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燕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实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学科基本素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当前由于高考评价制度的局限性,很多教师总是觉得学生只要能做对生物考题就万事大吉了,学科素养短时间内也无法依据考卷检测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这严重违背了新形势下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生物教师的第一要务。对此,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和非常神秘的学科,最能激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尽量展示一些标本、视频、图片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学科认识,引导学生积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
教师也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漂亮的板书、幽默流畅的教学语言、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及充满鼓励的眼神和肯定的话语,让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充满兴趣,满是期待地等候教师每一堂课的到来。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兴趣,他们才会克服一切困难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为自己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欣喜,学生学科素养才会很快得以养成。
二、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候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有效。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去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诉求;教师是智慧的长者,应和蔼可亲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总之,教师千万不能成为高高圣坛上的“两眼圆瞪神仙”,让学生不敢接近,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对该学科充满阴影,进而避而远之。很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够保持优秀并不断进步就因为他们能够经常“充电”,善于向同事、朋友学习,将自己的收获和别人分享,积极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刊,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和进行教学反思。可见,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借助学习提升自我以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同步。而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做一汪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佳的指导。
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师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学科意识和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的教师绝不代劳,学生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去品尝发现的乐趣,探索未知世界领域的奇妙。如关于生长周期和生长期、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知识均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可多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在设置问题时,尽量注意提问角度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充分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避免简单的对答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鼓励学生多进行生物操作实验,将学科素养由理论引向实践
由于当前很多实验测试题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具有通识性,不做实验借助死记硬背学生一样能考好,加上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很少甚至不开设实验课程。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进行合适的实验操作,安排相对理想的时间,做好实验操作指导,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理论联系实际。
实验可以按照教学安排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在农村的学生可以安排帮家人在田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农作物所属的植物种类及其基本结构,通过询问家人或农业技术员了解病虫害防治等;在班级设立绿色空间,种植观赏性绿色植物;等等。
总之,高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只有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长期的坚持和学生真正的配合方能真正达到目的。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需要师生共同探索,但只要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并愿意真正坚持不断实践反思,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