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艺
迈科夫:古典风格的唯美主义抒情诗人
□曾思艺
阿波罗·尼古拉耶维奇·迈科夫 (Аполло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айков,1821—1897),俄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画家,俄国“纯艺术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费特、波隆斯基并称为“友好的三人同盟”。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著名画家,科学院院士。因此,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表露出诗歌和绘画方面的天赋。1837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学。大学毕业后,曾出国游历。1840年代,曾接近别林斯基,并一度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1850年代接近《莫斯科人》编辑部,转向斯拉夫派立场。1852年迈科夫进入外国书刊审查部门工作,近四十五年里他从基层职员一直做到外国书刊审查委员会主席。一生创作颇丰,在文学和绘画方面都有不少成果。文学方面的成果主要有:几百首抒情诗,《两种命运》(1845)、《玛申卡》 (1846)、《萨瓦纳罗拉》 (1851)、《克莱蒙会议》 (1853)、《审判》 (1860)、《公爵小姐》 (1874—1876)、《布林吉利达》 (1893)等十余首长诗,抒情悲剧《三死》 (1852—1863)、抒情正剧《两个世界》 (1880)。1882年,他因《两个世界》而获得俄国科学院授予的俄国普希金奖。此外,迈科夫还是一位成果辉煌的诗歌翻译家,翻译了大量外国诗歌和民歌以及古俄罗斯诗歌,如歌德、海涅、密茨凯维奇等著名诗人的诗歌,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捷克的民间歌谣,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古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
迈科夫的抒情诗按其内容和题材,大约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然诗、爱情诗、社会诗。但所有作品都带有相当浓厚的古希腊罗马风格甚至体现了古希腊罗马精神,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古典风格的唯美主义诗人。
迈科夫很早就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十分痴迷。1842年,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阿波罗·迈科夫诗集》就是一部古希腊罗马风格的诗歌,别林斯基为它专门写了一篇评论,称之为“俄国的巨大成就,俄罗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1844年的《弗·费·奥陀耶夫斯基公爵的作品》一文中,别林斯基再次谈到:“我们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的迈科夫君的优秀的诗是属于古典抒情诗这一类的,因此他比我们所有老一派诗人都更伟大,他有资格被称为古典派诗人。”
1842—1844年,迈科夫游历了意大利、法国。在留下丰富古罗马文化遗迹的意大利的游历对其诗歌和艺术意义重大,他把自己对意大利的印象记录在了自己的诗集《罗马随笔》 (1847)中。这些诗歌虽然带有速记意大利的风光人情的特点,但仍然属于古希腊罗马风格的诗歌。此后创作的诗歌,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在骨子里仍然具有浓厚的古希腊罗马风味。
综观迈科夫的古希腊罗马风格诗歌,大略有如下几个颇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异域性。这种异域性表现为:具有古希腊式的世界观,“用希腊人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并且主要写古希腊、罗马题材,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
在1830—1840年代,迈科夫相当难得地具有一种古希腊式的世界观,能够“用希腊人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对此,别林斯基早有论述:“请看,在他的诗里有着多少古希腊的东西,古希腊罗马风的东西;可以把他的任何一首诗都当做希腊诗的卓越译文看待;可以把任何一首诗,都当做希腊诗,从俄文译成外国文字,只要译文是优雅的,富有艺术性的,任何人就都不会争论这首诗的希腊起源问题……古希腊的观照构成着迈科夫君的才能的基本因素;他用希腊人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并且……他不可能再用别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正因为如此,迈科夫此时期在诗歌中用希腊人的眼睛看生活,大量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或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赫西俄德》、《巴克斯》、《奥维德》、《奥林波斯山的女神缪斯》、《酒神女祭司》、《萨福》、《贺拉斯》、《阿那克瑞翁》、《古罗马》等诗歌直接以古希腊人名、地名等为标题并且表现了古希腊罗马的生活或情状,颇为出色地再现了希腊人的思想与生活观念,如《赫西俄德》:“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怡然自得的快乐日子,/牛奶和蜜从神山潺潺流淌,/流到神圣的奥尼亚柔滑的谷底,/这神赐的玉液以神奇的力量,/哺育了幼儿时期的众神;/于是一群年青的女神,/轻捷地离开金色的群星闪耀的赫利孔山,/手臂交叉,放在宁静的摇篮前,/环绕它歌舞,用玫瑰花冠加冕,/在瀑布轰鸣的繁茂橡树林中,/孩子们把神赐的美味佳肴尽情享用,/他们的幼年时光其乐融融……/歌手早早弹起了竖琴:/树林和瀑布听得停止了歌吟,/泉水女神浮出水面,羞怯地凝神细听,/金色的雄狮也在歌手的脚下垂头静聆。”全诗描写了希腊众神孩提时代的生活,再现了希腊人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精神,展示了一种古希腊式的“静穆的伟大”。《古罗马》则描写了古罗马昔日的丰功伟绩与壮丽辉煌以及而今的破败不堪、满目凄凉。而《芦笛》、《回声与寂静》、《浅浮雕》、《啊,多么奇妙的天空》等则借古希腊罗马的神话题材表现希腊人的生活、思想或描写希腊罗马的风光之美。如《芦笛》描写了森林之神潘制造芦笛的故事以及芦笛音乐的美妙,具有一种“高贵的单纯”:“这是干燥但声音响亮的芦苇……/善良的潘!小心翼翼/用细线重新编配/把它制成一支芦笛!/手指依次缓缓移动,/让我分享悠扬的乐声,/他们的思想和感觉霞飞云腾,/不断下降又上升,/在炎热的金色午时,/为了我,让树林和山岭入睡,/水泉女神也离开林间小溪/被接入岩洞内。”
迈科夫还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厄默尼德,翠鸟哈尔库俄涅,夜莺菲罗墨拉,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老师西勒诺斯,最早的太阳神赫利俄斯,海洋女神忒提斯,古罗马森林之神西尔瓦努斯,森林和田野之神、畜群和牧人的庇护者浮努斯,森林和田野女神浮娜,果树女神波摩娜,科学和艺术之神嘉米娜,酒神巴克斯,古意大利的女农神赛里斯,等等。如短短几行的《在约定的时刻》就用了翠鸟哈尔库俄涅、晨光女神厄俄斯的情人——俊美猎人刻法罗斯等两个典故。
第二,自然性。主要指诗人喜爱和平宁静的大自然尤其是希腊式的田园风光,往往静观自然,并生动地描写自然。如《梦》不仅描写了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更出现了希腊神话中安详和蔼的女神,带来了和谐的宁静:“当阴影像一团团透明的云烟/在堆满干草垛的金灿灿田地里漫延,/在蓝幽幽的森林里,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漫延;/当水汽柱在湖面上白光闪闪,/天鹅在稀疏的芦苇丛中慢悠悠地摇晃,/披着轻睡的衣裳,倒映在水面上,——/这时,我走进自己心爱的草房,/金合欢和橡树在四周围成高墙;/就在那里,在约定的时刻,安详的女神,/和蔼的微笑溢满双唇,/头戴闪烁的星星和暗色虞美人草编成的花冠,/从神秘高空,沿着空中道路翩翩降临到我面前,/她把淡黄的光辉洒满我头顶,/又用手轻轻蒙住我的眼睛,/撩起头发,头朝我下倾,/轻轻地吻我的嘴唇和眼睛。”别林斯基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富有奇妙诗意和华美艺术性的短品《梦》”,“这恰好是这样的一首艺术作品,它那种温柔的、纯洁的、锁闭在自身内的美,俗众对之完全是无动于衷的,觉察不到的,而在懂得艺术创作秘密的人看来,它却显得格外明白,耀眼地突出,多么柔和、温存的画笔,多么技艺高超的、显示出坚强力量和艺术方面富有经验的手腕的雕刻刀!多么富有诗意的内容,多么婀娜多姿的、芬芳馥郁的、谐婉优美的形象!只要写出一首这样的诗,就已经足够证明作者拥有着卓越的、超乎寻常的才禀。就连普希金写出这样的诗来,也将是他的最好的古希腊罗马风短品之一。在这首诗里,艺术显得是真正的艺术,婀娜多姿的形式非常明晰地充满着生动的概念。”此后,迈科夫更是创作了大量具有生动、宁静、富有绘画美的自然诗。
第三,现实性。古希腊罗马文学突出的特点是重视人,热爱现实生活,追求现世享受。受古希腊罗马文学影响,迈科夫的古希腊罗马风格诗歌的现实性表现为:关心人,热爱现实生活,追求现实生活的欢乐,有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迈科夫认为古希腊罗马人是智慧、高雅、大气同时又单纯、感性、稳重的。因此,其抒情诗中的人物往往是憨厚的渔夫、艺术家、快乐的姑娘等,他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对自己的多舛命运像怨妇般抱怨、喋喋不休,也不会违背自然的培育和教导,而是从自然中汲取灵魂所需的勇气,而自然也在挫折和劳动中帮扶他们。如在《这个用可怜的苔草加冕的荒僻海岬》中,年迈的渔夫的儿子死于非命,但大海一方面吞噬了他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小心翼翼地”把尸身冲回岸边,送交给父亲。年迈的父亲尽管悲痛欲绝,但只是“痛哭亡儿”,并未埋天怨地,更没有喋喋不休,而是为儿子挖好坟墓,并用石头砌好四周,用鱼篓当做纪念碑。更重要的是,迈科夫的诗歌不仅仅体现在对古希腊罗马风情的诗歌的形式种类的转向,而且还有内容,即转向神话,转向古希腊罗马多神教的、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生活哲学,追求美的享受,远离现实问题和时代风波。因此,享受艺术、大自然、爱情和美酒——就是诗人心目中“生活的智慧”。如《巴克斯》就表现了陶醉现世、纵情美酒和人生欢乐的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在那个葡萄覆盖的昏暗山洞里,/宙斯的儿子被托付给倪萨的山岳女神们抚育。/他从人间消失,也瞒过了众神,/在溪水的潺 和芦苇的沙沙中长大成人。/只有温和的森林之神用神奇的芦笛/愉悦摇篮里安静的婴儿……/在森林女神们甜蜜的关怀下他多么快乐!/僻静的岩洞突然变得生气勃勃。/在那里,他身着雪豹皮,就像穿着帝王的紫袍,/带上提姆班,拿着手杖,尽显神的风貌。/时而,滑稽地用啤酒花和常春藤缠住犄角,/逗得森林女神和萨提尔哈哈大笑,/时而,从弯曲的藤蔓上摘下一嘟噜葡萄串,/把它们编成花冠戴在头上为自己加冕,/或者笑着亲手挤榨琼浆玉液,/从金色的嘟噜中滴进响声银白的杯爵,/当四溅的野果汁射进/他的眼睛,他感到十分开心。”《阿那克瑞翁》既肯定了古希腊人外出征讨、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也写出了希腊人在家里安享人生,沉醉于美酒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就让年老的爷爷/为敏捷的孙子们自豪吧,/这些勇士,带了大群俘虏回家,/还有战利品,证明大捷;/大海波涛起伏的美——/如飞向前的帆船;/民族的荣誉——是长老的智慧圈/闪耀着权力的光辉;/我的朋友,可对于我来说,/更可爱的是,在暴风雨和阴雨天,/在茅屋的温暖火炉边,/把橡树的大块树墩塞进炉里,/手拿沉重的大高脚酒杯,/一杯杯喝醉,话语也带着醉意。”
第四,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指的是热爱美热爱艺术,思考艺术问题,大量描写艺术和美。如《八行诗》强调只要远离理性,到大自然中去用心感受、捕捉、体会,自然而然就会创作出好的诗歌的美学观念;《Е.П.М》也写到只要沉浸在大自然中,潜心感受,细心体会,哪怕当时没有艺术创作,但这种体会已深入心灵,只要时机一到,它就会自动变形为诗歌;《致艺术家》号召艺术家们抓住灵感,加紧创作。
迈科夫的古希腊罗马风格诗歌在当时具有某种矫正时弊的作用。转向古希腊罗马抒情诗是十九世纪初俄罗斯诗歌史上意义重大又极富个性的现象。俄罗斯诗人复活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并且坚决主张与保守反动的沙皇专制政策悖逆的人道主义和仁爱。他们转向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与艺术,充实了俄罗斯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增强其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雕塑式的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