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施壶》的创作

2014-11-18 23:15沈永娟
佛山陶瓷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陶艺文化

沈永娟

摘 要:《西施壶》的壶体圆润、光滑,壶盖厚实、轻巧;身与盖自然衔接,过渡顺畅,浑然一体,默契地构筑了柔美光滑的曲线;壶嘴微微从盖沿附近延伸出,翘首而置,神气、洒脱。

关键词:西施壶;紫茄泥;陶艺;文化

1 前言

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多少年来成了海内外青睐的收藏品。

2 《西施壶》的创作

紫砂陶原料被誉为“五色土”,主要种类有:白泥,呈灰白色、桃红和象牙白;嫩泥,色呈浅灰、淡黄和黄红色;紫泥,是制紫砂壶的主要原料,其种类较多,烧成后分别呈松花色、碧绿色、浅褐色;红泥,是制成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烧成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绿泥,大多作胎身外面的装饰泥,烧成后呈粉绿色。“五色土”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强,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紫砂壶,泡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同时,紫砂壶握于手中便于畅饮、把玩。把玩长久,紫砂壶表面会呈一种黯然之光的老包浆,这是老古玩家最喜爱的。明清以后,紫砂壶成为茶文化的象征,浸泡着儒家学术、道教思想、佛教文化。品茗,更多的是品文化。

《西施壶》精选优质紫茄泥,此泥雍容华贵,紫茄色泽温润讨喜,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泥中极品;惟玩家易与“拼泥”混淆,黏性佳,磁性较高,含铁量高,提炼不易,乾湿控制不易,含石英、云母、铁量高,是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

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

该壶,壶体圆润、光滑,壶盖厚实、轻巧,身与盖自然衔接,过渡顺畅,浑然一体,默契地构筑了柔美光滑的曲线。壶嘴微微从盖沿附近延伸出,翘首而置,神气、洒脱。西施壶原名“文旦壶”。据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说“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名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事实上此壶式也确实像极美女郎饱满的乳房,壶纽像乳头,壶流短而略粗,壶自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来也许觉得“西施乳”之名不雅观,便以壶把为倒耳之形为名,改称“倒把西施壶”。

关于徐友泉做西施壶的说法,其实源自明末时人吴梅鼎的那篇激情飞扬、文采横溢的《阳羡名壶赋》。(下转第68页)吴梅鼎出自官宦世家,在紫砂壶历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曾祖吴仕,号称紫砂壶鼻祖的供春,就是吴颐山少年读书时的家童。吴颐山少年时曾到宜兴金山寺闭门读书,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时,偷学金山寺僧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不经意当中就成了中国紫砂壶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师。吴梅鼎的父亲,更是把徐友泉请到自己的家中为其研制紫砂壶。由此可见,吴梅鼎一家祖孙几代与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种长远的家学之源以及深厚的紫砂学识造诣,那篇空前绝后的《阳羡名壶赋》才让他写的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多姿多彩!

3 结语

紫砂壶属于高雅文化的陶艺层次,形神兼备,有通灵之感,但是,没有茶的文化内涵,紫砂壶会失去或减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茶有了紫砂壶,茶的精神便有了新的血液和艺术生命力。壶是一种媒介,一种陪伴,一种象征。壶的朴素,壶的恬淡,壶在热闹和寂静中同样沉默,但这种沉默却传达了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气质。这种情怀境界气质与文人最为相得,与茶文化的精神也不谋而合。

猜你喜欢
陶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文化之间的摇摆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