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秦川 ,黄新动 ,韩忠良 ,范俊珺 ,马庭矗 ,胡文兰
(1.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云南 昆明650034;2.文山州植保植检站,云南 文山663000)
粘虫(又名行军虫、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近年云南省绝大部分地区是二代粘虫发生危害。粘虫的迁飞行、杂食性、突发性特征给云南省玉米、小麦、水稻、陆稻、甘蔗等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如何及早监测预报,以便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减少危害损失是当前云南省粘虫防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0年以来,在云南省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仅2013年全省12个州市统计:发生16.04万hm2,其中玉米8.38万 hm2、甘蔗4.87万hm2、陆稻1.45 万 hm2、水稻1.33 万 hm2,平均百株诱捕虫量达154头/d(见表1)。防治后损失约2406万kg,损失值约1924.8万元。2014年,据文山、保山、临沧、普洱、大理等州市初步监测表明,二代粘虫发生危害为中等偏重。
表1 2013年6~7月云南省二代粘虫田间发生危害情况
依据各地资料和近年来调查情况,对影响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依粘虫越冬行为规律,其在我国的越冬北界为北纬33°左右,几乎覆盖了云南大多数地区,尤其滇南、滇东南、滇西南都属粘虫越冬繁殖适宜地区。每年当地有越冬繁殖的粘虫,加上外地迁入的粘虫是云南省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虫源。
粘虫为中温喜湿性害虫,卵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在24~33℃的范围内均能顺利孵化,云南多数地区皆属粘虫适生范围,满足粘虫存活的基本环境因素。常言道“旱生虫”,近年来云南省1~5月多遇干旱,为粘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2011年至2013年的5月底至6月初对文山州逐日降雨情况分析发现,5年间,粘虫捕获数增加前的2~3d,当地都有中到小雨的气象发生,相对湿度上升(达80%以上),粘虫诱捕数量也上升明显,单个监测点捕获数可达到150头/d以上(图1)。
在云南省多数地区二代粘虫初发生期(5月15日至6月15日),各地应扩大监测点数量,增加调查内容指标。做到每县市至少设立2~3个临时监测点,覆盖玉米、甘蔗、陆稻等主要作物,不仅开展粘虫迁入虫量、本地虫量基数的调查,还应该进一步开展卵粒数、卵块孵化率、雌/雄虫比例等指标数据的调查分析,定田块,定作物,查清虫龄,全面准确掌握粘虫发生情况。
应结合当地环境气象因素调查分析数据,结合图1和当地气象数据可见:应该注意当地干旱高温期间又夹杂间歇性降雨气象的2~3d后,粘虫数量常出现爆发的情况,逐日记录粘虫捕获数并结合分析环境气象因素与粘虫数量、虫龄等的变化情况,以便准确预测粘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变被动报告灾情为主动预测灾变,指导科学防治工作。
各地应严格执行全国粘虫防治指标,即:玉米百株达到10头,小麦、水稻达到每平方米20头,并在粘虫幼龄期(2~3龄期),就及时准备人员、物资,开展专业化、绿色防控,压低初始虫量,防止粘虫的大发生和危害,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增收。
[1]林昌善.粘虫发生规律的研究Ⅳ.与粘虫蛾远距离迁飞降落过程有关的物理因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1963,2(2):111-122.
[2]谢国清,李元明.云南省粘虫二代虫源探讨[J].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3]窦秦川,高兴华,等。勐海县水稻粘虫发生与气候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 期: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