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霞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紧密结合,密不可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以美育为主线,以美的形式,美的手段作为教学的载体,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美育也要以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实施教学计划为目的,通过一篇篇情景并茂、曲折生动的课文来达到美育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既是美育的具体内容,也是美育的主要依据和阵地。重点论述后者,详细谈谈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如何注重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座位上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其内涵不仅仅限于“审美”或“美感”。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是让人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它是动人内心的,是从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单纯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理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呢?大致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重视课文,发掘文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蕴藏着丰富的因子,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这些“美”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都大有帮助。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专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这种“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而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形象塑造得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美学教育
若能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强化现代教学手段,力求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声结合,营造美的教学氛围,更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的魅力。如讲解郦道元的《三峡》时,因学生都没有到过此地,很难和作者沟通,产生作者的感受,此时如果放上一首气势雄伟的《长江之歌》,学生眼前立刻可以有惊涛骇浪的长江景色,美感自然而然生成了;如学过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即可做些小练习,题目可拟作《再驳中国人失去自信了》《鲁迅驳论之特色》,等等,也可让学生自行拟题,这样将审美的欣赏落到了实处,学生在常抓不懈的训练中,培养了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加强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将文章的事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柔媚、安静、秀雅,怡人性情;粗犷、激荡、刚健、雄伟,撼人心魄:质朴、素淡,令人心动,可是如果语文教学只浮于表面,学生只感受到了美,没有联系实际鉴赏,那么这种美的感受只会是海市蜃楼,转瞬即逝,所以出色的语言教师一定会教学生口味文章时挖掘深藏其中的生活之美,如初二的《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为了各族的延续,老山羊自愿做踏板以自己的死亡来换取小斑羚的存活,洋溢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深切爱子这情,在学生已经非常感动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是如何为孩子付出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之美一定是深刻而持久的。而且,我们注意到,初中学生的性格正在塑造过程之中,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大有帮助。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是每一个同学学习的榜样,竺可桢在病危时仍不忘记载天气情况,他那持之以恒的献身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凝聚着美的光华,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童第周“一定要争气,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这样的理想壮志,可以促进学生树立信念的丰碑,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