗词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的家长从孩子牙牙学语时便教了,而孩子学得也很快,所以,不存在“背诵困难”之说。关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的确大于普通的现代文,但只要老师将古诗词逐字逐句地分解,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困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妇孺皆知,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另外,编者之所以将《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选入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而今又将其删掉未免太可惜了。
中国是文化古国,文化源远流长,而诗词更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阕,并对世界文化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古诗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很多外国人也都是从学诗词开始来接触中国文化的。
这次古诗被删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这也给国人提个醒儿——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将古诗从教材中删去,这恰如将一朵盛开的花从枝头折断。没有了花,再多的绿叶也显不出美来。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古诗也许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影响到传统文化对他们的熏陶。与其借鉴西方文化,还不如“固本开新”,珍惜传统文化,把古诗词嵌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上。如今,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机构都潜心研究中国古诗词,而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呢?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提到古典诗词的重要性问题,这也启示我们,教材中什么不能删除,什么必须保留。
教育从小抓起,而国学文化的传承也必不可少,让古诗词扎根于孩子的脑袋里,让这张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在课堂上增加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文化修养,还能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给作文增彩,从而得高分。从这一点上看,在教材上增加古诗词的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将古诗词运用到作文里呢?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诗词为题。标题就是作文的眼亮,醒目的标题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以诗词为题,不仅可以耀人眼目,使标题更有诗意。比如: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来写乡思之情就很不错。“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名句,将其作为标题,既有亲切之感,使表达富有韵味。以《更上一层楼》为题,可以写名人的成长故事,自己的求学经历,家庭的美好生活,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2.利用诗词开篇。以诗词佳句开篇,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也表明你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以“爱国”为主题,可以这样开头:“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一颗爱国之心!爱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古人以豪迈的气概书写了生命的辉煌,今人更要具有这种精神,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篇引用诗句,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青史留名。这样的诗句使开头显得意蕴深刻,避免乏味。
3.利用诗词写景。纵观诗词,有很多句子都是描写景物的,借景抒情也是诗人的一贯手法。以“春天”为例,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些诗句都以“春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在写景时,我们也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从而渲染一种情境。
4.利用诗词议论。论证时,引用诗词比较常见,被称为“引证”。引用的诗词如果单独出现,其属于“讲道理”,如果融入事例中,就是“摆事实”。“汨罗江边,屈原素衣素服,镇定自若地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他带着未酬的理想,毅然地投入寒冷的江水中,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引用诗词,不仅使论据更加丰富,也使说理更加深入。
5.利用诗词抒情。行文时,将一些富有情感的诗词引用其中,会使文章情思绵绵,韵味无穷。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卓绝的诗人,却不是一个政治家。被俘后,整天哀思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悲哀。明朝末年,清军入关,血染大地,仁人志士在呐喊。顾炎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却也无法改变满朝代更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