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魔降服记

2014-11-17 05:37高广元
知识就是力量 2014年11期
关键词:毕节地区溶岩人口密度

高广元

漫地岩石,愈演愈烈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山地上岩石遍布,当地人见缝插针地在零散分布的土壤里种上两三棵玉米。但无论想什么办法,这种“耕地”的收成仍少得可怜,亩产量最好的时候也只有两三百斤,比正常情况差很多。

最令当地人气馁的是,每下一场雨,地里玉米不见长,反而冒出更多石头。石头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玉米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石头的疯长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毕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丰沛,平均海拔1500米,非常利于植物生长,却出现青山不再,庄稼不长,石魔逞凶的局面,这是为什么?

地質弱點,人類破壞

石魔逞凶的地方都为多山多沟的溶岩地貌,那里的岩体主要是石灰岩和白云岩,它们尽管坚硬,但也有弱点,很容易溶解于水。石头暴露在大气下,随着降水冲刷慢慢溶解流走,其中的不溶物沉积形成土壤,像石灰岩只有5%不溶于水的部分可以沉积形成土壤。资料显示,这种地质条件下形成1厘米土层约需要4000年,慢的需要8000年。

岩体极易溶解于水的先天弱点使得溶岩地区的土层薄,成土慢,然而在生态如此脆弱的地区,却要养活大量人口。毕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千米200多人,按照科学计算,毕节地区的合理人口密度应该是每平方千米150人。超出土地承载力三分之一的富余人口让环境更加脆弱。

人口暴增导致大量开荒,必然破坏植被。一场暴雨来临,没有植被保护的极薄的土层就一下子被冲走了,露出土壤下的一片岩石。这种土层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起来。在一场场雨水的冲刷下,石魔也就越来越猖狂,进一步阻碍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形成恶性循环。石头就是这样一点点蚕食着土地,最终形成沙漠一样的石质荒漠,这就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

種樹種草,坡改梯

石漠化虽然凶恶,但并不是无药可医的绝症,通过科学手段可以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发展和恶化。不过石漠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树木对石漠化的遏制能力非常强大,根系不但能保持水土,树冠也可以截留降水,降低地面水流速度,减小冲刷力,而枯枝落叶层更能吸收许多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在溶岩地貌种树,要选择喜钙植物如柏树等,因为石灰岩白云岩含有大量钙离子。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克服,溶岩地区虽然降水量大,但土壤却非常容易干旱,因为水分会通过石头的裂缝迅速渗透到地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育苗站的专业人员选择给柏树使用营养袋,营养袋可以把降水截留在袋子里,保持营养和水分,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

草的覆土能力也很优秀,草根80%分布在表土层,将土壤紧紧团在一起,即使连根拔起都不容易抖落,特别适合用于25°~30°的陡坡。另外一岁一枯荣的草,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有机物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5°~25°缓坡,毕节林泉镇还进行了坡改梯工程,取石块砌石墙或石堤,制作土层至少40厘米厚的梯田,这样分段拦截了水流,增加土壤渗透时间,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减少了冲刷,从而保住了更多肥力,将坡度25度以下的石头山坡变成了良田。

治理之前,毕节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到3万亩,通过综合治理明显遏制了增长势头;而且通过科学调控,还将人口密度降了下来。

猜你喜欢
毕节地区溶岩人口密度
溶岩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探究
毕节地区精准扶贫开发现状分析
毕节地区精准扶贫开发现状分析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溶岩塌陷区探测中应用研究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毕节地区化肥用量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分析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