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墨岑 孙志超 张 群
斯坦利公园
2014年4月1日至13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的学生代表团一行5人前往加拿大西部地区进行了为期12天的学术交流和考察,并出席了在卡尔加里市(Calgary)举行的第83届美洲体质人类学年会。在此期间,我们有幸访问了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市及其邻近的维多利亚市、卡尔加里市,并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考古之旅。12天的行程中,我们参观了加拿大西部著名的考古遗址、大学和博物馆。在这里,斯坦利公园、华人坟场和碎头野牛跳崖遗址彰显着加拿大西部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学术争鸣、风景如画;原住民博物馆、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的奇珍异宝令人目不暇接。在此,我们将以考古遗址开篇,带大家一起来分享加拿大西部考古之旅的独特魅力。
大温哥华地区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大温哥华区域位于加拿大西南沿海,共有230万人口,其管辖范围包括温哥华市在内的20多个市镇。大温哥华区域局的最大城市是温哥华市,其面积有114.97平方公里,拥有人口60万。温哥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宜居城市和旅游胜地。这里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环境宜人,素有“加拿大雨都”之称。受暖流的影响,温哥华市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20℃左右,冬季气温也多在0℃以上。温哥华市背山靠海,东北部的落基山脉白雪皑皑,西部太平洋湛蓝的海水中点缀着座座海岛。置身其间,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山水间的宁静融为一体。
著名的斯坦利公园位于温哥华市中心,这片总面积为6070亩的森林公园几乎占据了整个温哥华市的北端。远远望去,这座森林公园蓊郁翠绿,怡然地躺在大海的怀抱中,为温哥华增添了绿色的生机。公园内参天的针叶林掩映下,温哥华海堤、海狸湖、水族馆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人;公园旁的港湾中,洁白的游艇在海浪中轻轻飘荡;公园东部,几根色彩斑斓的的原住民木刻图腾柱向世人展示着北美原住民的文化魅力。
斯坦利公园不只是温哥华市的中央公园,更是北美原住民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斯坦利公园在对公众开放前曾是北美原住民生息繁衍的家园。考古研究资料表明,早在距今3000年前,这里就已经居住着分属不同部落的原住民。他们居住在长屋组成的村寨中,依靠周围的树林和浅湾,延续着数以千年的血脉。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大陆,原住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这片宜居的家园最终被殖民者占领。1888年,经过欧洲移民的多年开发,这片原住民曾经的家园以当时温哥华总督斯坦利勋爵的名字命名,作为一处公园对外开放,这便是如今的斯坦利公园。
时至今日,斯坦利公园已经成为温哥华市中心的地标式景观。漫步于此,原住民遗址的文化气息与不远处市中心的高楼林立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我们不得不感叹加拿大文化遗产规划的别出心裁。城市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并无利益冲突,只要规划得当,两者均可兼顾。将市中心的原住民遗址规划为森林公园,不仅可以尊重原住民的历史、保护文化遗产,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在繁华的商业中心附近开放遗址,可以使人们在喧嚣的都市内寻得一处放松身心的场所。身处闹市、亲近自然、感知文化,这正是斯坦利公园带给人们的感受。
与温哥华市隔海相望的温哥华岛最南端有一座宁静秀美的城市,它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叫做维多利亚市。漫步于维多利亚的街市上,古典的建筑仿佛使人感觉置身于欧洲小镇。维多利亚市紧邻太平洋,是加拿大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海港的最西端,哈宁角华人坟场(Harling Point Chinese Cemetery)静静座落于此。
穿过几座小巧精致的民居,紧闭的小铁门和篱笆后,零星的小墓散落在一片翠绿的青草地上,不远处断崖下的太平洋海水奔腾不息。小小的墓地承载了太多往事,见证了早期中国移民闯荡异国的艰辛历程。故事要从19世纪说起,此时大批的中国人开始来到北美务工,辛勤的华工们为开拓北美大陆挥洒汗水,很多人直至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对于客死异乡的中国人来说,得以将尸骨运回故乡、落叶归根,是最好的慰藉。因此,每当华人移民去世之后,亲友们会将他们暂时埋葬在加拿大,待到若干年后将尸骨挖出集中用船装运回国。
哈宁角华人坟场正是加拿大境内众多华人坟场中的一处。每隔7年,会有专人负责将死者的尸骨挖出,经过细心地清洗和干燥,装箱用船支运回他们的故乡——中国。这一传统一直维持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运送尸骨回乡的工作被迫停止。1950年,哈宁角华人坟场永久关闭,一段历史就此封存。
如今,这座寄托了先民哀思的墓地静静地坐落在维多利亚市郊的小镇上,几座零星的小墓面朝大海,隔着浩瀚的太平洋,眺望着遥远的故乡。我们前往哈宁角华人坟场的当天,正值中国的清明节,墓地里的祭台上摆放着还没有燃尽的香烛和新鲜的水果。无论时间流逝,华人移民对于先人的牵挂、对于故乡的思念,依旧深藏心底。
碎头野牛跳崖遗址博物馆
卡尔加里市坐落于落基山脉脚下,是一座蕴含了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城市,素有加拿大能源中心之称。这里的天气极为多变,我们到达卡尔加里市已近四月中旬,可天空仍旧不时地飘着小雪花。之所以前往卡尔加里市,是因为这里拥有一处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北美原住民狩猎遗址,叫做碎头野牛跳崖遗址(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碎头野牛跳崖遗址位于落基山山麓,包括了悬崖等自然景观和以北美原住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两部分。野牛跳崖处的悬崖又被称为“死亡之涧”,其伸延可达300米,悬崖最高点离崖底约10米。这里曾是北美原住民最大的围猎场之一,见证了北美原住民是如何机智地利用悬崖的地理优势捕猎北美野牛的技巧。博物馆采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形式,以石材为原料凿山而建,远远看去博物馆与山体融为一体。
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朱尼斯·博尔德(Jules Boulder)在此地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在随后历时9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揭露了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加工处理区和猎人营地等多处遗址,并在断崖下发现了厚达数米的野牛骨骼堆积。考古资料渐渐地为世人揭开了北美原住民生存与狩猎的神秘面纱。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北美平原上肆意驰骋的野牛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利用断崖捕猎野牛的方法在原住民中已流传了上千年。结合考古学与民族学的资料可知,原住民在每次捕猎北美野牛时需要多名成年男子的相互配合。这之中最重要的当属一名身手矫健、擅长奔跑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身披野牛毛皮,用野牛的气味掩盖自己,伪装成牛群中的一员,潜伏在牛群正前方不远处。另有两位男子身披狼皮,正大光明地在牛群周围游荡,狼皮散发出的味道让野牛误以为周围有狼群出没。待各方协调妥当,那位伪装成野牛的年轻人会突然奋起,带领牛群向断崖方向全速冲去。由于北美野牛视力很差,往往靠气味分辨事物,此时牛群会误以为有狼群追赶它们,便不分青红皂白地跟随年轻人假扮的“野牛”向断崖奔去,而伪装野牛的年轻人在开始带领牛群奔跑前,会计算奔跑距离,以确保牛群到达断崖时保持最高时速,这样就可以使牛群全速冲下断崖而无法停止。在牛群狂飙时,氏族中的其他成员会从侧部和背部包围野牛,使野牛按照既定路线冲向断崖。可怜的野牛奔跑到断崖处才发现前方无路,但巨大的惯性使牛群无法停止和转向,只能无奈地跌落悬崖。之后,猎人们会手持长矛将没有摔死的野牛刺死,并在附近进行屠宰,从而获得生存所需的肉食及皮毛。然而,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平原之后,为了攫取野牛皮,大肆猎杀野牛,使得野牛几近灭绝。至此,这种精妙的捕猎方法再也没有被使用过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碎头野牛跳崖遗址不仅保护了最古老、最大的原住民狩猎文化遗存,使得这种古老而巧妙的狩猎方式得以被后人所了解。遗址的规划与设计更是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身处辽阔的北美平原,在凿山而建的博物馆中领略原住民的文化,感知千年以来原住民与北美野牛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念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而博物馆中出售的野牛主题的邮票与纪念物则可以使人们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短短12天的行程,我们穿行于加拿大西部的多座城市。虽是惊鸿一瞥,但温哥华市的斯坦利公园、维多利亚市的华人坟场和卡尔加里市的碎头野牛跳崖遗址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惊喜。在饱尝美景的同时,加拿大对于文化遗产规划的重视和投入更是使我们由衷地敬佩。在这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原本并不渊源流长的文化在细心地规划下,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闹中取静的斯坦利公园、见证历史的华人坟场,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碎头野牛跳崖遗址,不同文化背景的遗址无一不在告诉着人们,身处北美大陆,极目所见的不只是现代化的北美强国,那些古老的原住民艺术和外来移民的生活点滴已经深深地成为了加拿大多彩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美丽的国家中,多样性的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吸引着世人的眼光。身处现代,享受考古的魅力,感知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这正是加拿大带给人们的感受。
碎头野牛跳崖遗址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