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林,陈一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尽管中国目前正在转变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总体上来说,仍然实行的是一个比较依赖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按照订单生产方式日益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的主流。尽管这种生产模式保障了企业接近市场的能力,但是年复一年的淡旺季轮回,使得众多国内制造企业不断的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带来的生产管理混乱。
随着较为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延续带来的人类巨大伤痛,引起了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重视。在国内,欧忠文等人[1]第一次提出了应急物流的定义,即它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此后,学术界逐步开始对应急物流进行了理论、应用等方面的拓展研究。1.1 初期研究关注点主要放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层面。国内外学者初期研究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了自然灾害、突发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领域,结合具体的事件,界定了相关内涵,拓展了一定的领域,构建了相应的数据模型。如王旭坪等[2]将应急物流分为突发自然灾害、突发疫情和突发社会危害等三大类应急物流。谢如鹤等[3]则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Heung-suk Hwang[4]通过对北韩饥荒紧急救灾物流模型的研究,探讨了库存安排、路径选择以及物流供应有效性等问题。Janne Huiskonen,Siva R.Sankaran[5]借助工作流模型,开发了紧急灾害救援及管理的虚拟信息中心原型。
1.2 中期研究关注点统一了应急物流的物流属性认知。伴随着研究对象的拓展,学者们认为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都具有物流的属性。只不过相对于普通物流而言,其特征具有典型性。如高东椰[6]认为应急物流是指各类突发事件中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等特点。何明坷[7]认为应急物流是指由于突发性因素导致的物流活动,包括由突发性因素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和满足这些物流需求而进行的应急物流供给活动。欧忠文等人[1]认为,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1.3 持续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应急物流的系统性、体系构建等层面。随着物流管理水平、物流技术力量的增强,物流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普通的物流力量及技术仍不能适应应急物流的需求。如应用方面,谢如鹤、宗岩[8]提出建立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和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2]提出在事前防范与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的原则上建立应急物流系统,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四个层次,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陈方建[9]从保障系统、指挥系统、信息系统和配送系统四个方面构筑应急物流系统。张宏[10]提到建立指挥、采购、储备、运输及配送五种应急物流体系。谢明、邹敏嘲[11]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流程设计两个方面构建应急物流系统。
1.4 目前的研究中心集中在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层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综合国内外应急配送网络优化的相关文献,应急配送网络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型的研究,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是运用全新的建模方法;二是求解算法的研究,使用创新的方法使模型更容易得到满意解或使得到的解更优。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看,应急配送网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发展、往集成整合方向发展、将动态和阶段性结合建模、多目标模型和双层随机规划模型等。
1.5 企业应急物流内涵界定。综合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应急物流的关注度逐步从内涵明晰过渡到了更加深入的细节层面。但是在将应急物流应用到企业层面的探索仍然较少,尽管有学者提出了企业应急物流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仍然摆脱不了基于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视域的应急物流范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点,很多文献里的研究对企业应急物流的界定不够准确。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企业应急物流指的是,针对客户订单变动形成的企业物流活动量的变化,事先已经做好预案,并在订单量变动成为确定事实的基础上,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2.1 面向订单生产模式是企业应急物流产生的根源。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决定了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方式必须谋求面向订单生产,这一生产模式对于国内大多数类型的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作用在于使生产制造企业能够按需进行生产,尽可能地接近市场需求。
面向订单生产模式决定了企业在接到订单后,才开始组织采购和生产。这一生产决策方式决定了企业的物流活动时刻处于变动状态。承担着转化成品功能的生产制造企业,在面向订单生产模式下,既需要兼顾对外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的采购、入库、加工等物流活动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将生产成品供给给客户产生的物流变动。面对企业这个有限容积载体,企业物流活动必然会受到订单变动状况下的强烈挑战,而这种订单变动状态则构成了企业应急物流活动产生的根源。
2.2 企业应急物流的非稳态特性加剧了波动。企业应急物流不能摆脱物流的属性,具有物流的典型特征要素。无论订单量、订单交期等如何复杂,其本身仍然摆脱不了物流在企业层面的供销存特性。只不过这种物流形式给企业一如既往的物流活动造成了变动的冲击,由此产生了企业应急物流的研究领域。如果将企业原有生产能力和生产模式下的物流活动看成一种物流稳态的话,那么企业应急物流则可以视作面向订单生产方式下的非稳态物流。
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任何生产制造企业都面临着淡季、旺季之分。尽管有些企业通过某种方式达到了生产、销售的平衡,谋求了某种企业物流活动的平衡,对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在面向订单生产方式下,淡旺季区分非常明显,从表观上来看,淡季来临的时候,企业的生产面临萎缩,相应带来的效果是人员冗杂、物流活动规模缩小等现象;旺季来临的时候,企业生产面临着扩张,相应带来的效果是人员极度短缺、物流活动规模极其庞大等现象。
面对着上述现象,众多生产制造企业陷入了一种周而复始的困境。如图1所示,企业物流活动随着订单的逐步增加,原有的生产能力、物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在一种平淡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着这种改变,到了一定阶段,订单激增造成了原有的物流状态被瞬间打破,加上外向型订单的种类、交期与运期等限制,企业应急物流状态产生了一种波峰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企业方方面面的不适应性,原有的有条理的物流活动状态被打破,企业处于一种忙碌的混乱物流状态。随着企业加班加点的生产,订单量逐步减少,而企业状态正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兴奋状态,当某一刻伴随着订单的萎缩,企业在某个短时阶段形成的物流状态瞬间被打破,回复到原有的状态。这两种不同状态的转换阶段,恰恰构成了企业应急物流的生命周期。
图1 企业应急物流的非稳态示意图
2.3 库存容积与货品分拨速度是企业应急物流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尽管零库存是理论界、业界一直在呼吁并践行的理念,实际运作中,众多企业并不能有效的实施。因此,在企业应急物流发生时,企业已有的库存容积成为了制约企业在该状态下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着交期固定的订单货品,企业在运作时,必须将采购来的原材料、零部件、辅料等与订单货品有关的物资堆放在仓库中;另一方面,原有生产出来的订单货品,在运期不定或固定的状况下,必然有一段暂时存放周期,双方都会挤占有限的库容,进而造成在订单激增的状况下,仓库容积处于崩溃的境地,而这又进一步的制约了其他订单物品的后续生产。
与此同时,如何加速货品的分拨速度,分散仓库容积压力成为了企业应急物流状态改善的关键之一。问题是,从国外获得的订单,面临着国内外客户、生产商对待商品管理的不同模式。国外客户希望订单货品能够在上市之前花费较少的等待时间推向市场,其本身希望将订单货品连同生产、运输、上市进行统筹管理,因此在订单交期方面规定比较严格。而国内生产商由于缺乏消费市场,以及相应的设计、营销理念等手段,不得不接受国外客户严格的订单交期限制。反过来,当国内生产商在企业应急物流生命周期内接受了大量订单时,限于自身生产能力和管理理念水平,只能加班加点的对订单货品进行生产,而这些订单货品由于交期未到,只能挤压自己的仓库容积。因此,目前企业应急物流对待货品分拨速度的水平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它的运行状态。
尽管面向订单生产模式是企业应急物流产生的根源,但这种模式恰恰保障了国内制造业能够立足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相应的对策,解决外向型生产制造业面临的不利企业应急物流状态,将能够较好地促进制造业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其应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
3.1 以仓库库容作为企业应急物流生命周期发生前的示波器,主动启动企业应急物流预案,避免企业生产的非稳态局面发生。当一个企业有了类似生产、销售经历之后,相信他们都会根据自己当年的不好经历做出相应的预案。众多企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生产能力,划分了属于自己的淡旺季分界点,尽管没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演,但是实践中年复一年的经历验证了这种划分的科学性。问题是,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淡旺季判断,也有了一定的预案,但在实践运作中,仍然找不出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企业摆脱时紧时松的运作模式。单纯依靠时间来被动地接受企业应急物流的来临,不利于企业管理的稳定。
本文通过调研宁波市64家外向型的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订单激增往往并不一定发生在企业界定的淡旺季分界点,也不一定意味着订单数量多,有可能是几个订单的合约生产数量超过了企业将近全年的生产能力。往往会发生企业生产计划已经排程,临时插入订单的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将生产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够在应付企业应急物流状态时,改变焦头烂额的局面。仓库库容恰恰可以作为企业应急物流状态生命周期开始之前的示波器,加上各企业的时间经验判断,可以有效地开始自己的预案处理,从而避免不利的企业应急物流状态发生。具体而言,在趋近淡旺季临界点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各生产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历年的订单生产数量估计值,追踪当前仓库库容的占用率,判断当年已经接受订单在生产数量和已完工产品占用仓库容积率(在旺季期间内会出货的订单产品不算入)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比率,该比率需要根据企业经验公式设定合理的比值。一旦将要到达该比率,那么企业就需要果断地启动企业应急物流预案,合理有效地评估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订单交期的匹配度,从而克服企业应急物流大起大落的生产模式。
3.2 改变仓库管理模式,切实有效地管控订单货品的分拨速度。尽管物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现实中各制造企业对待物流的态度依然将其视作生产功能的辅助者,并未将其视作有效改善企业应急物流状态的途径。众多企业面临着企业应急物流状态发生造成的混乱状况,只是一味地强调仓库管理要加班加点,最大程度的能够容纳所有生产出来的订单货品。仓库管理者面对着年复一年的困境,只能年复一年的提出扩容、增加仓库作业人员等申请,现实的结果是,年年提申请,上级部门年年不批,管理年年混乱。
本文认为要想谋求改善,必须改变现有的仓库管理模式,将其转化为厂内物流中心—配送—分厂模式。具体而言,厂内物流中心—配送—分厂模式指的是,对企业生产型仓库进行功能分析,以方便生产和集约化利用仓储面积为原则,根据订单进行物料和成品的置换存储设计,通过梳理“制造BOM—作业BOM—配送BOM”之间的转换映射关系,转换公司仓储部门为厂内物流中心角色,原有仓库与生产分厂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料控制转变为“虚拟客户”的契约关系,谋求在“入厂物流、上线服务物流、成品回库物流、销售物流”方面尽量达成JIT目标的一种新型制造业物流运作模式。
众多的订单货品日益要求专料专用,由此也带来了置换存储设计的可行性,尽管成品与原料的占用仓储面积不能达到一比一的配比,但是通过有效的置换,可以保障最大限度地使用仓储容积。
将企业内的仓库转化为厂内物流中心,可以更好地发挥仓库管理的主动性,一方面,可以使其尽最大能力将原辅料仓库的占用面积降到最低,谋求面向国内外原材料、辅料供给的JIT存储方式,谋求在入厂物流、上线服务物流层面的JIT生产运作方式,从而有效地制约生产部门盲目的为了赶进度而生产。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订单货品不合格,可以及时地进行逆向生产物流的启动,保障了订单货品的及时出库。第三,通过强化仓储管理的配送功能,可以切实有效地监督订单货品的周转速度,仓储管理部门提供库容的实时面积容量和未来一段时间周期内将要腾挪的库容面积,可以给生产计划部门在安排插单生产时更加有针对性,生产部门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加工进度。
一旦制造企业在企业应急物流生命周期阶段开始改变现有的仓库管理模式,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管控好订单货品的分拨速度。通过企业上下齐动员,不仅能够有效地克服企业应急物流的非稳态特性,同时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运营的有序性。
[1]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164-167.
[2]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3] 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1.
[4] Heung-suk Hwang.A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Famine Relief[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9(37):335-338.
[5] Janne Huiskonen,Siva R.Sankaran.Maintenance Spare Parts Logistics: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oice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1:125-133.
[6] 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7] 何明坷.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8] 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99-102.
[9] 陈方建.对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8(10):31.
[10] 张宏.对我国建立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新疆财经,2008(6):75-78.
[11] 谢明,邹敏嘲.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措施与策略[J].湖南交通科技,2009,35(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