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照明与媒体思维

2014-11-18 13:17宋彦明
灯与照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夜景表皮建筑

宋彦明

(天津津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天津)

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是一个媒体的社会。我们身边充斥着无数的媒体介质,从传统的书籍、报纸,到现在的电脑、手机,媒体也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随着LED 产业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建筑夜景照明也逐渐成为一种媒体介质。其中以“万达夜景模式”为典型的媒体照明出现在城市夜景建设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潮流。

1 媒体建筑与照明

纵观建筑的发展史,建筑表皮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古典主义建筑中,不管是中国古典建筑还是西方古典建筑都喜欢将各种雕塑、绘画、字体或其他符号附着在建筑表皮上以传达某种社会信息。在古典建筑时期,建筑外墙大多承担着承重的功能,建筑表皮的设计着重于美学形式和象征意义的塑造上,其表皮处理的主要手段就是装饰。明清建筑的彩绘、古埃及的壁画、希腊的浮雕和哥特式建筑的彩窗等都属于装饰性的外表皮(图1)。而到了19 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袭来,建筑师对建筑空间与体量的思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表皮不再作为建筑师表达的重点。路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使笼罩体量的外观做得生动有力,不能使这些外观变成寄生虫,或吞噬了体量,为了突出自己而淹没了体量。”在这一时期,不管是出于技术还是理念,建筑表皮都非常单调(见图2、图3)。进入20 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渐渐分离。框架结构的出现,让建筑表皮不再担负着承重的任务。伴随建筑表皮的解放,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表皮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随之兴起,涌现出一大批以突出表皮为理念的设计作品。赫尔佐格和迪梅隆的鸟巢体育场(图4),让·努维尔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图5),库哈斯的CCTV 中央电视台大厦都在用建筑表皮去诠释新时代的建筑。

图1 不同类型的建筑表皮装饰

图2 法国萨伏伊别墅,柯布西耶

图3 法国朗香教堂,柯布西耶

图4 鸟巢体育场,赫尔佐格和迪梅隆

图5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让·努维尔

建筑实现了由体量向表皮的回归,夜景照明中对表皮的塑造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渐渐具备了信息的表达与传递的特性。伴随着这样的特性,许多建筑物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将媒体功能融入建筑之中,这就是建筑表皮的媒体化,随之而来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媒体建筑。媒体建筑可以将建筑表皮做成大屏幕,也可以将媒体介质作为装饰物与建筑表皮结合,形成丰富的肌理,从而实现建筑物与外界的交流。刚刚获得了IALD 国际照明设计奖的武汉汉街万达广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建筑表皮采用了9 种不同尺寸的球体与LED 灯结合,形成双面的发光幕墙,效果非常震撼(图6)。

图6 武汉汉街万达广场

有人预言媒体建筑将成为最丑陋的建筑,认为媒体建筑是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忽视了建筑的本质。不可否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不能盖棺定论。刚刚获得中国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一等奖的天津萨马兰奇纪念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媒体建筑(图7)。照明设计将仅为7 mm 厚LED 线型灯隐藏于石材幕墙的缝隙内,丝毫没有影响建筑的日间形态。建筑环形的空间形态和飘逸的开窗形式也并没有因为建筑表皮的媒体化受到影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媒体建筑成功也好,丑陋也罢,都是技术进步和时代变迁的产物,今天的丑陋者也许就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基石。

图7 天津萨马兰奇纪念馆

2 媒体立面与照明

几年前,如何让夜间场所、空间与观赏者之间形成沟通,通过视觉感受将情感因素融入建筑照明中,让场景与观赏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在照明界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讨论话题。如今媒体立面照明正是情感照明的一种延伸,它集成了人们对夜景更多的诉求。媒体立面凭借数字信息技术能够低成本实现不同视觉效果的转换,与观赏者之间形成情感的呼应,甚至是互动。而当媒体立面这种特质经过夸张的处理方式,其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丰富的表达内容便演变成了灯光秀的展示。

在城市夜空中应该有适当的“视觉兴趣点”,正像舞台灯光的视觉中心点一样。只不过这里的这个“兴趣点”作为城市夜景的节点在尺度上与舞台灯光有很大差别,它可以是灯光小品、道路的交叉口、城市广场、一座桥梁、一栋建筑、一个公园,甚至是一个地段。在城市中合理布置兴趣点,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有助于观察者形成城市的整体意向并且塑造地标的概念。媒体立面照明便是营造这种兴趣点的一种非常好的介质。

虽然媒体立面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可塑性,但正是这种灵活可变的模式引起了许多质疑,认为媒体立面不是照明,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照明是通过光营造空间,是光与环境的结合,而媒体立面往往将照明的本质简化,突出的是媒体所展现出的内容,忽视了光对环境的作用。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中,夜景照明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夜景照明泛指除体育场场地、建筑工地和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以外,所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或景物的夜间景观照明。那么基于规范中阐述的夜景照明概念,媒体立面应归为照明,这令人想起早年间照明设计师对于建筑照明是表达载体的日间面貌还是营造出与建筑本身具有反差的形态的争论。当然,这两种方式只是在设计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并没有对错。人们对媒体立面的质疑,也往往是因为设计师对待设计的态度不够严谨造成的。一座建筑是否采用媒体立面的形式,设计师应该对载体周边的环境、载体在区域中的位置以及载体本身的特质仔细推敲。不加思索即采用LED 包裹建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非媒体立面的设计。至于媒体立面到底是不是照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媒体思维与照明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立面照明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手机曾经仅仅是通讯工具,因接入互联网成为最为普及的媒体终端。网上银行、在线教育、淘宝、京东……人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在一个个接入互联网。10年v前在地铁里翻阅报纸的人不会想到未来手机会具备传统传媒工具所有的功能,并且更加强大,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查阅资料,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而不是图书馆,这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这些改变可以看出,媒体思维的方式更多地是从需求和市场出发,以大胆创新去颠覆传统的模式。

在媒体思维的带动下建筑照明也应做出改变,建筑自身必须接入互联网,成为媒体介质,建筑表皮就是媒体终端。建筑照明营造的也不应该仅仅是空间和视觉感受,而要更多地承担起信息的表达与传递,甚至是交流与互动的功能(图8)。总之,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媒体立面照明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媒体思维下的媒体照明一定会令照明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8 具备互动和引导功能的媒体立面

[1](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T 163—2008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北京,2008

猜你喜欢
夜景表皮建筑
不妨写夜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城市综合体表皮到表皮建筑的参数化设计
城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