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涛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体检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改变及急性脑梗死治疗后两者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36例体检者分为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观察变化情况。 结果 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入院时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高于治疗后。 结论 监测C反应蛋白、D-二聚体对脑梗死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示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脑梗死;C反应蛋白;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77-02
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脑梗死在临床上诊治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但缺乏可靠有效的临床指标判断其早期治疗效果。所以找到一些敏感、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来判断脑梗死早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急性脑梗死后的免疫炎症反应,是早期判断脑梗死转归的敏感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3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体内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脑梗死急性期其浓度的变化,能为脑梗死早期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分子标志物[1]。D-二聚体在临床上可以作为纤溶酶和凝血酶活性能力的最佳指标,可以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溶栓及抗凝及治疗过程中检测指标。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已经成为脑梗死诊治中判断危险程度及预后的一种重要指标。目前关于超敏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较少,缺乏临床研究资料,该研究通过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观察其在健康人群与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后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及预后、复发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病例选自在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9例,所有入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入院后均行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41例,女2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9岁,平均年龄(54.28±12.49)岁。69例患者均于入院后早晨空腹抽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1 min后上机检测。
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体检者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2.37±11.08)岁。体检者排除重大心、脑血管及免疫风湿等系统疾患。体检项目包括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
1.2 处理方法
两组成员均行血、尿、粪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所有成员近3个月内无外伤手术史,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重度心肺疾患,近期内无重大感染,短期内无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史,无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疾病、肿瘤等。脑梗死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以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抗炎、抗氧自由基、脑保护等治疗。
1.3 生化检测方法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 h内及治疗后10 d分别抽取肘正中静脉血4、2 mL,常规枸橼酸钠抗凝,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为0.00~0.55 mg/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值<0.80 mg/dL)。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脑梗死急性期D-Dimer、hs-CRP与体检者检测结果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入院时为(1.08±0.07) mg/L,明显高于体检者(0.24±0.04) 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s-CRP含量入院时为(0.83±0.24) mg/L,明显高于体检者(0.16±0.11) 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机体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为急性脑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基,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生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当血浆内D-二聚体含量增高则表示体内有新鲜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既反应体内凝血活性又反应纤溶活性。临床上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方法快速、简单、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少,可作体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通过该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及病程的延长其浓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从而表明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3]。有研究表明[4]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早于CT影像学的改变,可提前预测脑梗死发生的可能,以便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如在脑梗死临床恢复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浓度再次升高,则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病情复发,所以动态监测D-二聚体浓度的改变对脑梗死的预后及后期治疗有所帮助[5]。但是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反映的是某一类特定的疾病,而不是脑梗死的特异性指标,影响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疾病均可表现出D-二聚体的变化。现在监测D-二聚体水平已经成为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筛选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在治疗过程中判断疗效、预后的重要指标,已经得到公认[6]。目前关于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大多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实验室指标,对其与脑梗死的预后及复发研究较少。通过该研究显示,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判断危险程度、预后及复发重要指标。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仍要以患者客观的临床神经系症状及体征,配合必要的影像学资料为主要依据。endprint
正常健康人血清有微量的hs-CRP,当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脑梗死等情况出现时,hs-CRP水平会快速升高,当炎症反应、梗死急性期后hs-CRP水平能快速下降。血清hs-CRP浓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样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坏死等情况下,激活体内的免疫炎性反应系统,血清hs-CRP水平升高[7]。研究表明脑梗死面积与炎症反应和hs-CRP水平成正比,其血清hs-CRP水平越高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免疫炎性反应强烈,释放大量的神经毒性因子,扩大脑梗死缺血灶范围,加重脑损伤。结合该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及病程的延长其浓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s-CRP水平监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示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通过该实验结果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hs-CRP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症状的好转及病程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提示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必要的D-二聚体、hs-CRP水平的监测能为脑梗死的危险程度判断、预后及复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 Kario K,MAT-IIIsuo T. High factor VIIactivity in the elderly is releAT-IIIed to vascular disease through activ AT-IIIion of the coagul AT-IIIion system[J].J Cardiovasc Risk,1994,1(2):165.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杨颉,杨颖,赵春亭,等.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4,44(22):30.
[4] 王元业,王峰,李林文,等.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变化于临床意义[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70-71.
[5] 汪明庆.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29):140-141.
[6] 叶跃红.抗凝血酶与纤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研究[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391-392.
[7] 杨胜利.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1,29(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
正常健康人血清有微量的hs-CRP,当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脑梗死等情况出现时,hs-CRP水平会快速升高,当炎症反应、梗死急性期后hs-CRP水平能快速下降。血清hs-CRP浓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样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坏死等情况下,激活体内的免疫炎性反应系统,血清hs-CRP水平升高[7]。研究表明脑梗死面积与炎症反应和hs-CRP水平成正比,其血清hs-CRP水平越高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免疫炎性反应强烈,释放大量的神经毒性因子,扩大脑梗死缺血灶范围,加重脑损伤。结合该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及病程的延长其浓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s-CRP水平监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示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通过该实验结果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hs-CRP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症状的好转及病程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提示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必要的D-二聚体、hs-CRP水平的监测能为脑梗死的危险程度判断、预后及复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 Kario K,MAT-IIIsuo T. High factor VIIactivity in the elderly is releAT-IIIed to vascular disease through activ AT-IIIion of the coagul AT-IIIion system[J].J Cardiovasc Risk,1994,1(2):165.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杨颉,杨颖,赵春亭,等.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4,44(22):30.
[4] 王元业,王峰,李林文,等.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变化于临床意义[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70-71.
[5] 汪明庆.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29):140-141.
[6] 叶跃红.抗凝血酶与纤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研究[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391-392.
[7] 杨胜利.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1,29(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
正常健康人血清有微量的hs-CRP,当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脑梗死等情况出现时,hs-CRP水平会快速升高,当炎症反应、梗死急性期后hs-CRP水平能快速下降。血清hs-CRP浓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样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坏死等情况下,激活体内的免疫炎性反应系统,血清hs-CRP水平升高[7]。研究表明脑梗死面积与炎症反应和hs-CRP水平成正比,其血清hs-CRP水平越高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免疫炎性反应强烈,释放大量的神经毒性因子,扩大脑梗死缺血灶范围,加重脑损伤。结合该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及病程的延长其浓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s-CRP水平监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示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通过该实验结果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hs-CRP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症状的好转及病程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提示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必要的D-二聚体、hs-CRP水平的监测能为脑梗死的危险程度判断、预后及复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 Kario K,MAT-IIIsuo T. High factor VIIactivity in the elderly is releAT-IIIed to vascular disease through activ AT-IIIion of the coagul AT-IIIion system[J].J Cardiovasc Risk,1994,1(2):165.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杨颉,杨颖,赵春亭,等.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4,44(22):30.
[4] 王元业,王峰,李林文,等.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变化于临床意义[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70-71.
[5] 汪明庆.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29):140-141.
[6] 叶跃红.抗凝血酶与纤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研究[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391-392.
[7] 杨胜利.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1,29(3):187~188.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