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乔中兴
5月27日,在太原有幸就近聆听了吴鸿清教授《国学——人本素质教育之源》的演讲,如醍醐灌顶,大开脑筋。感慨尤深的是:他在演讲中提到,在对学龄儿童的国学教育过程中不设时限指标,不留作业,主要是玩,寓教于乐,玩中识记,打好以后几年乃至一生的基础。在私下的晤谈中,我向吴教授敞开心扉:现在,我对楹联、诗词的专注和参与,虽是退休之后的事情,但对国学的那点朦胧爱好,却是从幼时听大人们讲故事、自己看小人书中得到的啊。
我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后来参加工作,直到结婚前,还一直住在姥姥家,所以与姥姥的感情特深。姥姥是家庭妇女,没受过一天学校教育,但是特别爱看书。她的那点文化都是问人或蒙(猜)字得来的。只要我没事,姥姥就给我复述她刚从书中得来的故事,还时不时地稍作分析,不管我知不知道,爱不爱听,也不管她分析得是否得当,但我知道,这是她的乐趣之一,我作为晚辈,不能有一点不屑的表示。她讲的故事虽然多是戏文话本传说,也不乏历史真实的印记,都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启益。姥姥博闻强记,还能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我拿着原文对照,居然一字不差。惊叹之余,不禁要探问究竟,姥姥只淡淡地说,就是弟弟们背书时听会的。姥姥高寿九十三岁,听会的启蒙读物能受用一生,不是奇迹,却是真事。联系吴教授几年来致力于探索国学素质教育的动力之源,深得童蒙养正要旨,自有真知灼见,有其过人之处。
我上学的路上,有两个小人书摊点,一分钱能租一本。放学后,徜徉书摊,坐在长条凳上,一次看一、两本,不到半年我竟然看遍了摊点里所有的存书。
楹联之于国学启蒙,看起来不相干,其实大有关联。传统的国学启蒙教育,就有“对课”一说。其过程亦是在“玩”。通过师生之间一字、两字、三字、四字的当场应对,鉴别文辞雅俗,用字精准,意境高下,绝对是一种享受。楹联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诗词散文之外的“不入流”,但却为学童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为出口成章的美文奠定了宏基。我们惊叹古代的文臣武将、骚人墨客们的多才多艺与生花妙笔,谁能想到他们的启蒙居然来自对课呢?!
只有把读书看作快乐的事儿,乐于接受,乐此不疲,才会有之后的受教育,启心智,开觉悟。只有从小把读书看作快乐的事儿,才能终身钟爱,一世伴随,才能把书籍当作良师益友,才能成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