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张汨汨
中国空军珠海秀
“全新阵容”,这是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参加第十届珠海航展的关键词。在它背后,是历时数年的换装、训练。此时,第三代战机已经完全与中国空军融为一体。
这是进入“歼10时代”以来,八一飞行表演队第一次满员参加珠海航展——作战部队已能提供足够多的歼10飞行员参加选拔。
包括女飞行员的加入,也是中国空军第三代战机训练水平的重要体现。
这就像在作战部队,即使已经形成三代机战斗力,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提升到更高水平。
“从能飞到飞得好。”曹振忠上校对《瞭望东方周刊》这样描述水平提升的过程。这位八一飞行表演队“全新阵容”的领导者,第一次以队长的身份参加珠海航展表演。
2009年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歼10,并在2010年的第八届珠海航展上首次进行歼10表演。
因此,此次在第十届珠海航展上的展示,可以视作表演队和中国空军在三代机征程上的一个新起点。
这样的重要时刻出现在珠海航展上,并不奇怪。
曹振忠认为,这个在中国举行的最大规模国际航展,已经是八一飞行表演队一个最重要的舞台。
三次带队参加珠海航展的八一飞行表演队第十一任队长吴国辉大校总结说,珠海航展“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引导我们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国际航展,也被这位国防大学后装教研部副教授称为“不带硝烟的角力”。其中,飞行表演队的“交锋”最为直观。
虽然曾有过缺席和沉默,但这两位特级飞行员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中国的蓝天下,中国空军必须成为主角。”
一个橘子每人吃一瓣
全新阵容中的盛懿绯,28岁,正在赢得战友的信任。
她是中国第一批女战斗机飞行员之一,加入八一飞行表演队前已经飞了5年战斗机。
从歼7到歼10,“那么多年飞下来,已经没有兴奋的感觉了。”但是驾驶红蓝白三色的表演队歼10,“感觉不一样”。
2009年,盛懿绯从航校毕业。当年国庆阅兵,女战斗机飞行员首次亮相,“最后那个拉烟的梯队,长机就是我。”
其后先去东北,2012年又到天津,盛懿绯和同伴进入与八一飞行表演队同一驻地的兄弟部队,开始飞歼10。
女性能够成为战斗机驾驶员,一个根本原因是飞行操作的便捷性大大提高。比如二代机液压操作,在高载荷的情况下,男飞行员都必须双手、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拉动操纵杆。
“歼10在人机交流方面非常好,减轻了飞行员的压力。”曹振忠觉得,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朋友”。
首先是“无忧虑”驾驶。飞二代机时刻要盯着仪表,因为稍有拉杆偏差,就会导致失速。“但歼10不会让飞行员在基础操作上花太多精力。”曹振忠说。
它还可以最大程度保障飞行员的安全,“要最大仰角,只需要把操纵杆拉到底。”歼10就会“明白”操作意图,根据当时的速度、高度等计算可以达到的极限。“不像以前拉一个动作要时刻盯着数字,一不小心就要出问题。”
更关键的是,歼10是一种令人信任的飞机,“显示数字是多少,实际就是多少。”盛懿绯说,加之使用电传操纵系统,飞行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飞行动作和武器使用上。
在作战部队熟悉歼10的过程中,盛懿绯也经常看到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训练。“很漂亮,也想去尝试,但自己飞上以后才知道,如果不达到足够的精确度,就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差错。”
从双机、三机到六机,盛懿绯第一次飞编队,内心充满挑战。
此前,2009年驾驶亚音速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是她曾飞过的最小编队距离,却是现在距离的一倍以上。“现在超音速飞机,时速500公里左右,训练间隔只有3米,前边一架飞机、后边一架飞机,进也不能进,退也不能退。”
那天,在六机编队里,“不敢往上上,心理影响操作,明知道撞不上,还是飞着飞着就离开了。”
曹振忠承认,心理因素对于很多男飞行员来说也是很难克服的,“不自觉地距离就拉开了,有的飞行员在作战部队很不错,却因此无法通过选拔。”
密集编队里,“必须谨慎飞行,危险时刻存在,而且不是你不犯错就安全。”盛懿绯说,超音速飞机会在比“瞬间”还短的时间内发生剐蹭。
所以,“每个在编队里的人,既要相信队友,也要让队友相信自己。”曹振忠说。
盛懿绯刚到八一飞行表演队,就听说了老队员“一个橘子每人吃一瓣”的传统。
编队飞行几秒钟后,飞行员们可能就要快速分散、爬升。这种飞行带来的愉悦也是他们加入飞行表演队的一个原因。
就像让盛懿绯 “特别兴奋”的第一次飞“水平开花”:几架飞机水平直飞,然后快速四散分开。
盛懿绯飞4号位,也就是最边上的一个,必须立刻拉开。因为里侧的2号机也会朝同一个方向转向,“飞之前队长跟我说,你自己就会把自己吓一跳,头发都立起来,好像有人拿着刀追你跑。”
密集编队和连续筋斗,团队与个性,这真是冰与火的飞行。
虽然已经可以飞长机,可女飞行员们还不能飞5号机、6号机——这两个位置承担着单机特技表演的任务。
盛懿绯觉得,特技飞行对女性有一些特别具有挑战的地方。比如人们经常所说的“找不清方向”,术语是“空间定向能力”。由于这种干扰,翻筋斗之后“找平”飞机需要更多练习。
即使飞5号机、6号机对女飞行员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但她满怀期望:“蛮有意思”。
歼10带来的自豪和责任
在担任队长、飞长机前,曹振忠一直飞5号位。
他第一次目睹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风采,是电视转播的第二届珠海航展。那是这支表演队第一次在珠海亮相。
当时,曹振忠还是航校一名飞歼教5的学员,看到那有些夸张的飞行,感觉“振奋人心”。endprint
后来到部队也飞歼7,“都是搞飞行的,他这个动作能做出来,我行不行?”
那时,虽然中国已经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和苏30,“但是感觉要飞上三代机太难了”。
没想到,两三年后,“歼10唰地一下出来了!”
曹振忠在作战部队服役时,最值得夸耀的成绩都与歼10有关。
首先,他只用了两天、三个带飞起降就开始单飞,有的战友则用了七八个带飞起降。“还是挺骄傲的。”
在通过选拔、等待上机的日子里,曹振忠因为“一直想飞好飞机”,全部精力投入飞模拟机。在他的记忆中,歼10的模拟机与过去不同,“当然和实际也有差别,但已经很真实了。”当他终于有一天真正坐进歼10座舱,信心满满。
但是,曹振忠曾有严重的倾斜错觉。这是一类在飞行员中比较常见的生理挑战,与耳蜗有关,“感觉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如果在黑夜里盲飞,以为自己是水平的,其实有很大的倾斜度,甚至是倒飞。”
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挑战,飞行员可能停飞。
曹振忠一度情况严重:达到90度——当他感觉自己在平飞的时候,飞机已经和地面垂直了,“好长时间特别不想飞夜航。”
那是他刚下部队的时候,每次飞行都因此非常紧张,离开座舱时大汗淋漓。那时,少有人能想到他可以成为八一飞行表演队5号机的飞行员。
“其实在座舱里飞行,没有看上去那么激动人心。”他说,直到2013年某次训练,有新的5号机飞行员顶替,自己才第一次在地面直观看到六机编队飞行。
“挺佩服自己,没想到我们也能飞出这种样子。在座舱里飞行头盔是隔音的,但是在地面可以听到发动机的轰鸣。”他至今仍很感慨。
八一飞行表演队是目前全世界仅有的4个飞超音速战斗机的表演队之一。歼10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快的速度,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超音速飞机速度快,反应要更快速,不太适合低空用较慢的速度表演。”曹振忠举例说,对头飞行的时候,“一个小黑点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一架大飞机,轰地从你身边对飞过去,手一抖就可能出问题。”
在驾驶歼10后,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们在飞行记录里纷纷提到“自豪”与“责任”:“那种为祖国骄傲、为祖国航空工业骄傲的感觉充斥胸间,而怎样飞好新装备,把它的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对于特技表演来说,歼10的鸭式布局使飞机的气动性能非常优良。加之强劲的发动机,使得飞机可以得到大载荷、大推力、机动敏捷。
在换装歼10后,八一飞行表演队已经专门设计了低速大迎角通过、单机大迎角上升、越低空垂直拉起等招牌动作。
新动作会在第十届珠海航展上出现。
中国表演队在哪
时间回到1998年。当曹振忠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上的表演时,长机正是吴国辉。
他以队长、现场总指挥的身份,曾先后三次带队参加珠海航展。但第一次站在珠海航展现场时,他曾是一名观众。
1996年首届珠海航展,八一飞行表演队有12架歼7、16架歼教5,并且具备了歼7飞机四机编队的能力。
可是,“1995年刚换装歼7,表演方案还不是很成熟。要去也可以。可上级领导决策,如果去就要有很高的水平。”吴国辉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
自上世纪60年代组建,八一飞行表演队使用过歼5、歼6、歼教5。歼7从70年代末开始陆续装备部队,到此时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1996年11月,吴国辉带着八名飞行员,以观众的身份参观了珠海航展。他们和数万中国人一起,目睹了苏27、苏30双机表演和英国“金梦”飞行表演队的展示,“把珠海的天空都搅热了!”
那差不多也是普通中国人和大多数空军人士第一次在现场亲眼看到苏27的“超级眼镜蛇机动”——机头上仰超过110度,形成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飞行状态,就像昂起头的眼镜蛇。而在全部过程中,飞机时速从400多公里迅速减至150公里左右。
除了飞行员的高超技术,“超级眼镜蛇机动”还得益于苏27优良的气动布局——绝大多数飞机在这种大仰角下都会失速坠毁,至今也只有苏式战机能够完成类似动作。
2008年第七届珠海航展上开始展示的歼10,同样具备“超级眼镜蛇机动”的能力。
1996年秋天,站在人群中的吴国辉百感交集,“我不止一次听见身边的观众说,怎么没有中国表演队?中国的表演队在哪?”
其后两年,被吴国辉称为“卧薪尝胆”,“一定要去,还要飞出很好的水平。”
1998年,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飞临珠海。他们使用苏27进行六机编队。表演时,这种重型战斗机庞大的身躯和震耳的轰鸣,让吴国辉这样的专业人士也觉得“非常震撼”。
“两支空军的代表就这样在珠海航展的舞台上同场表演。”回忆起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上的第一次亮相,吴国辉说,虽然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场”优势,但自己的队伍也存在诸多劣势。
首先是装备。他们虽然已经使用当时最好的歼7型号,但仍是二代机,与三代机苏27“代差明显”。
其次,“勇士”当时成立只有7年,却是世界著名航展的常客,经验丰富。而八一飞行表演队一直进行对内、迎宾表演,很少面对成千上万普通观众进行展示,“飞行员的心理压力、组织保障体系,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曾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向本刊记者回忆,当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与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相遇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很感慨,说我们差距太大了”。
“勇士”是那时的主角。在它表演的日子里,太阳快下山了,还有两三万人奔向航展场地。梁广大说,组委会与“勇士”商量,增加一场表演并延长闭馆时间、提供额外补贴,结果庆功宴让“勇士”飞行员宿醉不醒,只好推迟一天离开珠海。endprint
而无论如何,中国空军飞行员终于出现在珠海航展上, 吴国辉将之称为中国空军走向世界的第一页。
航展带来思想解放
就在1998年9月,距离向珠海转场还有一个半月时,执行单机表演任务的飞行员杨建华于强化训练时牺牲。
“他太想飞好了,高度过低,没把握好。”吴国辉说,飞行员们眼看着战友坠机。
珠海航展去还是不去?怎么去?去了以后是不是能达到既有水平?
“坚定不移地还是要去,完成战友未尽的使命。”已经任师参谋长的老队长被请回飞吴国辉的长机位置,吴国辉自己去飞杨建华的单机表演位置。
“勇士”飞行表演队的成员对中国飞行员说,你们能把这种飞机飞成这样,真是不容易!
“米格21、歼7都是高空高速截击机,低空性能不好。”吴国辉说,中国军人也对俄罗斯飞行员表达了钦佩之情。
广空一位首长当时坐在“勇士”的苏27后舱,感受如何进行单机飞行表演。
他当场对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军官们说,俄罗斯飞行员真正把飞机的性能发挥到了极限,在飞行中加力非常多、载荷非常大,对人的体能、意志都有很大冲击。八一飞行表演队虽然编队表演上已经很好,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还是要提高单机表演水平。
但二代机尝试做三代机的高难度动作,条件不允许,“可以探讨,这些动作经过理论分析符合飞行性能,经过编排、试飞、试验,才能去表演。”吴国辉解释。
返回基地,进行了被吴国辉称为“新的思想解放”的研讨:根据国际先进水平,走符合中国特色的表演路径。
最大的中国特色,就是还要坚持使用歼7。于是以歼7的性能为基础,在编排上提升。
比如,用更加密集的编队来体现集体的技术基础,还有对头交叉等特技动作,“看似比较难,但协调好了可以实现。”
在物质上的举措,就是增加拉烟、声光弹,最后加之声光色配合,“用其他手段来烘托一种整体的机、人、现场融合的效果,既惊险壮观又有艺术美。”
这种中国特色飞行表演的实践,首次出现在2000年的第三届珠海航展上。那时“勇士”因为俄罗斯军队训练水平下降,在每年只飞五六十小时的情况下,六机编队变成了五机。
“而我们则有很大提高,他们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吴国辉用“成熟、完美”来形容歼7在这一届珠海航展上的表现,“达到了这种机型的最高境界,以后就难有较大突破了。”
告别“歼7时代”
八一飞行表演队没有参加2002年珠海航展。两年后,由于中法建交50周年、“中俄文化年”等原因,法国“巡逻兵”飞行表演队在北京、武汉、珠海等地进行了巡回表演,“勇士”则在张家界等地进行了表演。
到第五届珠海航展开幕前,国内掀起了一股飞行表演热,八一飞行表演队必须在珠海捍卫自己的荣誉。
吴国辉也谈到,“人家来到中国飞了这么多,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飞出去?”航展闭幕,他就向空军领导提出“飞出国门”。
由此,这一届航展“成为八一飞行表演队新使命的起点”。
在试飞歼10取得成绩之后,让曹振忠骄傲的另一件事就是空中加油训练。那时刚有少数歼10装备部队,还没有空中加油的教材和指导。
他一次对接成功。“空中加油对于双机队形、位置感要求很高。”
正是这样艰难推进,中国空军几乎是用世界空军史上最短的时间,形成了以三代机为骨干的装备体系。
而对于当时想要“飞出国门”的八一飞行表演队来说,“上级能否交给我们这个任务,源于我们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吴国辉解释说,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国际表演的能力。比如机动能力,“英语的水平是不是能达到接受国际航管指令。”
第二是装备能力。歼7航程短,在缺乏空中加油支持的情况下,“航线怎么走?保障怎么办?我们飞机苏式的接头、插口也和西方标准不一样。”
第三是组织能力。出国需要精干的机关和指挥班组,“一专多能的保障队伍,人数要控制得很少,对人的要求很高。”
八一飞行表演队此前已经接到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地航展的邀请,也进行了考察论证,“能不能去,怎么去,了解国际航展表演的规则、潮流。”吴国辉回忆说,结论是,要逐步走。
他们制订了“两步走”的计划:先考虑周边,如巴基斯坦、俄罗斯,再南下东南亚国家,最后飞去欧洲、美洲。
10年后,2013年,八一飞行表演队终于亮相莫斯科航展。
换装歼10 是八一飞行表演队迟迟未能走出国门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9年11月15日,位于京北的沙河机场碧空如洗。中国空军建军60周年庆典上,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六机歼7编队和四机歼10编队同场表演。
这场有点感伤的告别,宣告八一飞行表演队以及中国空军的“歼7时代”就此谢幕。
为飞行而生
如今在八一飞行表演队办公楼一楼大厅里,有一幅标记了全球八大航展的地图。除了珠海航展,莫斯科航展也被特殊标记。
作为中国空军的代表,八一飞行表演队显示了更多期望:机身上的蓝色比天空更深,更像太空的颜色。
这是对习近平主席“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呼应——中国空军应该飞得更高。
挑战是现实的。在珠海,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多云、低云环境,给表演编排带来很大困难。
歼10虽然比二代机有更小的转弯半径,但超音速战斗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飞出观众视野。特别在珠海,简单爬升就容易消失在云里。
作为长机,曹振忠有着更大的压力:编队所有动作都听他指令,在能见度比较差的情况下低空飞行,一旦他的判断有误,就可能导致整个机群坠地。
好在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似乎天生为歼10表演而生:自信、开放,喜爱挑战,也像三代机那样更酷、更炫。
而要让他们更好地凝结在编队里,理解团结、信任、协作的重要,在曹振忠看来,生活中的任何一点隔阂都需要及时化解。
第十届珠海航展上的新动作,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团队的意义:保留十多年的双机对头交叉将增加为三机对头交叉。第三架飞机自下而上,在同一时刻飞过另外两架飞机的水平交叉点。
“没有地面指挥,靠每一个飞行员自己的判断,根据其他两架飞机的位置和队形,控制飞机拉起、转向的时间和速度。”曹振忠解释说。
当然,对这些为飞行而生的人们来说,翻滚、快速爬升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队长承认,在加入表演队十余年后,他的内心仍然会在高载荷中感受到莫名的愉悦。
越来越多的年轻飞行员成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一员。即使是“王牌飞行员”,都要经历前所未有的人生考验:第一次飞入密集编队、无比紧张地握住操纵杆、贴近战友……
对于这支大国空军而言,哪一次起飞不是如此艰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