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校长应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赵翠娟是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东三省唯一入选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樟树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省劳动模范、优秀专家,市首届市长特别奖、一级功勋教师等荣誉。
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员工。走进南马路小学,会发现学校最显眼的地方立着一块书写着“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屏风,那正是南马路小学的校风。细心观察会发现学校处处洋溢着的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1994年赵翠娟被任命为南马路小学校长,她新官上任点的第一把火就是“文火”——督促教师们读书。她在文章中写道:“学校物质上可以贫穷,但不能缺少智力资源与文化底蕴,学校应该是引发学习的地方,不仅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更要引发教师的学习,培养一支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才是治校之本。”她想要通过抓教师的读书学习带出一支爱学习的优秀教师队伍,使学校的发展有可持续性。
让老师们静下心来读书,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开始,赵翠娟校长可谓是“软硬兼施”。有时看到在办公室闲聊的老师,她会严厉地呵斥:“读书去。”对于几个平时爱看点书的年轻教师,每次开完周末例会,她就会大声招呼:“咱们明儿个上书店去啊。”为了让老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她“逼”着老师们读书,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带着他们去书店选书,领着他们办教育理论研究会的刊物,亲自设计读书与教学相结合的研讨题目,以平等的身份坐下来与老师进行交流。就这样,围坐在赵翠娟校长身边读书的老师多了起来。在她的带领下,南马路小学校默默地积蓄着力量。几年的读书交流,教师的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工作也提升了层次,学校集聚的能力越来越足。通过观察,赵翠娟发现,学校教师读书的原动力是来自校长,多数时候是靠校长推动而行的。而且她发现,几年的读书交流,教师们已经形成了自然的对话圈子,但交流却是松散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她查阅了大量资料。
“未来的领导就是领导学习,未来最可靠的竞争优势就是克服障碍学习,最好的领导不是下达命令,而是建立让成员扩展能力的组织。”书上看到的这段话给予了她启迪。她想到,“学校应该是一个一个节点连缀而成的网络结构,而自己是学校的原点,仅有原点的发力是不行的。在学校里,读了这么多年书的老师们,正是缺少扩展自己能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即可成为学校的节点。”如何从以往的原点发力转变为诸多的节点共同发力,在她的脑子里清晰起来。
在赵翠娟校长的倡导和推动下,教师们形成了教师社团,各个社团的老师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用教育理论来审视工作中的问题,理论变得鲜活了。他们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运用到实践中才发现书真是不白读。随着教师社团的活跃,不自觉间,学校的不少工作,都分解到社团去做了。赵翠娟校长认为,教师被自己面临的问题牵引,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性情喜好自愿结合在一起,并且自我负责,社团才会有活力,有生命力。社团既然是老师自己的,那就把权利和责任交给他们。为了保障教师社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赵翠娟顺势而为,让各社团教师自己推举出学习能力、工作表现足以服众的人,组成教代会常务组,来协调各社团的工作,常务组的工作完全独立运行。
2002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写进了十六大报告,学习型组织开始被广泛关注,而此时,赵翠娟带领着南马路小学已经在“学习型学校”这条路上走了8年。学习型组织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后的一种自然演进,是在共同的愿景之下,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携手进步。
赵翠娟在她的文章《取舍之间的人生》中这样写道:“有些东西乍一看是简单的、笨笨的、费时的,但本质上却可能是坚固的、扎实的、隽永的,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放弃它。只有为之流过汗水,付出心血,咬紧牙关去扛回来的,才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通过她20年的努力,“让读书成为习惯”刻在了这所学校每一个人的心里。她赋予了学校对读书、学习一种执着的追求,在她的带领下,满载荣誉的南马路小学如同嘈杂市井中的一方净土,静心读书,修身养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