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娥,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数字化学习专家工作组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约编辑,参与教材编写,担任“教学配套学习软件”总策划,多次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电视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主讲教师;致力于语文课程整合、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走向整合》,参与编著《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新课程教学案例评析》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技术新课堂新思考》等论文20多篇,省内外讲座50多场;主持省级重点课题《数字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等研究工作;组织指导推动40所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实验工作。
一、技术促进阅读的探究与建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习技术的有效设计,形成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系统,更好地构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1.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学生阅读一个新的文本往往要揣摩大意,遇到不认识的字、陌生的词语可以用自己熟悉与擅长的方式理解,还会产生一些问题,希望与他人交流阅读后的感受。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工具、资源、平台,而电子词典、搜索引擎、语音录制和分享等工具让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可能。阅读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先思考,然后查找专题学习资源或各种社会化的搜索引擎,分析比较各种不一样的理解,甄别、选择、完善自己的理解。这些可以及时搜索、随时互动的学习技术,通过教师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2.促进多元解读
即使最善于倾听的教师也无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更不要说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即时互动。当具有学习技术设计能力的教师把即时交流工具引入课堂,并创设一个支持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平台,那么,技术在支持这些多元、多向互动对话的同时,还获取了准确的过程性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有效推动教学的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很快汇聚信息,促进学生个体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3.激发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二度创造。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创造更多地存在于个体的内部,更多的是阅读者的内部语言,很难呈现与共享,即使有也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阅读文本的数字化呈现,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除了和纸质文本一样具有即时批注的功能,还能够把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如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插入,并根据事先设定把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的火花进行分类、汇聚和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创造和分享,因为技术的参与变得非常简单,Word、PDF等各种常用技术都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4.支持个性化阅读
除了关注阅读个体的独特感受之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不仅阅读内容精彩纷呈,而且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同样的一个主题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一样的文本,也就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体验;一样的文本,可以用数字故事、视频、音乐等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多样化、选择性,因为技术的支持成为普通常态。技术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多阅读尊重。
二、技术增加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可能
对于学生而言,在习作的课堂更多获得的是作文练习,提升书面表达的技能。而要真正达成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社交通讯技术可以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技术增加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与可能。
1.激发主动表达的欲望
微信用户群在近年内的爆炸式增长,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每个人都渴望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家人朋友、身边的新鲜事等都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分享,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可以及时表达。21世纪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观察者、记录者、发布者,QQ空间、微博、微信、云笔记等工具正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提供最好的支持。
2.丰富自主表达的形式
当多媒体技术像笔和纸一样,成为每个学生基本的学习工具后,多形式表达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认知,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更可以让图文结合、数字故事、微电影等更生动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更现代的表达。新的表达样式可以让学生丰富认识世界的角度,激发每一个生命体创新的意识。比如一个普通的家庭话题习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介质和不一样的交流方式,丰富的表达形式为支持每个学生呈现独特的感受起到了促进作用。
3.促进习作与自我表达的融合
网络为个体与世界对话提供了路径,各类终端就是对话的工具。当每个学生能够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与他人进行自由对话时,习作教学就与学生的生活达成高度融合,教与学也模糊了界线,语文课程真正走向了生活。因此,社交互动平台可以解决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技术的参与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练习作文技能的空间,而是激发并创造学生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真实情境。
三、技术增强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为增强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创设真实的、具体的交际情境做过很多尝试,如模拟情境、小组活动、实景演练等,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模拟、演练、活动的组织,让口语交际主体难以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课堂中学生更像是被教师安排下的交际演员或技能操练者。技术可以灵活地把各类真实情境引入课堂,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口语交际活动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引导交际中多元互动的发生。
1.提升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交流的范围、方式、习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通讯技术的普及让远程通话随时发生,利用语音通讯工具使交际对象突破空间与人数的限制。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人际交流素养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陌生的对象、熟悉的人员进行沟通,借助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飞信等进行语音交流的方式,都帮助学生在参与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2.提供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
借助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但一般这样的引入只是支持教师的教,并不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网络与终端到每个学生的桌面,就为学生个体提供了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并能够按照教与学的需求记录真实的口语交际过程,利用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帮助学生反思、调整与构建。这样的交际活动跨越时空,激发每个学生交际的需求,让真实的对话互动提升口语交际的经验与水平。
3.创造贴近生活、灵活的组织方式
最好的口语交际课堂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口语交际模糊了课堂和生活的界线。由于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与广泛通达性,从而可以极大增强人们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工具根据任务实时进行真实情境的交流,如利用电话、微信转达一个通知,借助视频或音频记录工具捕捉生活中文明的交际现象并进行分享。各类技术的参与,让口语交际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生活化,真正让学习无处不在。
四、技术提高了识字写字的兴趣与效率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第一道关口,而汉字难写难认一直以来都是识字写字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刚刚进入小学,汉语拼音学习容易让一年级新生产生畏难情绪。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关注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的教学建议,而巧妙地利用各类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注重兴趣,方式灵活
根据学生的游戏心里,结合识字规律设计的各类拼音与识字的应用软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学生利用识字软件产生的数据,还能形成准确的过程评估,帮助教师作出适合的、个性化的指导。
2.主动识字,识用结合
便携终端的及时捕捉功能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数字时代的学生——“数字原著民”,从小就养成了利用终端进行交流的方式,极好地促进了识用结合。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识字,最大程度上支持学习者的自我需要。
3.形象生动,帮助建构
技术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延伸人类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利用技术可以形象地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还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汉字的读音和意思清晰地展示,技术为学生建立音、形、义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支架,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的习得与发展必须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语文课堂,学生很难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而移动终端的逐步普及和无线互联网的快速覆盖让作为“数字原著民”的新一代学习者有了全新的现代语文学习空间。作为数字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坐标上,创造适合学生未来生活的语文学习支架。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