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10月20日,全球油气巨头法国道达尔的董事长兼CEO马哲睿在莫斯科坠机身亡。事发两天后,道达尔董事会发布公告,任命蒂埃里·德马雷为该集团新任董事长,同时任命帕特里克·普亚纳为新CEO。
普亚纳于1997年加入道达尔,1999年曾担任卡塔尔子公司的CEO,2012年起任道达尔炼油与化工部门负责人。作为下游背景的继任者,普亚纳必须应对新一轮油价下跌和炼油业务利润下滑的挑战。
此前,壳牌、BP、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欧洲其他几大油气巨头,已经纷纷换帅或调整了重要高管。上述公司的继任者中,具备炼化与燃气等下游业务背景的比例明显偏多。由于下游业务在财务上更厌恶风险,更需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因此此轮石油巨头“换帅潮”,可能导致未来IOC(跨国石油公司)们的发展战略更加倾向于保守,剥离更多非核心资产,甚至可能对此前铺开的战线进行全面收缩。
以道达尔为例。一位中国资深油气专家认为,马哲睿的意外离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即使不出意外,这位“大胡子先生”也很有可能会被另一位“保守先生”替代。
马哲睿主政时期,道达尔采用的是较为激进、风险偏好较高的发展战略。据部分外媒报道,马哲睿此前最积极投入的几个高风险勘探项目,现在的空井概率均高达60%,且这个比例还在提高。
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型,壳牌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其前任CEO彼得·沃瑟曾坦承,公司在北美页岩气项目上投入重金押注,却以失败收场。挪威《上游报》称,壳牌也在收缩其在中国四川省的页岩气战线,“可能考虑出让甚至放弃部分面积,并减少计划在富顺、金秋和梓潼三个天然气区块的钻井数量”。
可以预见,众多石油巨头继任者的下游背景和思维方式,或将影响整个企业文化和未来战略走向。这一点,从国内油气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战略也可见一斑。出身中海油、擅长上游的傅成玉主政中石化后,则更多强调国际化的油公司文化,并在上游领域更加激进。
石油巨头换帅潮的产生,是资本基于对油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低位的市场判断,是资本根据全球石油市场形势及世界石油工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主动进行的战略调整。这一调整,亦对全球市场和石油工业的未来发展构成影响。其中,对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企业影响尤甚。
全球需求停滞,国际能源署(IEA)上周还把它对全年石油需求增速的预期下调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6月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WTI价格已经累计下跌了20%。这是2012年6月份以来最低的收盘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油价还将进一步下跌至多10美元。
尽管油价大跌,但控制全球约三分之一石油供应的OPEC却一直不愿限产保价。沙特王子在给该国石油大臣的信中强化了这一立场;伊朗也发出了该国可接受更低油价的信号。
上述两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本国未来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以沙特和美国页岩油气为主的生产国供应量不断增加,以及中国为主的消费国需求的疲软,导致产油国们无法像以前那样呼风唤雨,它们必须防止进口国和别人签订合同。
种种迹象表明,“石油时代”距离自己的句号越来越近,天然气、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让油价恐难以再攀新高。但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变革已经开始,未来油价将持续下跌。
中国三大油企刚刚完成了轰轰烈烈的“海外并购潮”,其前提均是基于对全球油價继续走高的预判。但是,中企接盘的多是IOC们进入战略调整期后剥离的非核心资产,是一些昂贵的、难开发的油田。荷包鼓鼓的中国人帮助IOC们成功逃离,完成了资产组合的转型。现在全球油价大跌,中国经济减速,当中国企业想要整理资产时,谁又能来接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