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波 陶宇星
人的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自主德育,才能锻造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也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园区教育局整合与优化区内资源,组建了“三一一”编队,即三个共同体,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和一个导师团队,实现区域德育的共生共荣,为学生的自主成长保驾护航。
三个共同体:为自主德育夯实队伍基础
园区从整合与配置资源的角度,构建了德育主任、青年班主任和家长三个共同体。共同体的营建,旨在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凝聚多方经验与智慧,通过相互借力、借智、借道,推进对话与交流,尊重差异,促进合作。各类德育共同体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开展的自主化,有效促进了园区德育队伍建设,为区域自主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育主任共同体】
德育主任承担着日常德育管理、德育课程开发等重要职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园区教育局协调小学片区组建了德育主任共同体,每学期定期开展共同体论坛,为各校德育主任搭建沟通、争鸣与提升的平台。
多年来,论坛开展了自主德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创新”“小学公民教育”等系列主题探讨,老师们畅谈自己学校的思考与做法,在倾听与交流中互相学习,智慧碰撞。每届论坛上,园区都会邀请省市区各级专家作主题报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高屋建瓴的引领和切实可行的指导。例如,2013年11月,省教研室鞠文灿书记在论坛上所作《公民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的精彩讲座,从“认识与理解”“现状与问题”“探索与实践”“思考与建议”等方面,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诠释,引领德育主任们对学校教育的本质、教师的本质、德育的本质进行了反思与追问;并围绕现行教育政策及课改现状,指出公民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这样的讲座立足区域德育实践,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诠释与解读,让共同体成员受益匪浅。德育主任共同体成为了学校中层干部提升专业水平的坚实平台,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了后备力量,有效助推了园区各校自主德育的深入开展。
【青年班主任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园区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区内各中小学校都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如何丰富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有效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成为各校关注的问题,而青年教师也是园区实施自主德育的未来中坚力量。为此,2011年11月,园区整合各校教师资源,组建了青年班主任成长共同体。
青年班主任成长共同体打破了学校、学段和区域的界限,定期举办青年班主任共同研修活动,以自我探究、自我培训、自我成长的方式,开拓了一条班主任培养新路径。三年来,共同体围绕德育管理、人才建设、主题教育、案例评析、家校互动等系列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修活动。同时,共同体将研修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方案和活动实录整理成资料包,上传至园区班主任QQ群以实现共享;成员们则会在QQ群中继续进行热烈而富有智慧的再讨论。独特的培训方式一改以往“被培训”的局面,激发了每一位青年班主任的热情,让他们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反思和启迪。园区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2012年苏州市第五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共同体成员——来自方洲小学的夏令老师勇夺一等奖。这块沉甸甸的奖牌,包含了夏老师个人的努力和方洲小学德育团队的集体智慧,更展现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成长。
【家长共同体】
美国年度教师莱福·艾斯奎斯说过:“事实上,在大多数学校,决定教师成败的不是孩子是否喜欢你,也不是你教得好不好,而是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家长教育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为此,园区小学片区学校充分挖掘家长群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成立了“家长共同体”,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搭建起共创、共享的合作平台。家长共同体通过相互借力、借智、借道,推动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生、共荣、共赢,有效促进了自主德育的全面实施。
翰林小学的家校合作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在共同体建设中,学校率先将原有的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家长志愿课堂三大方阵有机整合,成立了家长共同体。学校以“邀请函”的方式面向全校家长公开征询,招募来自各行各业热心教育的家长,走进翰林“家长志愿课堂”,发挥个人的专长,为孩子、家长和老师呈上多姿多彩的课堂。根据家长填写的申报资料、班主任的推荐以及学校的综合评议,学校制订了2014年翰林“家长志愿课堂”课程安排表,并向所有家长发布课程信息。
六(1)班苏久航同学的妈妈许友超,来自苏州中学园区校区。她从“和孩子一同思想、与孩子平等沟通、跟孩子一起学习、教孩子学会劳动、与孩子一起创造幸福记忆”五个方面,与家长们进行了深入而细腻的探讨;五(3)班赵喆同学的妈妈曾立群女士,来自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凭借着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和阅历,她引经据典,从图书的基本信息、索书号、图书馆网址、检索途径等方面,向高年级同学介绍了图书的检索等知识;二(4)班刘赫同学的爸爸刘均星,则从年画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讲起,带领二、三年级的同学们回顾历史,走进了年画的世界……精彩纷呈的课堂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热烈追捧。
如今,园区有理想、有思想的家长们,正在以“家长共同体”的名义相约,以教育理想的名义行动,共同行走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朝着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方向”不断进发。
一支心育团队:为自主德育提供心灵营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和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真正学会自主成长,提高适应能力,也才能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园区便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园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先后成立了“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园区林老师志愿者团队”“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队,不断为园区自主德育提供新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园区现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5名(其中专职教师8名),其中,134名教师具有苏州市教育局颁发的上岗证,84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些教师在园区各中小学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市、区教育局坚持不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计划。2013年底,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正式开课。本次培训历时半年,共计144课时,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概况、心理咨询的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课程。首届200多名培训学员来自园区各学校和幼儿园,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展培训,最终,学员要经过考核才能取得“苏州市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
园区小学片区各校均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定期开展各种心育活动,如举办心理节、心育走进家庭和社区、组织学生组建心理社团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形成良好的自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德育实践。2014年,各学校又成立了学生成长中心,使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规范、科学。
一支导师团队:让生命在全方位呵护中自主成长
“导师制”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柔性培养机制。德育导师从品德、学习、心理及生活等方面关爱学生,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真正实现自主成长。而全员德育的实施,也实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
园区教育局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指导各学校建立了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领衔,由班主任、校外辅导员、部分家委会成员组成的德育导师队伍。同时,园区建立了规范的德育导师工作制度:(1)档案制度。建立受导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对症下药,制订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实现。(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家访、电话联络制度,德育导师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4)建立小组活动制度。每位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组成小组,组织组内与组间定期(每月一次)交流活动。(5)导师培训制度。园区定期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为德育导师不断“充电”。(6)导师考核与奖励制度。各学校每年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及各类推优评选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有了规范的制度,德育导师队伍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方式,帮助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例如,西安交大苏州附中的德育导师利用学校谈话室、心语驿站、中午操场跑道、办公室、学生家庭等场所,关注、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苏州大学附中力推“党员导师制”,综合导师实际工作情况、受导学生及其家长评价、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考核导师工作情况。工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双向选择制度。星海实验中学注重台账建设,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并为导师设定工作目标。星湾学校则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创新性地组建了朋辈心理导师队伍。学习甄选部分优秀初中生,组成朋辈辅导小组。学生经过专业教师的培训,让合格者帮助同班同学或小学生解决心理、学习、生活上的困扰。
星港学校德育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尤为细致。他们提出了“2344”的工作思路,系统开展德育导师工作。即“2”条工作路径——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即通过广泛调查,社区走访,聘请一些学有专攻的校外辅导员担任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等不同类别的导师;“走出去”,即让优秀的导师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行导教活动。“3”即三类导师。一是学习型导师,为学习压力较大的孩子配备专业导师;二是生活型导师,专门服务于单亲、离异家庭孩子;三是指导型导师,聘请校外有特长的人员为学生做专门指导。“4”即导师的四项工作任务: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最终实现星港学校所追求的“有理想、有教养、会学习、善进取”的育人目标。
德育导师制成为了园区学校德育的有力推手,导师真正成为了孩子们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矛盾和困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三一一”编队的组建和实践,实现了园区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为园区自主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政宣处
江苏苏州 215028)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