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滨,童日发,张运涛,2
(1.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4大队,江西 赣州341000;2.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100037)
白面石地区位于南岭铀-多金属成矿带东端,全南-寻乌深断裂带与鹰潭-安远、邵武-河源深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交汇处。
区域上分布着中-上元古界地层,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泥砂质、细砂质为主的富铀复理石建造。经晋宁运动,该套岩系强烈褶皱抬升,在岩浆-构造长期活动影响下形成了寻乌组千枚岩、片岩、变粒岩、片麻岩和混合岩,构成本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1]。该地层的演变使铀元素活化迁移,为区内铀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中生代强烈的基性-酸性双峰式火山岩浆喷溢活动,形成了白面石、菖蒲火山盆地及其所属的中侏罗统菖蒲组旋回 (179~160Ma),是该区铀富集成矿的关键。
近年来,通过对区内黄泥湖铀矿点的矿山地质工作,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强化了对该区成岩成矿 (同生沉积)作用和火山热盖与铀矿化作用的认识,确认该地区仍有较大的铀资源潜力。
白面石地区受东西向桂竹帽-足洞断裂、菖蒲-定南断裂和北西向菖蒲-柱石断裂控制。白面石火山盆地为一个总体呈北西向的残留盆地,面积约22km2,基底为白面石花岗岩体,盖层为中侏罗统陆相沉积碎屑岩和火山岩,由南到北分布有多个铀矿床和矿点(图1)。
图1 白面石地区铀矿地质略图Fig.1 Uranium geology sketch of Baimianshi area
白面石花岗岩体由早禾岩体及柱石岩体组成,为一大致呈北西向展布的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270km2,侵入于寻乌组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中,Rb-Sm 等时线年龄249.9Ma,为海西晚期岩浆作用产物。岩体内有片麻岩、变粒岩和混合岩捕获体。岩性为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三者呈渐变过渡关系。岩石铀含量(9.70~12.5)×10-6,属铀含量极为丰富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是区内铀成矿的主要供源体[2]。
白面石盆地盖层为中侏罗统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岩系,厚度300m左右。盖层底部的花岗质砂岩与基底花岗岩无明显界线,常见分散的炭质物和碳酸盐细脉,平均厚约3~5m,最厚达十几米;其上为碎屑沉积岩及玄武岩建造,共有5个沉积-喷溢韵律;最顶部为流纹斑岩、石英斑岩覆盖。其中,第1层砂岩是该区最主要的含矿层位,分布面广,成层状产出,厚度明显受基底古地形控制,最厚可达40m,最薄几十厘米以至尖灭,反映其形成于河床、河网 (古河道)沉积环境中。
(1)东西向桂竹帽-足洞断裂带呈左行侧列出现,长达100km,宽10~20m,是控岩、控盆、控矿构造。在桂竹帽地段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区。
(2)北西向菖蒲-柱石断裂带,长达30km,宽3~5km,具有长期活动特征,控制着菖蒲和白面石双峰式火山盆地以及众多的火山口、次火山脉岩带的产出,而且控制着区内各个铀矿床、矿点、矿化点的分布,对该区铀矿化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北北东向断裂带位于盆地东西两侧,以硅化破碎或碎裂岩带形式产出,并以断陷形式保留着白面石残留盆地。其北北西向次级构造常切割 “槽状”构造,加富了铀矿化。
(4)层间构造不同程度发育,在第1层玄武岩与第1层砂岩接触界面形成的层间破碎带成为铀的富矿地段。
(5)火山构造:白面石盆地呈北西向展布,为一残留的火山盆地。火山活动早期以裂隙式间歇喷发为主;后期以中心式为主,岩性为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具有典型的玄武岩-流纹斑岩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白面石盆地由桐梓嶂、桂竹帽、桐子岽,菖蒲等盆地构成,发育有老虎石、杨公帽、林山坳、峦山嶂等一系列火山口群,火山口多被晚期流纹斑岩所充填,呈锥状、陡立穹状山峰。
白面石地区铀矿化赋存的岩性较多,主要分布于第1层砂岩、第1层砂岩与玄武岩接触带、花岗质砂岩及贯入其中的玄武岩中,其次是第1层玄武岩和花岗岩中。第2、3层砂岩和第2、3层玄武岩仅出现一些矿化,未能形成工业铀矿体。花岗质砂岩和花岗岩中的铀矿化与构造、裂隙及脉岩有关。
矿化主要赋存于古河道 “槽状”构造的中心部位和 “槽”较缓一侧的斜坡上;铀矿在砂岩层中 (包括花岗质砂岩)成带状和面状集中分布。这种集中分布区是古河道形成的河漫滩相堆积区,或者河网汇集区形成的大洼地。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砂岩层位下部和上部;矿化与砂岩厚度关系密切。经统计,砂岩厚度>20m,见矿率在53.7%;介于10~20m见矿率为44.4%,<10m见矿率为15.1%,无砂岩者仅为6.3%。
玄武岩中的铀矿化是区内铀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化部位均赋存于玄武岩与第1层砂岩接触面形成的层间破碎带或靠近玄武岩一侧。矿体形态复杂,多呈细脉状、网脉状、透镜状、团块状和不规则囊状产出。矿化品位高,一般在0.3%~1%,最高达6.796%。产于层间破碎带中的玄武岩内的铀矿体多以缓倾角出现,与砂岩矿化合并,常形成富大矿体。
目前所探明的花岗岩型铀矿化规模较小,呈窄小的脉状零星出现,个别地段有连续4个工业矿化孔,呈东西向展布。工业铀矿体多为单个矿体,个别孔见两个以上矿体。经钻孔资料统计,区内多为贫矿化,所见的工业矿化品位一般为0.05%~0.12%,最高为1.799%,厚度一般为0.2~0.63m,最厚1.99m。其中,龙坑铀矿床76号剖面7633、7634号孔均见有较好的花岗岩型铀矿化产出(图2)。
花岗质砂岩的铀矿化主要产于该层的顶部,且矿化规模较小,往下矿化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矿化与构造裂隙有关,产在微细裂隙或网脉状裂隙中。单个矿体长10m左右,多呈透镜状、扁豆状或团块状,与第1层含矿砂岩中的矿化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矿体。
2.5.1 矿石矿物类型
(1)沥青铀矿-赤铁矿型:是区内最主要的矿石类型,沥青铀矿-赤铁矿 (水针铁矿)组合呈球形、蠕虫状和细粒集合体,以浸染状或微脉状充填于砂岩胶结物、花岗岩的云母解理和绿泥石中;
(2)沥青铀矿-绿泥石型:沥青铀矿以吸附状产于绿泥石、水云母中,以分散状或细脉状分布于砂岩和花岗岩中;
图2 龙坑铀矿床7633、7634号钻孔剖面示意图Fig.2 Geologic section of borehole 7633,7634of Longkeng uranium deposit
(3)沥青铀矿-硫化物型:以沥青铀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为组合,沥青铀矿常以胶状交代粒状、蠕虫状、乳滴状的金属硫化物,以浸染状、细网脉状分布于砂岩和玄武岩中;
(4)沥青铀矿-碳酸盐型:沥青铀矿呈粒状、团块状、浸染状产在红色方解石中或脉壁上,分布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中;
(5)沥青铀矿-萤石型:沥青铀矿以胶状产于紫黑色萤石中或脉壁上,以团块状、细脉状、浸染状分布于砂岩、花岗岩和玄武岩中。
2.5.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中常见絮状、巢状、球粒状集合体结构,以及不均匀的浸染状、脉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在玄武岩中常见带状、角砾状及环状构造。
白面石岩体属陆壳重熔型花岗岩,是富铀岩体,其铀含量达 (9.70~12.57)×10-6。岩体的自变质作用,大面积的白云母化、水云母化使花岗岩造岩矿物中,特别是云母、长石类矿物中的铀活化迁移。经水冶实验,花岗岩的铀浸出率高达95%。岩体经长期隆起风化、剥蚀,形成几米至十几米的古风化壳,成为本区碎屑物和铀的供源区。因此,本区的铀源主要来自基底花岗岩。
双峰式火山岩浆喷溢并覆盖在含矿砂岩之上,使砂岩成岩的原生水不断增温增压,大量的CO2、HCl、H2S等火山气体使水质具有酸性特征。在热盖和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加速了地下水循环和成岩水的释放,使地下水成为混合热液,沉积物发生蚀变。绿泥石大量生成,造岩矿物发生重结晶,绢云母变为白云母,石英再生增长等,形成了以铁绿泥石吸附型为主的铀矿化 (笔者称之为灰色矿石),其成矿年龄大致在156~130Ma[3]。
次火山岩的侵入,从深部带来了丰富的地幔热能和铀源,而且还带来了一些亲铜元素[4],热液沿层间构造和陡倾角裂隙迁移、沉淀,叠加在灰色矿石之上,在各类岩性中形成多种类型的铀矿化,加强了该区铀的矿化富集,其成矿年龄为103~86Ma。揭露工程中常见在贯入玄武岩的上下接触面、石英斑岩和辉绿岩脉的一侧出现富铀矿体,反映了次火山岩对铀矿化的富集作用。伽玛能谱测量结果显示,石英斑岩铀含量9.0×10-6,辉绿岩铀含量6.70×10-6,均为富铀的脉岩体。
总之,白面石地区铀矿化是在富铀的海西期花岗岩基础之上,由古河床、河网相同生沉积形成铀矿化,为后生富集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双峰式火山-次火山作用又为铀的富集提供了铀源、热能等有利成矿条件,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形成的同生沉积铀矿化,充分展示了火山活动对区内铀富集所起的主导作用。因此,区内铀矿床成因可概括为“同生沉积是基础、火山热覆盖是关键”的多期次、多因素复合成矿,应归属于火山岩型的火山热盖亚类型。
(1)研究区处在华夏古陆边缘,闽赣后加里东隆起南部与湘桂粤海西-印支坳陷交接部位,东西向南岭铀-多金属成矿带东端。区内岩浆-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3次不同规模的碰撞对接和拉张裂陷,多期的断裂、断块活动,导致多期次岩浆活动,丰富了该区铀成矿热液的来源和活动空间[5]。
(2)区内分布着高成熟度、高铀含量的古老结晶基底地层以及海西期白面石高铀含量花岗岩体,为后期铀成矿创造了前提条件。
(3)从江西省深部构造图中反映出,本区处于武夷山西南地幔坡-坪区 (其莫霍面深度31km)(幔坪区),会昌-安远-定南居里面隆起边缘 (居里深度20~32km)[6]。这种隆坳过渡带及其边缘热源物质活动剧烈,构造发育,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4)区内铀矿化类型多,矿体赋存的部位含矿岩性多,不但盖层有矿,基底花岗岩也有矿。这与俄罗斯红石超大型铀矿田非常相似,不仅地质背景、成矿环境、成因演化等基本相似,而且基底同属海西期花岗岩,盖层同为双峰式火山岩系,成矿年龄相当。
从白面石盆地的成矿条件、成矿特征来看,受北西向菖蒲-柱石断裂带控制的菖蒲火山盆地,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基地。
东西向桂竹帽-足洞深断裂上下盘发育密集平行的次级构造及不同方向的配套构造,其中发育4条近东西向的水化学异常带,是Ⅰ级成矿远景区。
(1)白面石花岗岩体中发现大量的铀矿化点带,显示该岩体本身铀矿化的存在和发展远景。今后一方面要注意白面石盆地基底(深部)花岗岩中铀矿的探索;另一方面,在平面上也要注意桂竹帽-足洞大断裂带北侧单观嶂岩体的普查。
(2)扩大火山岩型铀矿类型的找矿范围,注意火山口、爆发岩筒及次火山岩型铀矿的找矿。
(3)白面石盆地尚有1/4面积处于勘查程度低或空白区,今后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勘查力度。
(4)该区具有深部铀成矿的特征,要注意铀成矿的探索。
综上所述,白面石地区具有极其优越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已成为赣南重要的铀矿产地,目前已发现大量有利的铀矿找矿信息,因此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型的铀资源基地。该地区铀资源规模的扩大,火山机构、基底花岗岩是大有潜力的找矿对象。
[1]核工业华东地勘局 .华东铀矿地质志 [M].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005.699-726.
[2]张万良 .白面石矿田的铀成矿特征 [J].地质找矿论丛,2001,12:257-261.
[3]范洪海,何德宝,等 .江西白面石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R].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2009,11:95-99.
[4]章邦桐,陈培荣,孔兴功 .赣南白面石过铝花岗岩基底为6710铀矿田提供成矿物质的地球化学佐证 [J].地球化学,2003,5:201-207.
[5]赖章忠 .赣南中生代火山活动时代及岩浆来源[J].江西地质,1996,10 (2):111-118.
[6]毛建仁,程启芬 .东南大陆中生代玄武岩系列及其构造意义 [J].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0,11 (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