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君诗看耶律楚材的儒家观

2014-11-12 17:14李向苗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李向苗

[摘 要]吟诵昭君的诗词古往今来不可胜数,然而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昭君诗词呈现出多元的文人情怀,而耶律楚材作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第一个吟咏昭君的少数民族文人,其吟咏昭君的诗词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独特性。在耶律楚材的昭君诗词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儒家思想,这一点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难能可贵,诗词用典中所体现的汉家文化素养以及儒家大一统的观念不仅对耶律楚材本人,而且对整个蒙古民族的政治文化进程都有极大影响。

[关键词]耶律楚材;昭君诗;儒家观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据《元史》载“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1)宋子贞的《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中则记述的更加详细,不仅追溯了耶律楚材的祖辈家谱,更详细阐述了其字的由来“文献公(耶律楚材父耶律履)通术数,尤邃太玄,私谓所亲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取《左氏》之楚虽有才,晋实用之,以为名字”(2)虽然其为少数民族,但是文学造诣极高,同时,耶律楚材也是历史上吟咏昭君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而在他的昭君诗词中,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儒家观念。

耶律楚材在其《湛然居士文集》中两次明确提到路过昭君墓,而这两次虽然时间间隔很短,但是其心境思想却变化极大,而青冢也自然成为了他抒发不同感情的借用对象之一。

1226年,耶律楚材第一次明确提出道过青冢,这一年为元太祖二十一年,耶律楚材37岁。写《除戎堂二首》,其序文中提到:“王师西征,贤帅贾公留后,于云内筑除戎堂于城之西阿,以练戎事,御侮折冲,高出前古。予道过青冢,公召予宴于是堂。鸿笔大手,题诗撒墨,错落于楹栋之间,皆赞扬公之圣德。予因作二诗以陈其梗概云。”(3)

虽然在序文中提及了道过青冢,但是诗中却几乎没有提及和昭君有关的事项,这似乎与一般文人过青冢留诗的惯例所不符,可能是由于史料的亡佚,导致我们无法看到其在该年对于昭君的吟诵,也可能是由于此时作者的心境与昭君的际遇找不到契合点,因而隐去不提,

到第二年,即1227年,耶律楚材再过青冢,写了五首与昭君有关的诗词。据王国维的《耶律文正公年谱》,以及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的一些描述,初步断定耶律楚材的这些诗词确实作于丁亥1227年,即金哀宗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耶律楚材在《燕京崇寿禅院故圆通大师朗公碑铭》中写道“丁亥之冬(即1227年),予奉召搜索经籍,驰传来京”(4)在途中耶律楚材经过昭君墓,共做了五首诗,在《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中的第一首他缅怀了自己的父亲,感叹“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用萧飒的氛围渲染了思父之情。从第二首开始便将笔墨放在了昭君身上。

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曾观八阵云奔速,亲见三川席卷收。烟锁居延苏子恨,云埋青冢汉家羞。深思篱下西风醉,谁羡班超万里侯。——《过云川和刘正叔韵》

汉室空成一土丘,至今仍未雪前羞。不禁出塞陟沙碛,最恨临轩辞冕旒。幽怨半和青冢月,闲云长锁黑河秋。滔滔天堑东流水,不尽明妃万古愁。——《过青冢用先君文献公韵》

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塞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

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庐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饶黑河滨。愁云暗锁天山路,野草闲花也怨春。”——《过青冢次贾搏霄韵二首》

通过耶律楚材对于昭君的吟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和浓重的儒家情怀。

(一)耶律楚材儒家观之文化素养

作为契丹贵族,耶律楚材不仅精通本民族的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他也深谙于心,从吟咏昭君的这五首诗中,我们便可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底蕴。

诗中他多次引经据典,涉及历代名人,他对于昭君的际遇应是十分熟悉,在评述昭君的基础之上,他诗中还涉及了出使西域而被扣押的苏武,投笔从戎为中原和西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班超,汉民族民间所流传的宫廷画师毛延寿;此外他对晋代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诗词也是信手拈来,化用于诗中显得自然而高雅。

纵观历代少数民族文人,极少有像耶律楚材这般能够将汉文化运用自如者,而这也归功于耶律楚材幼年的教养,据史载“(耶律楚材)母杨氏,善诲育。稍长,知力学,年十七,博极群书,能文章”。(5)耶律楚材从小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对中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故能在诗词中将中原典故名人运用自如,其水平甚至超出了一般的汉族文人。

耶律楚材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代表,也反应了当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趋势。当先进文明被较落后文明所侵占时,较落后文明便会受到先进文明的同化与改变,从而被先进文明所包围容纳。这种趋势古往今来皆有之,古罗马以及西方的蛮族入侵希腊,虽然希腊在政权上被消灭,但是其先进的文化却同化了落后的蛮族文化,尽管古罗马雄踞地中海,但也受到了希腊化的深远影响。北魏孝武帝改革,也正是在吸收汉家先进的文化,改进鲜卑族较为落后的文化的基础上,富国强兵,极盛一时。因而在耶律楚材的昭君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汉化,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吸取与融合。只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耶律楚材儒家观之家和平大一统

耶律楚材穷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儒教观,而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的和平大一统情怀。这种情怀影响了元太祖到元太宗时期的许多政治举措,作为肱骨之臣,他带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建议和倡导深刻影响了蒙古族汉化的进程。

所谓的儒家大一统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家国一统,其次是制度的统一。

在家国统一方面,孟子曾提出“定于一”的问题,接下来有深入思考了“孰能一之”的问题。孟子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谁能统一天下,但是他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就是“不杀人”。(6)作为儒家的忠实拥护者,耶律楚材对于这两条信条坚定不移的遵循着,因而他作为金朝的官员,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却跟随了元太祖,这不是叛国,而是儒者的天下观。在随着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十年间,他看惯了杀戮和流血,尽管这是统一的必经过程,但他还是在昭君诗中表达了对这种血腥屠杀的厌恶,渴望和平的大一统,一句“何羡班超万户侯”道出了他对于投笔从戎征战厮杀的厌恶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复杂的,因为我们在昭君诗中还可以看到他对以和亲为手段的和平方式并不赞同,昭君之事意味着处理两国关系的软化策略,而作者对于此的否定,明显的体现于这两句“朝廷何事拜功臣”,“泉壤相逢愧汉臣”。可见作者还是倾向于将军功臣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这里所反映出来的矛盾归结点在于蒙古军队的屠城传统,“兵锋所至,敌以一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杀无赦。”(7)作为儒者,对于杀一词是及其反感的,耶律楚材在其政治生涯中,多次向帝王劝谏减少屠杀,都元帅速不台在汴京久攻不下时请奏“此城抗拒日久。我军死伤多,意欲尽屠之。耶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年,所争者土地人民,若无地无民,将焉用之?”(8)这里可以看出耶律楚材的天下观之中,征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杀戮是必要的。

在制度统一方面,耶律楚材对蒙古族汉化进程有极大的帮助。儒家讲求尊尊亲亲君君臣臣。而蒙古族天性豪放不拘,在逐步建立国家的过程中,耶律楚材极力向帝王建言陈策,窝阔台即位之时,内部争论不休,耶律楚材向察合台进言“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9)蒙兀尊属行拜礼自此开始。

除了在制度上极力进言外,耶律楚材还秉承儒者治天下之观,像君王推荐儒教道义,史载“耶律楚材于汗前时时诵说周孔之教。且言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马上治。知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不能成也。”(10)这样的反复上谏,使得蒙古族开始逐步改变汉人文臣无用之思想,“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耶律楚材)发之”(11)

由此观之,耶律楚材的大一统天下观对蒙古族建立大一统政权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改变着蒙古族的文化和风俗,使其去糟粕,吸收汉地精华,从而有利于稳固统治。

综上所述,透过耶律楚材的昭君诗词,我们可以看出耶律楚材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他能够摒弃民族的偏见,冲破狭隘的观念,在广泛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将大一统思想运用于政治实践之中,深刻影响着蒙古族的政治文化进程,笔者在这里通过耶律楚材的昭君诗词来窥探耶律楚材的思想,不免有疏漏之处,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

注释:

(1)《元史》卷146《列传第三十三·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5页。

(2)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元]耶律楚材著:《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4页。

(3)[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2页。

(4)[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第193页。

(5)(清)屠寄《蒙兀兒史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362页。

(6)高秉涵:《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期,第2页。

(7)(清)屠寄《蒙兀兒史记》卷48《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363页。

(8)屠寄《蒙兀兒史记》卷48《耶律楚材传》,第363页。

(9)《蒙兀兒史记》卷48《耶律楚材传》,第362页。

(10)《蒙兀兒史记》卷48《耶律楚材传》,第364页。

(11)《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湛然居士文集》,第3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