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洋
一年一度花盛期,又是一年高考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此时,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无疑就是高考。我也应个景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时谈谈“高考与考古”,说说“高考试题中的考古”。
提到这个话题,首先就要谈到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于1987年9月,在当年《中国建设》第9期发表了论述史前考古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一文。郭大顺先生等在撰写苏秉琦先生年谱时如此评价此文:“在这篇仅二千多字的短文中,纵论从距今五六千年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这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南北相遇,碰撞而迸发出以‘花(华)与龙’为象征的文明火花,到距今四五千年陶寺遗址文化面貌具有的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与史书记载虞、舜、禹时期的‘中国’观念相对应,至距今四千到二千年间夏商周三代各国的‘逐鹿中原’,到秦统一实现了中华一统概念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这是史前考古新成果与古史传说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从而达到了大众化、科学化的范文标准。”同年11月,《新华文摘》转载了此文。1988年,这篇文章被选作了高考语文阅读题,有近300万莘莘学子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阅读分析了此文。高考过后,《光明日报》8月17日刊文分析了这篇文章被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的缘由,此文在分析考古材料的同时联系到了五帝的传说,而且具有“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阐述的逻辑性”。这篇文章也成了苏秉琦先生的得意之作,1994年,他选用此名称作为其85岁寿辰纪念论文集的书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六十年圆了一个梦”。
韶光如水,转眼迈入新世纪,这一年考古与高考再次结缘。高考语文全国卷出现了两项与考古有关的试题。
一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材料选择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崇宁先生在《文物季刊》1999年第 2期发表的《铜奔马正名》一文。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了享誉世界的铜奔马,其造型生动,铸造精美,令中外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者叹为观止。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已先后发行了四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1983年,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不过追本溯源,铜奔马自出土以来,学者们就对其定名争论不休,铜奔马该如何称呼?其所踏之物又是什么?——是燕?是雀?抑或是鹰?1971年,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非常喜欢铜奔马,给它起了个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这个名字也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然而争论没有停止,1998年8月1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马斗全先生的《小议武威铜奔马》一文,他认为将铜奔马命名为“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飞马奔雀”都不准确。其实,铜奔马自有其名,叫做“飞廉铜马”,无须后人为它重定什么名。随后,张崇宁先生发表了《铜奔马正名》一文,文中张崇宁先生不同意马斗全先生的观点。张先生在文中谈到,“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试题考查考生“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以及“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并让考生根据原文信息,判断正误。有趣的是,高考结束后,随即又有学者对张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王子今先生在8月1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武威雷台铜马“紫燕骝”说商榷》一文,认为将铜马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仍值得讨论,提出如果一定要确定其名称,不妨暂且称之为“天马”。不管学术界如何“百家争鸣”,铜奔马算是在高考的疆场上潇洒地驰骋了一番。
第二题是选择了一段与考古有关的材料,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原题如下: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长宽93厘米、厚13厘米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之所以选这段材料,并非偶然。为配合雷峰塔重建,恢复“雷峰夕照”的景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对雷峰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地宫是雷峰塔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宫发掘便成了考古的中心工作。地宫发掘的日子定于2001年3月11日。消息一经传开,海内外华人翘首期盼。浙江电视台对地宫发掘作了现场全程直播。3月9日到3月17日,中央电视台对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进行了连续报道,密切关注其动态,深入挖掘相关新闻资源,在《早间新闻》、《新闻三十分》、《晚间新闻》及其他整点滚动新闻时段共播发了30多条新闻,对雷峰塔地宫开启前、开启过程、重要文物、雷峰塔重建等进行全方位深入报道,《中国新闻》、《英语新闻》也同时向海外播发了这些报道。香港凤凰卫视,以及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30多家媒体,都对考古发掘的每一步进行了第一时间的追踪报道。可以说,雷峰塔地宫的考古发掘,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这段材料很像是地宫开启的直播新闻稿,按照时间顺序,一步一步,扣人心弦,让大家领略到地宫发掘的紧张刺激和不可预见。鉴于雷峰塔地宫发掘的社会影响力,四个月后这段材料被选择作为高考试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考试卷命题人选择材料的新颖性。
2001年的“考古热”远不止此。6月3日,云南澄江抚仙湖举行较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活动,上午8时至10时30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推出大型现场直播特别节目——《探秘抚仙湖》,云南电视台亦进行了同步播出。雷峰塔、抚仙湖,这些的神秘的考古发掘直播不知道唤起了多少高中学生的“考古梦”,很多高中生正是收看考古直播节目后喜欢上了神秘的考古学,萌生了学习考古专业的想法。
高考的帷幕即使落下,人生的大幕也才刚拉开。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能够了解喜欢考古,选择学习考古,传承发扬考古,在考古这方大舞台上演绎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