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深情在,名师风雅万古长
——从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书信看二人之交往

2014-11-14 14:31:45邓艳艳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孙先生杨先生比较文学

邓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死生契阔深情在,名师风雅万古长

——从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书信看二人之交往

邓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根据我国杰出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比较文学专家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的17通书信,简要梳理了两位优秀学者之间的交往过程,并说明这些信札不仅有助于了解杨周翰先生的学术进程,同时也可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历史书写的重要依据。

杨周翰;孙景尧;书信;中国比较文学

Notes on Author:Yanyan Deng received a Ph.D.in literature a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n 2007.She specialize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studies and works a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杨周翰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比较文学专家,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他和先师孙景尧先生私交深厚,孙师在《我的比较文学老师》一文中曾作详细陈述。他们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复兴与发展均作出杰出贡献,功绩卓著,有目共睹。其间之交往也已传为佳话。

我作为孙景尧先生的一名学生和工作助手,在前后跟随他学习与工作的几年中,常常听到先生提起杨周翰先生。他多次追忆杨先生如何手把手教他做翻译、在巴黎带他在塞纳河边逛旧书摊、在卢浮宫给他讲解名画、在美国带他买书等往事。2010年年底,我随先生去巴黎,与法国高校商谈合作办学的事情。公余考察卢浮宫时,他一直在寻找杨先生当年给他详细讲解过的一幅名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当我们终于来到这幅巨作面前时,先生长舒了一口气。当时,我强烈感受到了他再次重温与杨先生在这里共度过的时刻所带来的极大安慰。先生曾说:“杨先生去世的时候,我甚至比贾先生去世时还要难过。”他说这话时怅然若失的神情曾令我深深为之动容,但那时还不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2012年孙师去世后,刘耘华教授牵头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恩师的活动。为襄赞此事,师母肖翠菊女士将孙先生生前一直珍藏的钱锺书、季羡林、杨周翰等前辈的亲笔信交给刘老师。刘老师在读过这些宝贵的信件后,认为学术价值很高,便嘱我将所有信件内容录入电脑,并打算在《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杂志一一刊载。因杨先生的书札最多,故率先予以刊登。这批保存下来的信札共计17通,第一封信写于1983年12月15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89年10月19日(杨周翰先生于11月16日去世)。杨先生的笔迹灵动隽秀,显示出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行文典雅蕴藉,涵泳着其学贯中西的丰沛学养。在网络时代尚未到来之前,信札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文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他们在手札中表达各自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自己在某一个时期的境遇、心态、痛苦与欢乐,正如顾廷龙先生在《近代名人手札真迹序》一文中所言:“书牍者,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契阔者也。”故学界对作家、学者的研究,私人书信向来就是重要的依凭。杨先生的书信之重要,也端赖于此。

仔细研读这些书信,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两人为何会在1983年6月的天津比较文学讨论会上初次晤面即一见如故,也恍然顿悟了孙先生在杨先生去世时的痛彻心扉。他们通过鸿书往来,商学术、通情愫、道契阔,字里行间莫不透露出一致的精神追求、合拍的学术思考和相仿的人格魅力,甚至连手迹都有几分神似。杨先生在早期的信件中还礼貌客气地称呼孙先生为“景尧同志”,署名也是同样透着些许距离感的“杨周翰”,但在后期的信件中就直呼其为“景尧”,署名“周翰”了。这一改变表明,随着两人相互了解的加深,杨先生已然将年轻自己27岁的孙先生视为知己好友。尽管孙先生始终对杨先生执弟子礼,但这些高度默契使得两人之间的情谊本质上是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之遇。其实,在他们相识之前的几年,都已经开始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复兴而披荆斩棘、拓荒耕耘。回看过往,会发现两人之间有着不谋而合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1978年,在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杨周翰先生率先为比较文学正名,提出要编写有“比较法”的文学史教材。这一时期的孙先生也在贾植芳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始撰写《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大纲。杨先生时时提醒年轻人:“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尤其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孙先生在1983年发表的《对比较文学始于19世纪的质疑》一文,挑战的即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大的权威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以 及 美 国 著 名 学 者 霍 曼 (C.H.Holman)。 论 文 初 步 展示了中国学者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之时,不盲从国外权威、敢于自信自立的精神。杨先生非常注意加强同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比较文学界与国外学术界的重要对话中,他始终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与此同时,孙先生正筹划着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文贝》

Cowrie

)的创刊工作以及国内首个“比较文学讲习班暨教学讨论会”的筹备工作。等到1983年两人在天津会议初次见面时,杨先生就顺理成章地邀请孙先生到自己房间“聊聊”——原本就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一旦有了相识的机缘,自然会相谈甚欢、相见恨晚。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之后他们六年(1983—1989)通信的主要内容是“商学术”了。这六年,正值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和蓬勃发展之时,两人都在以只争朝夕的干劲为共同的理想——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力,并且都拿出了很有分量的成果。

杨周翰先生在这六年间,筹备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工作并当选为首任会长(1985);出席了分别在法国和日本召开的第11届(1985)和第12届(1987)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并发言;出版从比较的角度撰写外国文学史的典范之作《17世纪英国文学》(1985);与前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吉列斯比(Gerald Gillespie)和国际著名比较文学学者韦斯坦因互动往来(1985—1986);多次受邀赴德、美开会、访学并讲学;撰写了《比较文学:界限、“中国学派”、危机和前途》《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动向》《镜子和七巧板:当前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主要差异》《历史叙述中的虚构——作为文学的历史叙述》《维吉尔和中国诗歌传统》《中西悼亡诗》《巴罗克的涵义、表现和应用》《欧洲中心主义论评》等一系列论述学科理论建设和进行比较文学具体研究的重要论文,以及莎士比亚研究方面的专文。

在同一时期,孙先生出版了我国首部、但学术分量厚重的比较文学概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与卢康华教授合作);创刊并主编了我国首份英文比较文学学刊《文贝》(1983);在广西大学举办了国内首个“比较文学讲习班暨教学讨论会”(1984)(韦斯坦因受邀与会并为学员授课);编译《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1987);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探讨学科理论问题的高质量论文;受到国外学界关注,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讲学;从广西大学调至苏州大学,重新在苏州大学从无到有建设比较文学学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这些书函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在复兴伊始的生动旁证,故不仅有助于了解杨先生的学术进程,同时也可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历史书写的重要依据。

寒来暑往,岁月无敌,如今先师也去世两年多了。先生去后数月,师母曾告诉我,先生一次给女儿托梦,说他现在很好,有杨周翰先生照顾他。我当时闻听此言,心中百感交集,无语凝噎。现在回想起来,倒也不失慰藉之感。他们在分别23年后,在另一个世界再次重逢,一定有他乡遇旧知的万千感慨吧!我面前的一封封信札仿佛一个个时间胶囊,封存了两位先生相知相交的那段时光。在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书信往来的今天,杨先生的手迹固然越发弥足珍贵,但信中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风度与雅量,无论为人为学,都堪称表范,值得我们这些生者与后学去用心体会、学习和思考!

Letters of Correspondence:Examining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rof.Yang Zhouhan and Prof.Sun Jingyao

Yanyan De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etters Yang Zhouhan,an outstanding schola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wrote to his colleague Sun Jingyao.After briefly summarizing the two scholars'communication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se letters not only give us an insight into the academic life of Professor Yang,but are also important for compiling 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Yang Zhouhan;Sun Jingyao;letters;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邓艳艳,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理论,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孙先生杨先生比较文学
纪念孙筱祥先生
风景园林(2019年10期)2019-11-30 06:39:38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新传奇(2019年25期)2019-08-06 03:07:05
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幸福·悦读(2016年12期)2017-01-06 19:11:09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意林(2016年12期)2016-07-01 13:27:07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幸福(2016年35期)2016-02-04 08:20:11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银行信用卡“止付”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