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在养犬的人越来越多,在网上有关自己的爱犬如何对自己忠诚的帖子也是满天飞。那么,我们的先人有没有眷养犬的习惯呢?我国百姓养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 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那时候的人们就发现,养一头犬可以帮助自己守护家门,有的还可以帮自己打猎、放牧等等。再后来,人们慢慢地发现,如果认真地对一头犬很好,那么它也会用百倍的真诚来回报自己,而且永远忠于你和你的家人。这是多难能可贵的特点啊,古代人们也就越来越喜欢养犬,视犬为自己的伙伴、兄弟,甚至家庭关键的一部分。
到了唐宋时期以来,文化发展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大批文豪才子辈出,有关犬的古诗文也大批出现,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在《聊斋志异》里的两篇关于忠义之犬的文章,供大家赏析: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衷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pèi)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tuó),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这两篇文章描写的都是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义犬。第一篇讲的是:周村有一个贾姓商人,他到芜湖做生意赚了大钱,随后租了一条船要回家。突然看见河堤上有一个屠夫用绳子捆绑着一头犬,要杀犬吃肉,商人就用几倍的赎金把这头犬救了下来,养在了船上。哪知道这个船夫是一个伪装好了的江洋大盗,他看出商人赚了钱,身上带有重金,就把船开到了芦苇荡里面,拿出刀要把商人杀死,商人祈求大盗给他一个全尸,大盗就用一个毛毡把商人裹在里面,捆严实了扔到了江里。商人救上来的犬见了,也哀嚎一声跳进河里,用牙齿咬住这个毛毡让他能浮在水面上,就这样漂流了不知多远,终于搁在浅滩上停住了。这头犬又游到岸上,跑到人多的地方不停地哀叫,人们就跟着它来到了江滩边,发现了被捆着的毛毡。众人把他拉上来割开绳子,发现商人居然还没死。商人就把自己遭遇的情况和众位说了,又请求当地的船夫顺路把他带回芜湖,他要等那个强盗的船回来。商人上船之后才发现那头犬不见了,特别伤心,到了芜湖三四天,往来的客商船只众多,就是没有看见那个强盗的船。正好有个同乡商人要带他一起回去,那头犬忽然出现了,对着他大叫,赶它也不走,商人不解的下船查看。犬跑到一条船上,死死咬住船夫的大腿,船夫打它也不松口,商人走近,想把犬拉开,突然发现,这个船夫就是先前的大盗!只是他的衣服和船都换过了,所以才认不出来,人们把强盗绑起来搜身,发现商人带的那包银子全都在里面。
而第二篇讲的则是山西潞安有个人,他父亲遭人陷害被关进监狱,为了营救快要死去的父亲,他搜集来家中所有的一百两银子积蓄,准备到郡府里打通关节。他骑着骡子急匆匆地出了门,他家里养的一头黑犬跟着他,他连忙喝斥犬,要它回家,但他一走,犬又跟上来了,用鞭子赶它也不回去。犬跟他走了几十里路,他下了骡子,开始扔石头打犬,犬这才跑走。他看犬已经走远,才又骑骡飞奔。到郡府时天色已晚,他一摸腰里的袋子,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他急得像掉了魂似的,辗转反侧了一整夜,忽然他想到犬叫一定有原因,等到开关出城,仔细地查看来时的道路,又暗自想这条路是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子哪能还在呢?他犹豫地走到下骡子的地方,见黑犬死在了草丛里,毛发湿漉漉的就像刚洗过澡一样,他提起犬耳一看,发现那包银子就在犬的身子下面。到这时,他才明白犬咬骡子的缘故。他很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便买口棺材葬了它,说这是义犬的坟墓。
从这两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犬的忠义之举一直是为人们所敬佩的,而犬的某些突出的能力也是帮助人们做事的重要帮手。比如第一篇文章中,就是犬的嗅觉帮助商人找到了大盗并追回了丢失的银两。而第二篇文章中,犬的耐心和忠诚则帮助主人保住了营救父亲的钱款。由此可见,犬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也是我们忠诚的伙伴和兄弟,在生活中,善待自己的爱犬,同时加以良好的管理,才能让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