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千树落英、万花凋谢的季节。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白露后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所以,秋令主燥。此时若不加注意,人们便易患病,旧病也易复发。根据秋季的特点,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秋季防燥秋季为燥邪当令,容易伤肺和耗伤津液,出现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等症状。应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淡茶、豆浆、酸奶、梨、甘蔗、荸荠、萝卜、小白菜、蜂蜜、百合、莲子、银耳、木耳、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炸鸡腿、炸里脊等。如需进补,宜选用平补作用的食物和中药,如鸭肉、甲鱼、燕窝、西洋参、冬虫夏草等。
预防“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季还容易出现气虚的表现,如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预防“秋乏”,一方面要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以加强营养,养成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从心理上克服秋乏,以适当活动,如散步、做操、伸懒腰等来克服困倦。还可选用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或食品,如西洋参、黄芪、绞股蓝、红景天、枸杞子、灵芝、花粉、冬虫夏草、蜂王浆、蜂胶等。
“秋冻”要掌握尺度常言道“春捂秋冻”,“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增加衣服,避免因多穿衣服而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在温度逐渐降低的过程中,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冬寒的适应力。但“秋冻”要掌握尺度,衣服的添加与否,必须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以自己感觉不过寒为准。小孩、老人、体质虚弱者不应过分“秋冻”。
秋季的饮食保健秋季气候开始转凉,人们在舒爽的秋风中胃口大开,一改夏日多饮少食、消化功能低下、营养物质吸收差的现象,开始注意营养的补给。此时应做到有养有节有方,注意保证平衡的膳食,荤素结合、粗细搭配、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纤维素及无机盐等,应合理选择食用。如苹果汁可止泻,空腹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有利于维持血管弹性,增加细胞分裂次数,还有润肠、降压等作用;菠萝能够利尿,对肾炎、高血压者有益;柑橘有止咳化痰、理气健胃作用;龙眼肉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睡眠不好的老人尤其适宜;葡萄能预防疲劳,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尿等功效。
“早卧早起”顺应秋之收养《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津外泄。秋季睡眠一般保证在7~8个小时。睡前用温热水泡脚,水温控制在65℃~75℃,有助于尽快入睡。早起后适当进行晨练,如公园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跳交谊舞等,可以消除睡眠后大脑抑制状态。
秋季莫悲秋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易触景生情,出现凄凉、忧郁、悲秋等伤感情绪,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即所谓的“悲秋”。应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善良、宽容的心态,培养兴趣,增加情趣,如下棋、书画、养花、垂钓、秋游等。也可选择音乐来稳定情绪,如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之夜》改善睡眠;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d小调《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e小调《命运》,能改善悲观情绪。此外还可自我放松,如打哈欠、伸懒腰、深呼吸等。
秋季预防易发病秋季气候干燥,易引起慢性咽喉炎,表现为咽部干燥发痒,堵塞感,有痰或咳。应戒除烟酒,避免不良刺激,并经常用盐水或苏打水漱口,注意口腔清洁;还可含服薄荷片或碘喉片,每次1~2片,每日数次。为避免嘴唇干裂,口角发炎、糜烂,可以戴口罩,以保持嘴唇的温度和湿度;也可在嘴唇上涂抹蜂蜜吸收20分钟,然后擦净。对已翘起的唇皮,可用小剪细心地对着镜子剪掉,千万不要用手去撕,以免撕裂嘴唇,导致流血甚至感染。寒潮来临时,容易引起血管收缩、阻力增大,应注意预防感冒、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哮喘和肺炎、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养生方推荐
养生茶:西洋参9克,红枣9克,枸杞9克,决明子9克,菊花9克。
养心茶:西洋参9克,黄芪9克,五味子9克,麦冬9克。
通便茶:生首乌30克,桑葚子15克,火麻仁15克,杏仁9克。上方均煎水代茶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