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
摘 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计算机网络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安全问题,例如:病毒、恶意邮件等,导致个人重要信息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加强计算机网络防护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1 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人为原因
人为操作作为引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因素,是时下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危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针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恶意攻击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受到外界恶意攻击,主要是指在使用者正常使用过程中,攻击者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计算机内部信息进行盗取等行为,是一种被动的恶意操作,其次,主动攻击,主要是指攻击者采取多种攻击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恶意破坏,造成使用者信息泄露。上述两种恶意攻击都能够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破坏,一般进行操作的攻击者被人们俗称为“黑客”,其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极高的操作技能,使用者计算机一旦受到黑客的攻击,就会造成使用者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破坏性极大。
1.2 恶意病毒
现代计算机网络在发展过程中,恶意病毒的破坏成为仅次于人为因素的第二大危险因素。计算机病毒不易被人察觉、具有存储性、执行性等特征,普遍潜伏在人们的计算机当中,当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某项程序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恶意攻击,计算机受到病毒的侵害具体表现为:第一,病毒通过程序操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瘫痪;第二,恶意病毒能够窃取使用者计算机内部重要信息,并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第三,一旦计算机内部软、硬件受到病毒的破坏,对计算机造成严重损坏,导致计算机整体无法继续使用。
1.3 计算机网络自身原因
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普及,将信息结合在一起,实现全球信息一体化,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信息,赋予了计算机网络开放性特征,与此同时,这种开放性特征也构成了计算机的安全隐患,使得计算机网络更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因此,计算机网络在其自身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也是能够受到恶意攻击的,从而出现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最终造成经济损失等[1]。
1.4 垃圾邮件
一些破坏者通过发送垃圾邮件到其他邮箱中,并强迫对方接受这些垃圾邮件进行恶意攻击。相比较而言,垃圾邮件没有病毒的破坏性强,垃圾邮件是在不损坏计算机的前提下,窃取使用者的信息,达到攻击者的目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威胁到使用者计算机网络安全。
2 加强计算机网络防护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网络使用者账号的安全度
人们主要是通过账号,密码验证后才能够顺利使用网络,网络账号涉及到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例如:银行账号等,黑客对使用者的网络账号进行恶意侵入,获取使用者重要信息。因此,为了确保使用者信息安全,提高网络使用安全系数,需要复杂化网络账号,要尽量避免使用相同号码,并定期对账号进行修改,增加黑客侵入难度,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度,降低恶意攻击率。
2.2 合理使用网络安全软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安全而难题的出现,人们为加强对病毒等惡意攻击的防范,设计了与计算机匹配的安全防护软件。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安全、可靠运行,保证使用者信息安全,应安装防火墙等安全软件进行有效防护,以阻止黑客的恶意攻击,并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查杀,从而提高计算机安全指数。
2.3 采取文件加密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网络账号信息容易受到外界攻击,那么我们就要采取文件加密的方法,对计算机进行双重保护,黑客即便是攻破网络账号,文件加密还能够阻止外界侵入,从而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及数据的安全。
2.4 安装漏洞补丁程序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漏洞,例如:程序漏洞等,为了能够完善漏洞,一些软件商家开发了补丁程序。因此,我们在使用计算机前,安装漏洞补丁程序,通过一些查找漏洞的软件,例如:360安全卫士等,迅速找到漏洞,并及时的解决漏洞安全问题,从而提高计算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2]。
2.5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是将统计技术、规则方法等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的技术,其能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监控,查找网络是否有被侵入的迹象,根据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现象,通过各项技术进行层层检验,从而确保计算网络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日益严重,面对各种恶意攻击,人们越来越关注计算机网络安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使用者应采取防护措施,阻止恶意攻击,从而提高自身计算机的安全性,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宋增海,王红苹.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0,18(03):259-261.
[2]彭珺,高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20(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