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呈现≠神经病式的盲目崇拜的辩证驳论
只是观众储备不足
诺兰电影从《记忆碎片》开始就有烧脑之说,从科学主义角度解读诺兰电影更是一时风靡。《记忆碎片》《失眠症》《致命魔术》等片确实也符合人们对科学严密逻辑的追求,但新片《星际穿越》仍被说成“烧脑神片”就不那么确切了。建立在天体物理学基础上的整个剧本,核心之处在于对虫洞、黑洞以及浩瀚宇宙的视觉呈现,时间线性问题、五维空间在二维银幕中的展现,以及身处五维时空与三维生命体如何交流和进而产生影响改变现实等等,但这些并非神奇剧本彰显出来的奇妙张力,而是科学本身。换言之,是诺兰依托出色的科学顾问和科学家,来完成的这部关于太空的科幻作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在天体物理学中是简单的入门知识,如果觉得这些烧脑,那只能说明作为观众,我们在观影前对此类知识储备不足。
儿子不是亲生的?!
情感曾被说成是诺兰作品的硬伤,因为那些谜团和缜密科学系统的作品往往缺少情感力量,或者被敷衍表达。而这一次,诺兰认可人类是拥有情感的,而情感力量在《星际穿越》中也常被提及。除了恢弘的太空气氛音乐,《星际穿越》中值得一说的还有相当抒情的音乐,这跟诺兰此次着重抒发的情感元素融为一体。影片开始部分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述家庭中的感情,死了老婆的库珀与自己的岳父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维系他们的唯有情感和爱。爱的确伟大,可有时候与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未知的欲望以及拯救人类的动力并不一致,如果爱更重要,库珀没有道理背离女儿而选择一场不知归期的远行。而爱是否又是无条件的,比如血缘之爱是否有好恶、高低之分?库珀与女儿的交流和无限之爱贯穿影片,但同样是他亲人的儿子,却很少被提及,在他生命挣扎和求生欲望强烈之时,父子之爱却缺席了。除非电影中有伏笔,这个儿子非亲生,否则同样儿女却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爱,确实难以说服人。如果说“爸爸去哪儿”的苦闷只在年少一点的女儿中难以解脱,那父亲对年长一点更懂事一点的儿子,也不至于完全不闻不理啊,影片不仅缺少对儿子命运结局的交代,在铺陈所谓的普世情感时也长期令其缺席了。
体现在将理论转换成画面,不是理论本身
毫无疑问,《星际穿越》是一部伟大想象力的作品,不管是飞船与太空舱高速旋转时对接,还是对外星球展示,以及关于虫洞的视觉呈现等等,影片中这些场景的展现都可以被看成人类电影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诺兰的功劳不是创造出了神奇的剧本和严谨的科学系统(诺兰和弟弟共同完成的剧本也并非多么出色,而科学系统是由天体物理学家贡献的),而是他用影像技术对于枯燥理论的呈现,诸如将虫洞、空间翘曲、时间稀释等理论转化成无懈可击的奇观画面,诺兰完成得极其出色。用“想象力”作为关键词来解释诺兰,其针对性不应该是对整个电影科学理论,而应是由此转化成的画面。
大场面不够大,惊险不够惊
作为一部年度期待的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一方面并不以精美画面取胜(比如宇航员进入的休眠状态的水床,就看上去像是小成本科幻片的道具),另一方面在惊险场面和刺激性画面上,营造得相当克制。比如马克·达蒙饰演的宇航员,坚持在船舱未对接成功的情况打开舱门,由此产生的舱毁人亡,不管是情节粗暴上,还是场面上,都远非好莱坞超级制作的级别。布兰德和库珀数次在对讲机中警告对方不要打开舱门,可就是不说为什么不要打开,这样危机时刻却如此安排剧情,容易让观众只顾去想布兰德的蠢,而非当时场面的惊险刺激。作为资深宇航员,马克·达蒙首先应该知道这类行为会产生的后果,而他却一定要这么去冒险,也令影片在戏剧性上不够明显突出。
与情节脱节产生疏离感
诺兰在《星际穿越》的结局中,用“爱”来拯救地球的招数,可以将之理解为编导的价值观,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想象力不足时选择的一种感性办法。在影片中,库珀也数次声明,人类的爱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原因,他也被告知,人类在爱的驱动下所产生的力量,永远是不可小视和科学无法预测判断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派人去其他星球探索,而不仅仅是机器。但这里的“爱”既缺少欧美电影中常见的宗教依托,也跟整部电影树立的科学伦理产生了无处不在的违和感。爱的缝合力和冷冰冰的科学逻辑,这里不存在对立,但有时候会产生排斥力,诺兰没有给影片提供出爱和科学的真正有机结合,有的只是由果导因式的情节铺垫。
非死不可的不可理喻
跟马克·达蒙扮演的宇航员离奇之死一样,另外几个配角的死也难有说服力。黑人科学家的死完全可以避免,另一位同行的科学家宇航员,在巨浪袭击时,他在等待安妮·海瑟薇被救回到船舱前数秒是在呆傻状态中度过的,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在先抵达舱门口时选择观望而不是上船,直到巨浪将其吞没丧生。这些配角的死,不是出于剧情的必然走向,更像是诺兰要对观众有个交代,即如此高危行业,又是在拯救人类和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纠结中,不死几个人实在说不过去。
理论的正确≠与剧情衔接的准确的辩证悖论
离心力是一种“虚拟力”或称惯性力,它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星际穿越》里旋转的太空船产生离心力以模拟重力,当宇宙飞船和旋转的太空船对接,并让太空船旋转产生离心力模拟重力之后,宇航员们就可以在宇宙飞船内如同在地球上所受重力一样行动了。
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通俗地说即是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点间的一条捷径,就是一个苹果,虫子沿着苹果表面走远了,可是如果虫子挖洞从苹果里面走就近多了。当库珀带领同事从土星穿越到另外一个未知星系时,就是发现了虫洞,相对迅速地来到了另一个星系。
疑问
库珀是唯一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宇航员,他绝对应该具有基本的太空知识体系,为何他的同事要教学式地拿着一张纸告诉库珀虫洞理论?这从角色自身的属性来看是完全说不通的。
空间中有着强大引力的超高密度的天体。任何东西都可以掉进黑洞,黑洞也是一种可以造成潮汐力的引力源,当宇宙飞船距离黑洞距离越小时,造成的引力差就会越大,这个力甚至可以把飞船撕成碎片。
疑问
按理来说,不光是宇宙飞船进入黑洞时会遭遇重创面临解体,甚至是在进入黑洞之前,宇宙飞船内的人们应该早已被引力撕得粉碎了(或者被伽马辐射杀死)。在船舱里的库珀活着掉进了黑洞,进入黑洞后飞船肢解,库珀被弹出,却依然毫发无损成功存活。另外,关于这些科学家在黑洞附近找适宜居住的星球也很奇怪,毕竟,这周围没有任何光源和热量……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当宇航员们到达第一个未知星球时,那个星球的1小时等于地球的7年,也就是在我们看来,时间在男主女主身上几乎静止。
疑问
那颗一小时等于地球上7年的行星,在剧中的呈现是因为“距离黑洞很近”,才会出现这种强烈的时间扭曲,但根据推演,这个距离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行星使其不复存在。
引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引力差。当引力源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时,由于物体上各点到引力源距离不等,所以受到引力大小不同 从而产生引力差,对物体产生撕扯效果,这种引力差就是潮汐力。很好理解:由于宇宙飞船头部距离天体比较近,受到的引力比较大,而尾部距离天体比较远,受到的引力比较小,头部和尾部的引力大小的差距,就会在飞船中间产生撕扯的拉力。所以我们看到库珀所驾驶的宇宙飞船最后在掉入黑洞时,受到黑洞的潮汐力撕扯导致解体。
疑问
黑洞附近星球的涨潮落潮正是受到潮汐力的影响不假,但问题在于,距离那么近的星球(根据1小时为地球7年推演),估计本身都会被摧毁了吧?
奇点
大爆炸宇宙论所追溯的宇宙演化的起点。它具有一系列奇异的性质,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压力、无限弯曲的时空等。影片中奇点被用来形容黑洞的秘密,即那句台词“贝壳中的珍珠”。库珀就是掉入了黑洞中的那个奇点,才进入了无限弯曲的时空,从多维空间里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生活。
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 可节省燃料和时间。记得库珀在宇宙飞船燃料不够的情况下,把布兰德和机器人塔思送去另外的天体时说的那句台词吗: “某些东西要出去,某些东西必须留下来”。想象掷铅球的画面,一个人拿着铅球做旋转,当他松开手的时候,铅球就会被向心力的反作用力——离心力吸引过去。当布兰德和塔思分离出去后,布兰德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离出去,这就是引力弹弓效应。
直白地说,三维是长宽高一个空间的概念,四维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的概念,而五维则引入了一个时间轴的概念,一个五维空间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但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我们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库珀最后跌入黑洞,进入到黑洞的奇点从而获得五维空间的体验,并在五维空间中通过引力和在三维空间中的墨菲传递信息是具备科学理论的,就像他拨动那块表的指针,告诉墨菲福尔摩斯密码一样。
疑问
让人迷糊的是,当墨菲拿着表兴奋地离开房间告诉她哥哥“爸爸回来了”的时候,表为什么还能受库珀控制进行指针抖动呢,有悖五维空间中“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我们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的定律,况且银幕上并没有展示身在五维空间中的库珀有改变时间轴线。
指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间接)的关系,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五维空间之所以存在在于它是来自未来更高级的人类所创造的空间,库珀作为一个“来自过去的人”以传递者跌入了一个来自未来的人们创造的空间,某种意义上库珀承担着让历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传递使命。
疑问
在n多来自未来的时空同时存在的复杂境况中,这样的讲述中有很多让人脑子转不过来的地方,比如库珀此时应该是属于“未来”的人,也通过被五维空间里的更高级人类解救的机器人塔思获得了来自更高级人类的“摩斯密码”,既然更高级的人类可以获知时间的纬度,为何不传递布兰德已经找到适合人类居住星球的信息?这样120岁的库珀醒来时就不应该是在土星上的太空站中,而是直接在地球人们已经大量移居到的布兰德前往的适合移居的新的星球中。
影片中主人公女儿的名字墨菲来自著名的“墨菲定律”,这条定律的核心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条定律以及“墨菲”的人名在影片一开始就被凸显,暗合本片主旨。
疑问
实际上,该片主旨在结尾时才被正名,那就是主人公口中所说的父女和家庭之间“爱的联系”,因为爱,让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所以,墨菲定律在影片中的提出可有可无,有故弄玄虚之意。
符合潮流≠创造神话的辩证讨论
诺兰符合潮流
KTV:诺兰电影的优点大致是:空间关系闭合,但时间关系具有不确定性的剧本结构,或者说主被动关系交错的结构。另外就是,现在的大片时代,他会把那些幻想概念做得非常“科学化”,比如用机器和理论去包装梦境、包装魔术和这次的太空旅行。其实,故事好,场面真实炫酷,这就是好莱坞追求的。endprint
独孤岛主:诺兰电影实际上展现的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哪怕是最纯粹的科技大片比如《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探索的始终是人性在具体的(科幻的)情景下的自觉不自觉的变化,这其中有非常正向的一面,也同样充满深不可测的幽暗。
LOOK:好莱坞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从《低俗小说》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电影类型就是谜题电影,关于解谜的电影。在这个大潮中诺兰算是站得比较上面的,他第一部电影《跟踪》,特别是《黑暗骑士》系列,他在超级英雄这种美漫大片上,把谜题电影的叙事架构放在一个本来是以视觉奇观为主的好莱坞大片中,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诺兰是神话?
吴觉人:诺兰被奉为神话和他的个人特色之间我觉得不是一个平面上讨论的事情,他被奉为神话是因为他符合现在中国的某种主流的价值观吧。他更像一个设计师一样的导演,而不是一个艺术家一样的导演。总体来说,他是smart型的,而不是天才型的,在某冲程度上打个比方说,就好像他做成了iPhone而不是普通的诺基亚手机。
独孤岛主:“诺兰神话”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于他执导的电影的“烧脑”特质的崇拜,但其实他的影片,非常贴合主流好莱坞商业大片吸引观众的法则,影片许多貌似高密度高科技的剧情设定,为了令大多数观众看懂,已经经过了简化甚至虚化,烧脑只是满足观众的期待并赋予其一种战胜难题的快感,所以本质上还是成功的生意。
LOOK:我觉得之所以国内现在把他成为“大神”,主要还是他在说故事上的一些特长,其实解谜电影这个东西也是感官刺激的东西,因为解谜有种快感,但是他本身没有办法把作品提升到美学欣赏的一个高度。
吴觉人:诺兰的多线叙事、封闭结构,从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是他自己的趣味和风格,这可能是对他来说最具有快感的叙事结构吧。而这一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观众一种好像这个电影很有技巧很深奥很烧脑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并没有。
为什么他不是大师?
KTV:当然在一些点上他的确做得牛逼。但包袱在于,普世情感捆绑了上述的东西,导致他得留出空间处理这些问题,比如《黑暗骑士》结尾两艘船上的炸弹没有爆炸,也是这个问题导致的。这次的《穿越》和《黑骑士崛起》,一部是故事做得没自己的特色,另一部是场面戏没做足,所以就显得可看性很低了。
独孤岛主:没错,他的毛病就是在三观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可以说认识非常浅薄。一旦他要讨论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的短板就出来了。在《星际穿越》里,也是一样。他动用了目前为主最顶级的一些科学理论,比如黑洞、虫洞、万有引力,但是这些放进去以后,对整个科幻片本身来说没有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认识上的东西,不能跟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比。这个电影,这么高新尖的理论都说了,结果到最后竟然把你整个内核链接起来的是非常类似于言情小说的那种亲情类的东西,这在科学理论上是完全说不通的。
LOOK:我觉得他的革新应该是指他在营构故事上的层次堆叠与意义深化,正邪的二元对立被科技或背景本身冲淡,转换成突破“任务完成”模式的叙事法。同时他也是将纯粹视觉冲击的努力转换成适应观者心理的视听结构,比如星际穿越里展示的2D穿越巨浪和星际的镜头,就是对好莱坞电影视听模式的再思考,并行程相对完备的语法。从电影语言来说,诺兰的开创性有,但不是最大。
吴觉人:我觉得他在好莱坞电影上没什么革新也没有高度。你可以把他当成某种乔布斯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只是另一个生意人罢了。我并不觉得诺兰有多么伟大,他并没有做真正创造性的突破,他最有才华的电影应该是最早的两部片子吧。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