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欢壶》的创作

2014-11-18 23:15王永安
佛山陶瓷 2014年10期
关键词:紫砂创作

王永安

摘 要: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关键词:《合欢壶》;紫砂;陶文化与茶文化;创作

1 前言

宜兴紫砂艺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讲究,社会交往的礼仪,民族文明意识的升华,它悄悄地步入了千万爱好者的心头,砂壶品茗的地域愈来愈广,茶友壶侣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宜兴紫砂壶艺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展示着它的魅力和优雅,令无数人为它倾醉,爱不释手。

2 《合欢壶》的创作

合欢壶是曼生之所爱,合欢壶与陈曼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曼生清乾隆三十三年生于浙江钱塘,道光十年卒。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他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了紫砂壶艺,设计出一大批另辟蹊径的壶型:或肖状造化、或师承万物。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这种设计、制造、刻款、镌铭多人合作,与圈内作者独立研制生产出来的紫砂壶,即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最早的合欢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茶为国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茶道,讲究以茶会友,亲和礼让,清节励志,追求自然(下转第72页)清净,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情趣。在今天,茶即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传递友情的媒介物,人们视茶为物质享受,视品茶为精神享受,以茶代酒,敬茶传谊,随处可见。古往今来,中国的茶在祀凡、俗、艺、会、道、德等文化的形式和发展中,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绚丽的一页。

紫砂陶艺不是一句空泛的言词,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形式和内涵,其中包含着一种精神品质和艺术风格,这只是传统的一个方面,紫砂陶艺的深厚魅力也正在于习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表现,和过去的既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很容易的为人们所接受。紫砂陶艺的传统是在长期生活中,也在工艺制作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爱好的积累,都同时延续和沉积着,成为人们观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原则。今天的紫砂陶艺的创作者们,既不能沿袭传统,也不能重视传统,重要的是理解传统的精神去发展传统,这样才能创新出新的作品造型,为自己的陶艺作品注入新的内涵和情感。

3 结语

宜兴紫砂茗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色彩淳朴古雅,且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了传统民族文化和美学内涵,使之艺术生命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紫砂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亦步亦新
——紫砂·九隽”作品选登
《如诗如画》创作谈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