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庭花
摘要:本文以我国城市化浪潮中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因征地补偿而发生的集体行动为例,通过分析指出了农民集体行动的产生逻辑,即由于宏观层面的对基层政府这一外群体的不信任,村民自身这一内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资本共同的作用使得X村的集行动得以动员并最终产生;与此同时,村庄精英桥梁作用的发挥使得此次集体行动最终走向“以法维权之路”。
关键词:集体行动 社会关系网络 利益认同 信任
1 X村概况及村集体行动过程分析
1.1 X村概况
X村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它地处G县北部,地处兰州市与白银市、兰州新城区之间,全村总耕地面积11523亩,以种植业、运输业、劳务输出为主,村子以村民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全村总人口为2513人,有7个村民小组。X村共有枣树间套金银花4539亩,运输业年收入达882万,劳务输出量达745人次。2010年X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3元,全村经济呈高速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号召和引导下,X村积极引进开发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繁荣。2010年,随着兰州市新城区规划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新城区因城市规划需要占用X村部分耕地。此后,占地成为村里热议的话题,村民围绕占地问题开始讨论。X村六队一些社员从亲戚那里打听到要占碳酸钙厂周边的土地,而从1985年建厂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原来属于六队社员的这块土地几经变革现有私人建厂经营。此时,新区建设用地的征地这使得六队社员觉得碳酸钙厂的土地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六队社员一致认为“那块地本来就是属于我们六队集体”。由此,六队社员开始了他们的集体上访之路,一场因征地补偿而引发的基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拉开序幕。
1.2 集体行动过程分析
X村六队的集体上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集体行动,在X村六队队长等人的动员下,村民集体上访要求得到经济补偿并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所在乡镇工作人员告知六队集体上访的代表者,现有私营企业经营者有土地使用证,这足以证明其合法拥有土地使用权。但六队村民手里有一份土地协议书,该协议书签订于1985年,他们认定自己是该土地的合法拥有者,要求收回土地使用权,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一次集体上访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六队村民决定组织第二次集体上访。
第二次集体行动,六队村民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获得阶段性胜利。这次集体行动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首先去乡政府讨个说法,但经过一个早上的抗争与对峙,乡政府并没有给六队集体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个阶段是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施工队。当天中午上访代表们决定集体去施工现场阻止施工队施工,在这个过程中,六队两名上访代表与施工队民工因争执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乡政府和派出所介入调解,最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乡政府与上访代表经协调决定,将厂房后面所占土地按当地征地标准,一次性补偿六队社员共计8万元。
第三次集体行动,决定要回土地使用权。六队经过集体协商委托了律师去着手打这个官司,此次集体行动走向了依靠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的道路。
2 农民集体行动产生的要素分析
从上述X村村民集体行动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村村民集体行动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政府这一外群体信任的削弱和村民内群体中拥有的熟人社会网络、村民间的互惠及对村庄精英的信任。
■
2.1 以道德为基础的基层政府权威的下降
一直以来,我国都采用上级政府评价的方式进行政绩考核,普通公众较少有机会参与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其政治绩效,选择欺上瞒下,大搞政绩工程,以顺利完成其考核任务,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行政状态。与此同时,农民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较深,对政府道德期望过高,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政府求助。
在我国古代社会“皇权止于县”,而在现代社会国家政权延伸到了乡一级,基层政府在乡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村民一旦对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产生质疑,就会选择向更高一级政府进行申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这就是X村六队村民这次集体申诉上访行动的根源。村民们对基层政府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反映了以道德为基础的基层政府权威的下降。
2.2 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助燃作用
乡村社会是个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的“熟人社会”,这种存在于乡民社会中的熟人人际关系网络是资源动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一种资源,还为集体上访行动提供了其他资源,保障了上访的顺利进行。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民集体行动具有助燃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乡民社会的非匿名性对未参加集体行动者的压力。
其次,乡民社会以默认为特征的行动规则为集体行动提供了信用保障。
最后,农民集体上访需要消耗时间、金钱等, X村村民通过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集体筹资,解决了上访费用问题。
2.3 村民间的利益认同
通过分析这次上访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村民们对经济上的利益诉求是他们发动集体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经济利益的认同与集体参与者的经济生活现状有关。而生命历程理论从三个维度论述了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生命历程理论从生命时间、社会时间和历史时间三个角度对人的年龄进行解释。生命时间主要指人的实际年龄;社会时间主要指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扮演的恰当的社会角色;历史时间主要指生命个体所处的历史阶段。从本次X村的集体行动中看,大多数集体行动参与者从生命时间,即年龄来看在30-50岁之间;从社会时间来看,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从历史时间来看,他们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力是他们获得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基于获取更多经济收益的生存伦理而引发的利益认同,是他们协同一致集体行动的动力源泉。endprint
2.4 村民对村庄精英的信任
有关信任的重要性西方社会学家曾做过经典的论述。他们认为社会信任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彼此信任才能结成利益联盟模糊,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曾谈到,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认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够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维持下来。”
在X村的集体行动都是由村庄精英组织的,X村的村民对在群体行动中自我推举产生的利益代表者内群体成员——村庄精英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而这也为集体行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 结语
本案例是G县J乡X村的一次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城市化浪潮中该群体性事件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征地补偿而发生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但此次群体性事件并没有发展为一起规模较大、社会影响恶劣的非理性群体性事件,而是最终走向以“法”维权的理性过程。通过对这一群体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笔者认为从本次集体行动的产生来看,村民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这一外群体的不信任与村民自身这一内群体中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的利益认同和信任机制共同促成了这次X村的集体行动的成功;而在X村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要组织动员者——村庄精英处于桥梁作用,是连接基层政府与民众的重要纽带,在本次群体性事件最终走向理性之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使此次集体行动最终走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维权行动。
参考文献:
[1]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6]吴光芸.培育乡村社会资本:解决农村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源基础[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01).endprint
2.4 村民对村庄精英的信任
有关信任的重要性西方社会学家曾做过经典的论述。他们认为社会信任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彼此信任才能结成利益联盟模糊,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曾谈到,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认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够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维持下来。”
在X村的集体行动都是由村庄精英组织的,X村的村民对在群体行动中自我推举产生的利益代表者内群体成员——村庄精英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而这也为集体行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 结语
本案例是G县J乡X村的一次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城市化浪潮中该群体性事件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征地补偿而发生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但此次群体性事件并没有发展为一起规模较大、社会影响恶劣的非理性群体性事件,而是最终走向以“法”维权的理性过程。通过对这一群体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笔者认为从本次集体行动的产生来看,村民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这一外群体的不信任与村民自身这一内群体中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的利益认同和信任机制共同促成了这次X村的集体行动的成功;而在X村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要组织动员者——村庄精英处于桥梁作用,是连接基层政府与民众的重要纽带,在本次群体性事件最终走向理性之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使此次集体行动最终走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维权行动。
参考文献:
[1]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6]吴光芸.培育乡村社会资本:解决农村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源基础[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01).endprint
2.4 村民对村庄精英的信任
有关信任的重要性西方社会学家曾做过经典的论述。他们认为社会信任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彼此信任才能结成利益联盟模糊,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曾谈到,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认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够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维持下来。”
在X村的集体行动都是由村庄精英组织的,X村的村民对在群体行动中自我推举产生的利益代表者内群体成员——村庄精英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而这也为集体行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 结语
本案例是G县J乡X村的一次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城市化浪潮中该群体性事件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征地补偿而发生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但此次群体性事件并没有发展为一起规模较大、社会影响恶劣的非理性群体性事件,而是最终走向以“法”维权的理性过程。通过对这一群体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笔者认为从本次集体行动的产生来看,村民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这一外群体的不信任与村民自身这一内群体中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的利益认同和信任机制共同促成了这次X村的集体行动的成功;而在X村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要组织动员者——村庄精英处于桥梁作用,是连接基层政府与民众的重要纽带,在本次群体性事件最终走向理性之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使此次集体行动最终走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维权行动。
参考文献:
[1]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6]吴光芸.培育乡村社会资本:解决农村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源基础[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