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忠义
爱的无声话筒
□霍忠义
男孩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而父母在数百里外的家乡,亲情的交流只能靠信件,慢慢地,电话普及了。男孩帮父母装了一台固定电话。
每个周末,男孩都要拨打家里的号码。
“谁啊?”父亲用浓重的关中西府口音问,每当这时,亲切的乡音便会让男孩内心暖流涌动。电话总是父亲先接起来。
“爸爸,是我。”男孩轻声地说。
“老婆子,接电话。”父亲在电话那端高声喊,男孩知道:母亲或许正在打扫卫生、做家务。
此刻,男孩能感觉到父亲的呼吸,可是彼此并不讲话。虽然男孩对父亲很是尊重和爱戴,但情感上似乎有层隔膜,远比不上与母亲的亲近。大概天下的父子关系都是如此吧!
很快,母亲接过了电话。
男孩高兴地向母亲讲述留校工作的点滴:居住的集体宿舍如何宽敞,几个留校的大男孩一起做饭时如何蹩脚却有趣。而母亲也会讲乡村变迁,老人谢世,村中某个孩子考上大学。男孩感觉和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
就这样,一部电话,牵连着亲情,延伸着爱。
春节回家,看父母身体还好,男孩很开心。母亲话很多,给儿子说这说那,而父亲话依旧很少,几乎不说什么。男孩偷偷跟母亲说:“爸爸不大关心我的事吧。”
“哪里的话,你爸最在意你的事情。每次你打完电话,你爸都反复问我,你在电话里说啥了,我给他说一遍,有时他还嫌不够详细,要反复问呢。”
男孩怔住了。
第二天,他找来电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家里再装了一个分机。
临走前,男孩对妈妈说,也是对爸爸说:“以后,我打电话时,你俩一人拿一个话筒,我们三个人就可以一起说话了。”
就这样,因为有家里的分机,三人电话弥补了亲情的缺憾。男孩每次打电话,依旧是父亲接起电话,再喊母亲接另外一部电话。就着话筒,男孩和母亲的聊天,被父亲一字不漏地听到了。但是,父亲依旧不说话,只是听。
这样幸福的亲情,持续了好多年。
但是,幸福总有持续不了的时候:妈妈因病去世了!
从此,周末再拎起电话,男孩就觉得分量很沉。
“谁啊?”那端父亲问。
“老婆子,接电话。”父亲高声喊。旋即明白,老婆子已经无法接电话了。
“孩子,你看我……”父亲歉意地笑笑,声音哽咽着,无比凄凉。
男孩在这端,竟然泪流满面。
“孩子,你别急,等一下。”男孩手持话筒,将耳朵贴在话筒上,默默等待。
“咣”一声,是话筒接起的声音。
又过了一会儿,传来了父亲的声音:“我把你妈以前用过的话筒也给接起来了,孩子,你现在说吧,你妈能听得见!”
“爸……”
男孩哽咽难语。
三人电话还在继续:两个男人,三只话筒。有一只话筒没有人接听,却常处于接听状态,躺在茶几上……
从那只放在茶几上的话筒里,传出了男孩和父亲的对话声。男孩说得多,父亲听得多。他们的话题,大多是关于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原载《特别文摘》2014年1月上 河南李金锋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