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
日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原则同意。对此,两广水运人无不欢欣,期待乘此东风,获得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西江打造成绿色的水上走廊,避免出现“以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使一条江获得可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是水运人共同的课题。
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西江佛山段既承担繁忙的航运,又是广州、佛山等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吸水水源地。西江这条水上经济走廊能否绿色发展,关系到重大民生和社会问题。绿色发展,不只是一种愿景,更是一个必须执行的使命。然而,在防治船舶污染方面内河和沿海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内河防污各种配套设施和法规均起步比沿海慢,承担西江防治船舶污染职责的海事人不得不调动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走上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强大的探索之路。作为西江水上的“绿色卫士”,他们更看到绿色航运不仅是水上的环保,还应是大气的环保。
水上蓝天,天下绿水。这才是和黄金航运水道相匹配的颜色。
守护:黄金水道上的吸水口
《油污西江:20万人断水》。这个标题,让阅读它的人们深感不安,更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所利用。这就是备受业内关注的“216高明不明油污染”事件,当时的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示,迅速查明污染源。
在验证排查之后,发现污染源并非船舶溢油所致,尽管如此,佛山海事局还是迅速协调防污力量,第二天即清除污染物,消除影响。
影响消除了,但是警钟长鸣着。
尽管从2007年至今,佛山辖区内并未发生船舶溢油事故,但是守着45个取水口,每天提供逾350万吨的江水给自来水厂,供广州3个区近600万人饮用,佛山海事人在防污问题上仍是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未来,还有“西水东调”的工程,西江水将成为广州南沙新区、东莞、深圳饮用水,这条航道作为饮用水源的民生意义也进一步凸显。
“被称为黄金水道的西江,其佛山段非常繁忙,随着国家战略对经济的推动,以后还会更繁忙,因此防污工作非常重要,一旦发生污染,将影响广佛饮水供应,未来还可能涉及深圳,而这些都是珠三角人口密集城市。防污工作不容松懈。”佛山海事局局长蔡伟表示。
饮用水源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防治船舶污染,让西江河清水畅,就成为海事部门的重要职责所在。
佛山海事局危防处处长詹前赏向记者介绍,船舶造成水上污染的种类主要有油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船舶垃圾污染、有害气体污染等等,油污染是目前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机动船舶都可能是水域污染的污染源。船舶污染物可通过操作性排放和事故性排放排入水体。通常情况下,油船、化学品船由于最危险,最被重视,而且设备要求高,作业要求也严格,这类船舶发生事故反而少,而普通船舶一旦被疏忽,发生碰撞,也将发生自身燃油的泄漏,造成污染。
“当然,任何一种情况都不能大意,这几年在长江、大运河都发生过化学品船的污染事故,所以我们也觉得责任重大。”詹前赏又向记者介绍了内河油污染和海上油污染不同的特点:“内河具有航道窄流速快的特点,船舶事故时有发生。与海上油污染相比,一旦内河发生油污染事故,油污就会顺水下流,污染范围很快扩大。”
局长蔡伟则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控制防污有点像消防,时间非常关键,着火了及时到,小火就容易扑灭,等到火势熊熊,扑灭就难了。污染也一样,船舶泄漏与碰撞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到达,清除污染就方便,如果时间拖得慢,污染扩散以后就很难处理了。
而根据河流油污顺水而下、不同于海水四面扩散的特点,佛山局专门造了一条海事多功能船(“海特1511”),在出现污染的时候,多功能船可随时驶向下游拦污,效果显著。
这条船名为“多功能”,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污。其特点是机动性灵活,蔡伟介绍,“没有这条船的时候,一旦发生事故,要先调船,再从其他地方把设备搬上船,再运到现场,而现在一旦接到泄漏报告,船马上就出发,设备就在船上,船上还配置了吊机,方便将清污设备吊至水面开展清污工作。”
探索:三方共建 十六字经验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负责运作”十六个字是佛山海事部门的防污应急经验,通过政府、部门、企业三方共建,形成行之有效防污应急机制。“我们分两步走,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调动民间力量。应急人员平时从事正常作业,紧急情况发生时则发挥应急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防污应急计划,以计划来统领这些民间力量。”蔡伟说。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早在2005年6月1日,佛山海事局就促成佛山市政府颁布了《佛山市水上重特大险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确定由地方政府设立“一个水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五个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市政府设立“一中心”,五个区政府设立五个分中心,作为“五基地”),随后各区政府也先后颁布了区一级的水上应急救援预案。
在这“一中心、五基地”的建设推进中,高明区政府作出的反应为最快,甚至先于《预案》的颁布,在2005年4月就成立了区一级的水上应急反应指挥分中心,储备了一批应急装备和器材。
到了2009年6月,由高明区政府、广东海事局和中油高富公司联合组建的水上防污设备库在西江富湾段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标志着佛山市水上溢油应急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为区域性水上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样板。”有关方面这样评价。
这一年,正是“216高明不明油污染”的第二年,事故造成的心有余悸让高明人反应迅速,步伐加快。在高明的示范带动下,南海、三水、顺德、禅城也都迅速做出反应。三水也于2009年当年挂牌成立分中心,南海则划拨一座约600平方米的办公楼作为溢油应急基地用房,而各区的水上防污设备库也都先后投入建设。
有了机构和设备之后,如何形成机制,让机构发挥最大的职能效应?佛山海事部门又推动了配套机制的形成:一是建立沟通机制,二是定期组织搜救演练。
记者了解到,在佛山海事局的积极推动下,佛山市政府建立了“佛山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有海事局、交通局、航道局、水利局、公安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会议的定期召开,使水上交通事故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得到及时关注、研究,存在问题得以及时整改,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事实上,高明三方共建的防污设备库和运作方法已形成顺畅有效的机制,哪怕设备有所不足,也能让这些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佛山海事局局长蔡伟表示。
当然,要保证队伍在突发事件到来时迅速反应,需要定期的演练实操。“应急演习的操作跟国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规模没那么大而已。”佛山海事局局长蔡伟也对这支队伍充满期望和信心。演习,保证了多职能部门配合运转防污机制的行之有效。
突破:巧妇的“少米之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佛山海事局在肩负防污重任的过程中,曾面对资金不足、人力缺乏,以及和其他内河防污管理一样要面对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不是“无米之炊”,但却是“少米之炊”。如何运用手中少量的“米”,烹饪出一道满足防污需求的“大餐”,并没有难倒佛山海事局。像巧妇一样,佛山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恰到好处地用到“刀刃上”。
佛山局危防处副处长万蔚告诉记者,防污碰到的困难并不算少。在溢油应急方面,应急队伍的资金来源成为困扰他们的问题。
一般而言,专业的防污应急队伍和设施装备初期投入大、维护费用高。但是在资金上,由于海事是垂直管理,在过去,地方政府对环保的投入很少直接用在海事防污上。而对比沿海防污来说,沿海有防污基金的出台,出了事故国家可以从防污基金里拨款处理,但是内河就完全没有纳入这个体系。
“出了污染事故以后,造成的损失都由船方出,但船方是一个有限公司,当它无力赔偿的时候,就容易变成一个死账。”万蔚对记者说。
“在资金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靠上级投入,另一方面加强跟地方政府的沟通,促使地方政府重视防污应急救援工作,推动其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万蔚说,但更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是发展出一支“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
目前,佛山五区共有五支专业的溢油应急队伍,均是各区有条件的民营清污公司发展而成的。他们据守在辖区船舶溢油高风险水域,与“五基地”及沿岸各油码头、水上加油站等共同构成应急网络联防体系。这五支队伍均已达到内河防抗5-10吨溢油的能力水平。他们的日常任务是:船舶残余油类接收、围油栏施放、本区水上防污设备库管理和维护。当出现溢油事故时则进行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总之,通过“平战结合”,既解决了资金少的困局,又保证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清污人员,保证在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迅速反应,行动有效。
在财力运用上既有妙方,人力运用上更出奇招——对于佛山海事局来说,运用海事智慧监管系统加强对船舶航行、作业的监管,加强“事中”环节的监督,防止船舶事故的发生,为做好防治船舶污染工作解放了部分人力。
佛山海事局通航处处长隋国庆向记者介绍了一个通过海事智慧监管系统进行排污惩处的案例:2013年1月30日下午2时20分,石湾海事处接到举报,称下午1时30分东平水道紫洞水厂附近水域,有船舶向水中排放污水,但具体船名却没有看清楚。接到举报后,执法人员立即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调出13时25分至13时50分之间的船舶轨迹图,发现当时位于该水域的船舶有3艘,通过对3艘船舶轨迹图的分析比对后,发现“粤清远货XXXX”有重大嫌疑,立即指挥现场海巡船将其拦截并进行调查,该船供认不讳。
“我们通过海事智慧监管系统除了做好‘事中监督外,还在以下两方面积极探索:一是事前防备。在保护吸水口上,通过布设CCTV监视船舶有没有在吸水口附近排污、锚泊。因为吸水口附近是不能停的,如果停了就要马上通过智慧系统通知它离开。而危险品重点船舶则有电子跟踪,一旦出现危险行为、排污行为,系统都会提醒。”
“二是事后处置。佛山海事局将溢油应急清污力量纳入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管理系统管理,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快速调度,应急力量将第一时间现场处置。这其中包括在系统上快速圈选出空载油船过驳事故油船上的货油。”隋国庆说,“如果没有智慧系统,这样的圈选就很难直观迅速地进行。”
万蔚则介绍,内河防污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比起沿海来说,起步晚,数量少且不够健全,在管理者执法和船员自律上,总有缺乏依据的地方。比如:内河防污执法在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含油污水接收方面存在监控难,取证难等问题。
“跟海船相比,内河航运船只数量多,船型小,一方面配套的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少,另一方面监管工作十分琐碎,且在防污收费的瓶颈上举步维艰。”万蔚说,“很多时候要靠船员自觉。”
针对这方面,环保教育成为船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日常安检中,也会有环保宣传。在佛山海事部门的推动下,2005年6月还成立了“佛山市水上运输防污协会”,通过加强行业协调,有利于国家水上运输污染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从而形成防治船舶污染的合力。
延伸阅读——
要绿水,也要蓝天
讲到绿色航运,人们最关注的是水体环保,佛山海事局危防处副处长万蔚则强调:绿色航运还包括大气,而不仅是水。
随着Pm2.5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把“罪魁祸首”指向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气。在对空气的影响中,船舶排气到底占有多大的分量呢?有专家开始由车进入对船的关注。
“虽然船比不上车对大气的污染那么严重,但是航运繁忙区域,例如香港、上海,船舶对大气的污染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万蔚说,“为此,西江水上加气站的建设规划正在推进中,它们将会取代部分水上加油站。”
加气站的优势在于,船舶燃气后排放的含硫量会降下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光如此,以往水上加油站也是水上溢油污染的一个因素,而加气站则比加油站污染风险更小。
“这算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启动的一个配套措施。如果不作出改良,未来西江航运更繁忙的情况下,船舶排气对大气的影响就会变大。”
如同汽车的动力革进需要一个过程,船舶燃料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万蔚仍然对此充满乐观,她说:“以后船舶越来越大型,船只数量就相对变少,船型标准化推进了,主机也越来越高级,排放有害气体会相应减少。虽然影响不能完全消除,但未来还是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