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来的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
市场研究机构ON World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在今后的5年内,全球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经济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出货量将达到7亿台。该分析机构还预测,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3.3亿台。
穿戴式技术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都备受关注,只不过由于成本和技术限制,很多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开始了商用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几款有代表性的产品吧!
Jawbone UP
贴身记录小秘书
在所有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之中,目前普及率最高的莫过于智能手环了,传感器技术微型化的长足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是这类设备成功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想细致地了解自己的日常运动和睡眠状态,那就来一个Jawbone UP系列最新产品UP24吧。
智能手环佩戴比较方便,商家对其定位是一款无缝融入人们生活的日常活动记录工具。UP24仅重19~23克(根据尺寸不同),里面放置了精密运动传感器MotionX,通过三维加速度和运动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和记录佩戴个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行走,静止,跑动,睡眠等等,还可以实现闲置提醒,轻度睡眠智能唤醒等功能。
不过它的作用只是收集数据,数据需要通过低功耗蓝牙技术和手机连接同步后,再由相应的手机端应用程序进行分析和展示。你可以通过手机端的App随时查看自己近期每天的运动量(移动的路径长度和时间段,静止时间等),食物热量摄入情况,和每天的睡眠情况(深度睡眠时间,轻度睡眠时间,用多久入睡等)。
Google Glass
眼镜式的智能手机
如果你想拥有一款具有未来感的可穿戴设备,那非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莫属。谷歌眼镜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它作为一台增强现实型可穿戴式显示器,功能更接近于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声音和触摸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GPS导航,以及上网和电子邮件等。听上去还是很完美的,那么这些功能要怎么实现呢?
在谷歌眼镜框的前方有一个悬置摄像头,位于镜框右侧的宽条是一个处理器模块,另外还配备了一个头戴式微型显示器,它可以将数据投射到用户右眼上方的小屏幕上,据说显示效果如同2.4米外的25英寸高清屏幕。虽然看上去非常有科技感,但是对于多数用惯了大屏手机的人来说,恐怕还是觉得这个屏幕有点太小了。
谷歌眼镜的重量只有50克,使用了高端蓝牙耳机上使用的骨导传感器,支持无线连接和蓝牙。虽然基本具备了一台智能手机的配置和性能,不过要想实现GPS导航或者通话短信等,还必须与安卓手机上配套的My Glass应用配套使用。
Apple Watch
期待再一次改变世界
对于无数“果粉”来说,目前最期待的事情可能就是2015年年初Apple Watch的上市。作为苹果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首作,也作为Tim Cook领导下的苹果在后乔布斯时代开辟的第一个新产品线,Apple Watch承载了无数人对苹果“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期望。
在2014年9月的新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Apple Watch,它看起来像是一块带着彩色显示器的传统手表。但是作为苹果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重量级产品,它支持电话、语音短信、GPS导航、测量心率、计步等几十种功能,是一款功能非常全面的智能和健康设备。更重要的是,它将可以和苹果完善的iOS生态系统无缝整合,潜在成为大量苹果用户首选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至于Apple Watch能不能像iPhone一样再一次改变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充满想象,手表、手环、眼镜,这些应该仅仅是开始。可穿戴行业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有着无数让人着迷的地方,当然也有着无数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电池的续航能力就是谷歌眼镜的短板,如果频繁使用,3小时内电池就会耗尽。
而更为深层次的是需求问题。Google Glass和Apple Watch虽然看起来很炫酷,也拥有一些独特的便利之处,比如浏览信息不需要拿出手机。但仅仅靠这些,到底能否吸引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智能手环虽然可以记录各种信息,但并不能让使用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就只能充当电子极客或者发烧友的玩物,而无法真正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