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瑜 李祖来 杜忠宁 黄国雄 杨盛安
(昆明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专业导师载体制度下的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模式研究
——以昆理工大材料学院为例
刘瑞瑜 李祖来 杜忠宁 黄国雄 杨盛安
(昆明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实行专业导师制度的现状,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过程中,在理工类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化要求程度高,并且就业主要倾向于专业技术方向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重点是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出在专业导师载体制度下的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模式,即助学、助能、助业,发展了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对专业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专业导师 经济困难学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三助”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机制的原因,专任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教学和科研,有很多专任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就业形势等不够了解,可谓是只授业而不传道解惑。而辅导员由于专业的不同及工作性质的差异,关注点主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对学生的学业、岗位技能不了解,可谓是传道解惑但无法有效授业,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成了两支队伍,没有有效融合,难以形成合力。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均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但由于本科生基本上都是直接由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大学阶段,其社会和工作阅历几乎是空白的,对高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等要求不甚了解,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和与高中教育管理的差异性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专业导师制度”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较好地适应学分制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当前很多高校实行了专业导师制度,希望通过专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思想、专业、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我院的专业导师队伍在2009年就建立了,一般由具有副高职及其以上职称,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和学术造诣,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程培养内容的专业教师担任。目前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进行专业学术上的引导,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大赛和专业学术讲座;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指导学生选课、考研及就业工作。我院为规范化管理专业导师队伍,要求专业导师每学期至少组织小组学生集中三次学习,分别于学期初、期中、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开展专业与学科动态等方面的教育,并填写《导师工作手册》,提交学院考核。此外,我院对此形成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对于合格的专业导师给予绩效奖励。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院学生的专业文化学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时间里,学院因科研成果显著的特殊人才保送研究生逐年增多,由过去的一个也没有逐渐增加到每年有4—5个,学生整体的科研能力都在不断增强。然而当前的专业导师制度交流形式单一,主要以导师见面会为主,而每学期见面次数少,效果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专业导师开始还能以专业科普的形式与同学们交流,但时间一长,话题逐渐减少,导师见面会也逐渐变成少部分同学的座谈会,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另外,对学生没有任何考核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反应不积极,降低了导师的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0%,少数地区、部分高校和某些特殊的专业中,比例超过了40%[2]。当前,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这些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山区、农村,在生活和经济上有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助能力,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企业从事相关工作,例如在我院根据往年的就业数据分析,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在专业领域找到满意度较高的工作才是真正让学生以后能“自助”的根本。
为了使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未来更好地“自助”,必须重视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我院是研究教学型学院,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基于这样优越的科研条件,如何丰富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使学生的专业学术科研水平有更大的提高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实行专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书育人机制,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指导计划,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开展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建立完善的任务考核机制,才能真正达到实行专业导师制度的目的。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模式是在原有的专业导师制度下发展的新载体模式,分为助学、助能、助业三个方面,除了原有的工作职责和职位要求以外,在活动的载体上也做了延伸。
(一)专业导师发挥“助学”功能,实现成长指导。
助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是专业文化氛围。以对接工业文化为结合点,培育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专业导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效地传递了行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使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并深刻体会到工业文化的内涵,了解和学习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准则、职业礼仪,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载体有文献检索培训、专业论文写作培训等。
(二)专业导师发挥“助能”功能,实现专业指导。
助能中的“能”重点指“专业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的载体为高年级的科研团队双选和低年级的“四每”活动,即每日一个知识贴士、每周一个学术交流、每月一个专业论坛、每学期评一个精品。科研团队双选活动,是学院12个教师课题组分别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经过导师筛选后,在大三时就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四每”活动是通过新媒体,如微信、QQ群等,以及学院的宣传栏,每天发布专业知识小贴士;对低年级学生由专业导师提出一些科普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开展研究、综述论文写作等营造专业知识的学习氛围;每月对开展的研究进行汇报和总结,不同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学习的成果;每学期通过课题答辩,提交作品或成果,评出优秀的成果,给予展示的平台。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载体主要有院金相大赛、忆宝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代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动手能力、竞争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
(三)专业导师发挥“助业”功能,实现发展指导。
助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行业),即组织学生开展市场或企业(行业)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产品或企业(行业),包括产品知识、企业概况、行业市场环境、岗位职责、业务工作规范等,突出培养学生产品鉴别能力、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谈判能力、与人共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活动载体为企业参观、宝石市场调研、创业实践基地活动。二是专业导师参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积极为学生就业做好推荐、联系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将就业目标与准工作人员培养方案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上下工夫,使经济困难毕业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活动的载体有:职业礼仪培训、行业规范沙龙等。
基于专业导师载体制度下“三助”模型训练体系,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活动载体形式。助学支线提供的实践类的平台例如文献检索培训、专业论文写作培训、学科竞赛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在反向结合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让助学工作形成观念意识上的吸引力,将常规的课堂教学未能体现出的学习吸引力充分释放给学生,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助能支线对应的是专业导师的工作重点,在通过助学体系释放出来的学习吸引力之后,通过助研模型中的“科研团队双选”和“四每计划”将学生的导向由被动指示型转变成积极动手型,进一步提高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学科竞赛提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助业支线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平台,使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一方面企业参观、宝石市场调研、创业实践基地等活动使所学知识与企业和社会做出链接。另一方面导师进行就业指导,推荐学生到工作岗位,逐渐达到最终的“授人以渔”的目的。
将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岗位工作,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教学指导与生活管理的无缝对接。导师与辅导员的联动不仅整合了优势教育资源、优化了学生管理工作,而且有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认同,并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面提高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教学与育人的双重价值。
[1]张惠典.对本科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15-17.
[2]刘平,刘丹,樊耔君.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与管理策略探讨[J].管理观察,20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