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树栋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法》中指出:“圣人寒头而暖足。”据考证,“寒头”与“暖足”虽然在许多古医书中都有涉及,但真正将“寒头暖足”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论,则是帛书《脉法》的首创。“寒头暖足”是我国古代医家倡导的一个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
所谓寒头,就是要保持头部寒凉,还应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不要稍微有点降温、略有凉意就马上戴帽子、包围巾等。“暖足”则是要让脚顺应四时变化,及时“祛寒就温”。当夏天过去秋季来临时,就不要再穿凉鞋、拖鞋,而是应当穿上袜子和鞋,使脚经常处于温暖状态。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所以才会有“寒头”养生之理。《黄帝内经》里岐伯答黄帝之问时说,从人体经脉和络脉的循行走向来看,人的阴精、气血特别是阳气,均上走于头面,人的五官也集中在头面部位,因此头面部的阳气最充足,功能最多,也最能耐寒。《难经》也有“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唯独阳脉皆上至耳目,故令面耐寒也”的说法。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指出,不论是多么严寒的冬天,不管卧室里气温多低,“头边亦不可安火炉”,否则易引起头痛、头晕或患上呼吸道等疾病。孙思邈还说“冬夜勿覆头,得长寿”。蒙头睡觉使得局部小环境的空气不流通,影响体内氧气供应,醒后易头晕、胸闷、乏力、精神不振等,还可诱发做恶梦,同时也使头部温度过高而有害健康。
寒头就是应该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变化,只有确实需要时,才能适度使用帽子和围巾等。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头面部发热、温度升高时,常会感到头昏、心烦,思维能力下降,若此时用冷水洗一洗头,往往能起到清醒头脑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效果。让头部相对保持低温,还有利于改善睡眠。因此,蒙头睡觉和将头靠近火炉、火墙睡觉来御寒,是有害健康的。
民间有“寒从足下起”的说法,是因为足为人体阴气重地,“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经之气集中在足底,聚会于足心,所以阴气并走于下部导致足底寒冷。同时,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与生命“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紧密联系的重要经脉,都起始于足部,这又表明足在生命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药王孙思邈早就提出:“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取暖,勿令下冷而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进入深秋季节后,就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老年人体质虚弱,可考虑用微火暖足,经常保持下肢阳气充足,对于预防疾病很有好处。
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是最易受到寒邪侵袭的部位,特别是秋季寒潮来临和严寒的冬季。但暖足也要注意方法。有的人喜欢在围炉烤火时用炉火烤足,那样并不好,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热水烫足。每晚就寝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足20分钟,水温低了就再加入一些热水,务必使水温始终保持在40℃左右。热水烫足具有促进气血运行、温煦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有效帮助入睡,提高睡眠质量,预防风寒感冒等外感病。对于足凉或者气血循环较差的人,还可以选择一些温阳活血的中药,如干姜、附子、吴茱萸、当归、党参等煎水泡足,很有好处。坚持用热水烫足还能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特别是在急行军或长途跋涉之后,用热水浸泡双足,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除了睡前温水泡足外,有条件者也可在早上运动之后用热水泡足,可以健脑强身,故老中医有“晨洗脚,胜吃药”之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