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导游
——教师的进化

2014-11-20 00:37张郑伟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
关键词:春蚕园丁蜡烛

张郑伟

(仪征市第二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园丁+导游
——教师的进化

张郑伟

(仪征市第二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文章从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属性存在的不同认知和盲目的排斥入手,结合当前教师实际处境分析了不同时期教师被赋予蜡烛、春蚕、园丁、导游等角色的利弊。指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完成“园丁+导游”的“进化”,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 观念 进化 人才 底线

一个学生在写我要求他们写的“时事周评”时给我一个建议:老师,您应该是一个“导游”式的教师。导游这个提法是出自去年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做《园丁与导游》。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是: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是导游,带我们看世间各种风景,让我们自己体会、自己领悟”。这篇作文当时在新浪微博上短短12个小时被网友转发了2万多次,评论超过6000条,成了热门微博中的“TOP3”,引发了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职能、角色定位的一次讨论。不少网友吐槽园丁已经不适于教师了,赞同小作者用导游替代园丁的观点。

我个人很赞同把导游职业的某些属性融入教师的职业属性中,但我认为不妨把园丁的某些属性也保留下来,让教师来一次“二合一”的“进化”升级。

教师的职业总是承载着家长、国家、民族的期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担任这一角色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又总是存在诸多的不完美,特别是当某某校长、某某老师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社会上就会骂声一片。很多人包括教师自身都感到有些悲伤、绝望:一个国家最不能出问题的几个领域全出了问题——公务员、医生、教师——我们的处境真是艰难。社会的进步,对教师提出了职业进化的需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把教育当做一门终身追求的艺术,还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说是工作,是本来如此——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无法回避用教师职业养家糊口的现实。

说是艺术,是应该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我们如果不能从教师职业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那么我们要如何体面地生存?

教育是工作是艺术,但教师始终还是社会的普通公民。在浮躁的当下,教师往往承载了过多的期待和需求,被赋予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时代更是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让教育工作者的每一个行为都处在全民监督、全名舆论批判的环境下。

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任务?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说还有一个职业是无私的,那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就是教师。教师古往今来在做奉献的蜡烛、春蚕之类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在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从感情上说,这是回避不了的;从行为上说,也是可以被验证的。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我们无论是心还是行为都在爱着学生,但是学生进了课堂要获得的是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心灵的成长。而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没有因为屈服于考纲,屈服与高考,屈服于现有的评价机制?教师有没有在这种屈服中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只能学什么,只能干什么,只能想什么,只能写什么?

可以说,应试体制中的教师被异化了。教师成为了只关注眼前利益,忽略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职业属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我们应该在如何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方面作系统研究,而不只是抱着考纲反复考试。

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搞清教师正确的职业属性。我们到底该为何教、怎样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身为方块字后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拥有可以解读世界的工具和心灵,让学生知道怎样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社会的转型期,要培养全面发展而且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属性到底应该是什么?在当下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甚至出色的人民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全面而有侧重地提高语文素养,突出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看似简单的几个词语实际上还是对高中老师提出了高难的要求。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中提出未来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七种知识:

1.恰切的认识的原则;

2.把握认识中的盲点,即错误和幻觉;

3.认知人类地位;

4.认知地球本征;

5.学会迎战不确定性;

6.学会相互理解;

7.掌握人类伦理知识。

这既是对教育者职能的要求,又是对教师职责的一种理解。过去习惯用“蜡烛”、“春蚕”定位教师,用它们诠释教师职业的艰辛、无私、大爱等属性。

而现在,如果还坚持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那么估计我们的教育行为一定体现不了埃德加·莫兰的未来教育的理念。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比作“蜡烛”、“春蚕”的时候,无形中违背了教学规律的要求:“蜡烛”、“春蚕”的定位过分强调教师要奉献。这种定位认为教师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人才。这种理念的实质是“杀鸡取卵”,它很大程度上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与现代教育注重提高 “教学效率”的理念冲突。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蜡烛”、“春蚕”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问题,它传达的是理想完美的师德追求,忽视了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可能产生的矛盾。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主观上是一种牺牲小利以获大利的功利主义取向,客观上强化了取义不取利的对立,忽视了教师的个人人格追求与道德性规定可能发生的冲突,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蜡烛”、“春蚕”赋予教师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形象——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蜡炬成灰”,教师通过奉献—牺牲—毁灭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当今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又有悖于终身教育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观念。

蜡烛、春蚕不能做,教师该如何进化?在教育理念日渐科学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该转变心态:做教师,就要用比蜡烛更持久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用比春蚕更长久的生命奉献世界。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教师需要“进化”。

有人提出了教师是园丁理念。

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像园丁一样全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哺育学生,如浇灌花园的各色花草,使之茁壮成长,最终培养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装饰世界。

而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来,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师是园丁,那么已经种在花园里的花草“命运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花草们只能被动地吸取养分然后长大,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曾说:“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他的话深刻地点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尊重,是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尊重。这一点,恐怕又是一名园丁无法承受的一分重量。

所以,“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园丁”毕竟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在履行浇灌、培养职责的同时,也会被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对花园里的花草强加诸多影响。正如龚自珍先生《病梅馆记》所言,按照“文人画士”对梅花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要求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诸如这样的修剪“花枝”、剔除“杂草”,最终花园留下的可能只是“会听话的植物”,最终造成的是“江浙之梅皆病”的局面。这既不符合龚自珍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培养选拔的理念;又不能顺应当代学生“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的殷殷期待;更不符合十八大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之而来的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导游。

导游引领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在该讲的时候讲;在该让游客自己看的时候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让游客自己看,自己感受;在游客有困难的时候协调诸多力量进行支援,满足游客的合理诉求。

孩子们希望老师是”导游”,带他们看世间各种风景,让他们自己体会、自己领悟。但是,导游仅仅是带领大家走“近”风景,至于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最终能否“走进”风景,这和导游的最终收益不会有太多冲突,他也就乐得不管。

刘墉曾说:“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他的话形象阐述了教师的一部分功能,但忽略了教师还要担负道德品质评价的职责。教师不仅要引导、激发、授予、激励地教,还应该承担修正和养成的职责的育。而“导游”逐利的因子和一味迎合、纵容的态度明显不能适应教育的教化修正功能。

所以,导游的职业属性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师职业中,因为学生不应该被随便地放羊,教师的引导和陪伴、监督和激发不能缺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培养。

园丁和导游的职业属性都有缺陷,无法涵盖教师的职能。如果我们把”园丁”和”导游”结合可能会更好。

老师在该讲课的时候讲,在该让学生自己探讨的时候给出空间和时间由学生自己探讨交流,在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指点迷津,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缺少陪伴,也不缺少引导和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又不能过分主观过度的修饰和裁剪,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汲取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布洒;作为导游的老师,则要是带领学生走进“好山好水好地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其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同时该汲取园丁适当修饰裁剪功能,引导教化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

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孩子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方法,不能只是看到这个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习惯,展示他们成才中重要的品质。我们还应该看到:

唯能解放园丁,实施不拘一格的人才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雷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就应融合”园丁”和”导游”的优点,重新定位自己。从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样性、选择性)。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优雅地生存。唯其如此,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满意教师的角色。

导游+园丁,是教师必须完成的进化,也是教师必需的一种进化。

猜你喜欢
春蚕园丁蜡烛
春蚕吐丝做茧忙
我是小园丁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
园丁vs采花大盗
退而不休的“老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