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摘 要:伴随资产证券化流入中国,我国的企业纷纷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支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展。不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融资都不可能绝对安全,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资产的证券化进行具体阐述,研究其风险的主要特征,认为我国要想推动资产证券化朝良性循环发展,必须加强规范监督、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才能创造企业健康的融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典型特点;风险对策;启示
0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作为结构性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不仅为银行解决了存贷款期限错配、对资本结构进行了改良,并强化了现金流的风险管理。不过,伴随金融危机的发生,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资产证券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融资方式,它也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优劣性,研究其风险的独特表现方式。资产证券化使得金融体系越来越不稳固,因为它将所有参与者联系起来的时候,也有了自己的风险特征,进而导致金融体系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而言,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进行融资,而间接融资在货币市场中进行融资,参与融资的对象相对独立,因而遭遇的风险源也不一样。此外,这些融资对象也和参与者进行相联系,从而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摇摆不定。
1 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典型特点
作为结构性融资工具的资产证券化具有不少优点,比如流通性较强、对风险的管理较好、对于绩效具有增加作用、对于资本结构具有改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其拥着着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着特别的风险特征。为了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能够对风险起到很好的规避作用,我们需要逐步重视对其风险的典型特点。
1.1 增加金融市场的安全隐患
资产证券化与传统金融交易有着较大方面的差异。前者通过证券化将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融为一体,通过特定金融资产进行担保交易,并有破产隔离的保护环境。而后者是以整个交易主体信誉或抵押来担保,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形成交易,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融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在风险源的问题上,面临的程度和范围都有显著的区别。前者是资金获益收效较差,甚至出现彻底亏空的局面,而后者主要是进行使用成本交易,来满足融资的需求。资产证券化融资容易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给参与者带来共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使得风险在系统中更易于传播、扩散、放大。资产证券化参与者主要包括:发起机构、特殊目的载体(SPV)、评级机构、参与者等。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成败的重要的是规范现金池和信用评级行为,前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券化产品能否还清本钱的同时并支付利息,而后者则有利于投资者增强对风险的识别作用。
1.2 银行风险因素不能相互之间转移
因为资产证券化的存在,银行业多了另一条转移风险的方式,比如放宽贷款条件来持有更多风险资产。然而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风险。如果发起行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了信用担保或隐含追索权,这种情况下风险就仍旧留在了发起行内部。举个例子,SPV来源于资金雄厚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制定破产隔离体系,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往往获得比母公司更高的评级,在信用评级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母公司为了使证券化顺利发行,通常会为其提供信用担保或回购等服务,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就违背了真实出售原则。换句话说,风险依旧还留在了发起机内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证券化产品的合理性,并无法进行新型金融产品的发售,进而影响发起机构的信誉和效益。
1.3 貨币市场的稳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
国家的货币政策不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它的影响力也不可比拟。现有两种渠道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即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这两种渠道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就信贷渠道来看,证券化造成的金融脱媒影响深远,对银行的金融服务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直接改变货币政策的传统市场形态。当然证券化也能控制和规避一定的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完善现有的资本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融资渠道方面的影响更是深远。从融资方式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遭遇的资金匮乏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因为证券化给予了其新的集资方式,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如果证券化行为一直持续,其流动性必会随之增强,形成经济效益双倍甚至多倍的“流动性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和货币流通速度,但同时它也使得货币计量难度增高,进一步危害了货币乘数的发展。
1.4 影子银行包含大量的隐性危机
影子银行规避风险的方式,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转移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但这种方式也给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影子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有不可避免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比如场外衍生交易结算体系缺少监管,资本充足率缺乏限制性,信息披露义务没有得到很好地履行,高杠杆操作的经常性实施等。因此当经济状况一旦过度繁荣,其安全隐患也将开始出现,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2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尽管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融资创新工具,但人们从次贷危机中开始意识到其风险隐患。鉴于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我国必须引以为鉴,科学辩证地看待资产证券化风险,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下面是我国防范证券化风险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规范监督,避免风险的扩散
2.1.1 强化对基础资产的管理
由于证券化资产能够定价、发行的根本是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所以要保证证券化信用链条能够融入到各方利益上就要对基础资产加强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制定严格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为入池资产,例如揭示现金流、资产池存量等信息,订立价格标准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投资人识别风险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发起行不再占有拨备和资产,而是将全部信贷资产移至表外,前提是购买方必须入表。要控制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让发起行能够更好的对信贷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发起行就应留存一些基础资产作为风险留存。
2.1.2 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严防违规行为
发起行要释放监管资本,提高流动性,首先采取为购买方提供隐性信用担保、追索权或回购的方式,为证券化产品发行提供便利。由此看来,看似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违规行为,这种担保融资不仅承担了证券化所带来的一切风险,也没有达到真正融资的意义。所以,要严防违规操作和违规行为,切实的规范证券化过程的合法性,增强证券化公开性,从而合理规范化处理资产的证券化行为。
2.2 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金融系统运行并不是静止的,不仅要监管传统的微观审慎,还要促进监管宏观审慎。在多方个金融机构满足的监管条件下,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风险为系统性危机,所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宏观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对于央行而言,主要通过和证券化产品进行交易,从而控制信贷的数量,因为证券化产品虽然属于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并不被公开操作,将其纳入公开市场的操作范围内,影响证券化最为有用的方式之一便是实现货币政策,从而便于控制机动市场。为了督促发起行对信贷资产还款进行监管,更好的调控信贷规模,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向发起行出售信贷资金,从而得到资金收取准备金,此方法主要针对存款进行准备金的监控。此外,还能通过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来保证计提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
2.3 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影子银行的的交易更加完善
在业务和利益方面,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有频繁的联系,但是如果没有规范的监管环境,金融市场也将产生许多不稳定的风险因素。那么,一旦影子银行出现经济危机,也将波及到传统银行领域,甚至将自身存在的风险扩大到整个金融体系中,这是除了它在对抗风险方面比较敏感和脆弱外,自身还存在高杠杆性。国外对影子银行的金融交易相关监督机构,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机制,鼓励和要求金融机构进行信息公开,尤其是金融信息的披露。而在准备金和资本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约束条件,限制其自营交易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影子银行本身很敏感和脆弱,也不能正确合理地对待风险,因此,必须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力度的加大,这样,才可以规范其民间借贷,促进银行本身的合理化和透明化。
3 结语
自从巴塞尔协议Ⅲ开始实施,我国银行业也开始创造新的契机,针对资本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充足率等完善了各项政策,因此,我国的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改善资本结构和增加流动性的工具而言,資产证券化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开展资本证券化的同时,对风险必须进行适度的控制。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突飞猛进,资本市场逐渐良性循环发展。所以,为了规范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经济法规政策,在交易行为约束自己,才能创造健康稳定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对于金融危机,我国应该分析资产证券化风险,从而汲取经验,采用宏观审慎的监管制度,进而严格控制系统性风险。要想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就必须要逐渐完善各项制度,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扩大,促进利率市场化进度。
参考文献
[1]Viral V,Acharya,Philipp Schnabl,Gustavo Suarez. Securitization Without Risk Transfer[R].Nber Working Paper,No.15730,February,2010.
[2] Barbara Casu,Andrew Clare,Anna Sarkisyan.Does Securitization Reduce Credit Risk Taking[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Vol.17,Nol.9-10,October-November,2011.
[3] 何晓峰.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 陈文达,李阿忆,廖咸兴.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