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马识途生平与创作》后记

2014-11-14 21:43秦川
郭沫若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老生平文集

秦川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马识途生平与创作》1998年出版后曾获好评。邓经武教授在《当代文坛》发文,说它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并认为选择“被视为难点”的未“盖棺”的作家为研究对象,“显示出研究者选题的眼力和价值评判的勇气”。“专著站在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抓住了马识途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特征,着重分析了他转于创作的动因,“首次以系统全面的研究”,“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披露和许多独到的分析而显示出价值”。“对20世纪巴蜀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都是一个可喜的收获。”即至今日它仍是论述马老创作的唯一专著。

《马识途生平与创作》名曰生平与创作,实则仅论及创作,全书十一章,首章生平道路论,重点在论创作道路,所及生平的文字不足全书5%篇幅,且旨在阐明职业革命家与革命文学之关系,及由革命家转向革命文学创作之动因。惟恐读者误解,特别在前言中两处说明,马老正在撰写80万字回忆录,将详尽披露其生平与心灵历程。末了又提及马老有几十本日记和书信尚未公开,那是研究作家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将是以后写作家传或评传的坚实基础,但“目前还不适宜”去写传或评传。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学术书籍出版十分艰难。科研经费和社科基金不足,拙著虽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所得不过5千元,全部用于出版印刷都不够。幸得川大出版社免去出版一切应收的款项以示支持,但全书的印刷、出版、校对等事概由我一人负责。封面设计、封面画都是由原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黄汉庭、画家胡真来友情设计、绘制。这就迫使我们将生平与创作尽可能压缩篇幅,全书版面字数仅17万字,分摊到各章1~2万字,因此疏漏和不足在所难免。

尽管如此,但全书结构谨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当代著名革命作家马识途的生平道路、思想历程、艺术创作方法、艺术结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剖析了他的代表作及其成败得失;以及他的杂文和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总结了他的创作经验,充分肯定了他在四川当代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填补了马识途研究的空白,给后来的文艺工作者以诸多启示。

十多年来马老老当益壮,笔耕不停。1999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沧桑十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焚余残稿》。2000年,天地出版社出版了《马识途诗词钞》(传统诗词集)。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地下》。2011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党校笔记》,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没有硝烟的战线》。值得特别提到的醖酿多年,卓慧参与编辑整理的《马识途文集》12卷13册,于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风雨人生》(上、下)是在回忆录基础上写出的纪实性传记小说。反映了马识途1931-1950年,20年间出川求学、探索救国道路、抗日救亡及职业革命家的战斗生涯。再加上《沧桑十年》的文革生活和十年受难记及《党校笔记》中的党校生活,基本上就是马识途有关个人的一部生平纪实,既可作传记来读,也可从中领略到纪实文学的风采。

《马识途文集》12卷,依次收入《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京华夜谭》《雷神传奇》《中短篇小说》《讽刺小说及其他》《沧桑十年》《风雨人生》(上、下)《盛世二言》《文论·游记》《未悔斋诗抄》,计13册400余万字。马识途2005年前作品尽收其中。著名作家、当代茅盾文学奖得主王火在文集序中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件大事。近年,姜文又将《夜谭十记·盗官记》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搬上银幕,长映不衰,显示了马识途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卓慧在《江南》文学月刊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信马由缰——关于马识途与〈让子弹飞〉》,介绍了马识途创作及有关《让子弹飞》热映盛况,和马识途创作“热”。2013年1月,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颁发给马识途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同年,香港凤凰卫视台推出著名主持人曾子墨主持的《我的中国心·文学与革命》专题节目(上、下),向海内外介绍了马识途革命一生和文学创作生涯。

2014年迎来马老百岁寿辰。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四川诗书画院、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于1月3日在四川省博物院隆重开幕。所展出的马老二百余幅书法作品,多为近十年创作,马老书法有丰富的文化内蕴,犹如一个“思想库”,受到媒体和观众热捧。展出的作品为一家药企购下收藏,所得200万元全部捐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马识途文学奖”,资助热爱文学而家境贫寒的学子。马老书法吸收了汉碑的长处,“方正、宽簿、古雅”,自成一体。

我与马老可谓忘年交,1972年马老出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省文艺调演领导小组组长,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南、黄庆和(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任副组长,范文任省文艺调演办公室主任。同年1月我从刚下去两月的百丈湖“五七”干校抽调到调演办公室工作,在工作中得以初识马老。1973年陪马老上凉山,观看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舞剧《奴隶颂》。在凉山州首府昭觉,马老第一次出现心脏毛病。迄今40余年过去了,无论经过什么风风雨雨,我都敬佩马老的人品和文品。抗战中,马老在西南联大上中文系与我的恩师北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宗师王瑶同班同学。1987年中国现代文学会年会在成都召开,筹备中遇阻,王瑶先生曾分别写信与马老和我,责成在川学会理事担起责任,促成年会圆满召开。其后北京大学四川校友会(筹)成立,马老出任名誉会长,我作为秘书长常行走于马老门下,做联络工作。四川郭沫若学会成立,马老任首任会长,指名四川大学教授王锦厚和我,任四川《郭沫若学刊》副主编,担负终审工作。在马老关怀下,四川郭沫若研究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北京外又一郭研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研究郭沫若同时转而研究马识途。1995年马老80寿辰,我写了《老马识途,壮心不已》一文,发表在《四川省政协报》上,介绍马老不仅是久经考验、“九死一生”的职业革命家,还是鲁迅先生所寄望的革命文学家。而过去对马老的研究尚停留在单篇作品评论或理论评介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对马老这样的有影响作家、以及四川这样的文学大省极不相称。因此,下决心在我退休之前将马识途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在省社联立项,省社科院、省社联资助下,《马识途生平与创作》于1998年12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但该书印刷装帧质量差,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期待有一天重装重印。今天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马识途生平与创作》写作,始终得到马老的全力支持,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96年《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向马老约稿,经马老推荐,由我撰写了《著名革命作家马识途生平与创作》一文在该刊发表。上世纪90年代末,省里拟出版《马识途文集》,马老点名李致、王火和我等五人组成编委会,负责编辑出版工作。《郭沫若学刊》为此发表了一则通讯。因资金不到位,文集编辑工作一度停顿。参与文集编辑工作是马老的信任和托付,因此积极献言献策。何以文集出版编委会名单中我未列名?原因有二:一是当时身体健康状况差;二是受马老提携后学精神感召,主动向作协党组书记提出,由《马识途生平与创作》合著者卓慧代我参加文集编辑工作。党组书记尊重我的意见,同意我不参加编委会。事后证明,卓慧年青有为,对文集的编辑和文字整理工作起了好作用。卓慧也深得马老的信任。

马老对我的关爱永铭心间。2011年拙著《郭沫若新论》列入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四川分卷,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马老为该书题笺,题写了横、竖四幅书名供出版社选用。上世纪90年代马老曾写一条幅赠我,以刘勰《文心雕龙》文论鼓励、鞭策我。2006年迁新居由市中心移居金沙北社区时,马老又为我题写了陶靖节诗,装裱后挂在客厅,时时体味。

最后,以马老最新创作的一首书法作品作结,以表达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诗曰:“韶光飞逝竟如斯,风雨百年与日驰。一世沧桑谁共历,平生忧乐我自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海晏河清会有时。鼓荡春风中南海,中华崛起定能期。”每读此诗感慨万千。马年伊始,七十有六,百病缠身,垂垂老矣。马老对我的期盼,也是我心底的愿望:写出一本马识途大传或评传,看来只能期待21世纪青年有为的后学了。

猜你喜欢
马老生平文集
王骥德家世、生平与著述新探——以晚明穆光胤《玄对楼巳集》为中心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
赠方瑶
曾巩生平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泼尽水墨是生平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