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修志砥砺 一代志人成长

2014-11-12 22:07邵长兴
黑龙江史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事记县志史志

从《当阳县志》编辑到《当阳市志》主编总纂,喜看中青年方志工作者牛军之成长、成熟与成功的征程

牛军:1959年10月生,湖北当阳人。1976年参加工作,当过印刷工人。1983年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供职湖北省当阳市档案局、市史志办公室。系湖北省作家协会、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出版歌词集《人到中年》、文集《史志论谈》。主编总纂《当阳市志》、《当阳艺文志》、《当阳年鉴》等10多部书籍。先后在《词刊》、《散文选刊》、《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00多篇,获奖10多次,10多篇作品收入各类专集。在《中国地方志》、《湖北方志》、《宁夏史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史志论文30多篇。

邵长兴:1928年生。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离休干部。主撰《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要闻录》、《全年新版方志年鉴学暨相关著述略》,主编《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著有《邵长兴方志文存》。

两人的往来始于1995年6月,长兴自云贵川考察归来,急于一会自学成才的牛军先生,相约于宜昌市会面,牛军的蓬勃朝气与奋进不已的苦学与苦干精神,予长兴以极大震撼,自此成为忘年交之好友,交换书刊不断,互致函电不断。心灵相通,友情日笃。值此继县志之后《当阳市志》面世之际,乃有访谈之举。

长兴:“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志域来说,写出好文章、编出好志书,方可称得上好汉。您连续参与两轮修志,写出一批论文、且是在自学成才的征程上,“苦学”不已,“苦干”不已,始获此硕果。欢迎您先从“苦学”方面谈起吧!

牛军:社会上有个流行的说法:“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修志是个艰苦、辛苦、清苦的“苦差事”。我就是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的人。也许就是这个德行,我才有今天这个结果。我既不是中文系,也不是历史系的科班生,只是“文革十年”的普通高中生,在小说家刘心武的眼中是“文盲加流氓”的“垮了的一代”。论修志条件,我只能入另册。事情偏巧,上帝就给了我这个机会,就因为一次某机关一位领导在我工作的车间印刷校对书稿,知道我爱读书,又常常能在他的校对稿中发现文字错误,他才推荐我到地方志工作。我爱读书,也舍得买书。1981年,我的工资刚30元,就用22元买了一本1979年版的《辞海》,当时新华书店的营业员不相信是我个人买书,我抱着书离开时,他们见我没要发票才对我说,这是第一批的最后一本,前面还没有哪个私人买这本书的。1983年刚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借调的3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懂地方志。我也只好悄悄的写信到比我们起步早的兄弟单位求教,短短半年时间,我写了数十封求教信。有的寄来了自己编辑的杂志,有的寄来了自己油印的通讯,有的寄来了自己的编纂工作方案,有的寄来了自己的资料汇编。可以用“如饥似渴”来说明当时的求知心情。学习得越多,知道了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不能达到工作的需要。为了全面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我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资金,购买了《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历史文化方面以及常识、词典类书籍。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平均每月购书10多本,每年订阅报纸期刊20多种。90年代初在北京出差期间,我带回了近百本图书,其中《春秋经传集解》(全4册)、《左传纪事本末》(全3册)、《水经注引得》、《四史评议》等30多本书是我在10多家古旧书店淘得的。一次到荆州博物馆参观,我没有来得及看完展品,却购回10多本有关荆楚文化历史的书籍。还有一次到武汉出差,在书店看见一套张正明先生主编的《楚学文库》18本,因身上的钱不够,只买了14本,回家时口袋里只剩2角3分钱,至今遗憾没有购齐这套书。30多年来,我的藏书达到了6000多册。我的藏书是按《中国图书分类法》登记、编排、上柜的,这样查阅利用便捷。读书时,我喜欢在书中用不同颜色的圆珠笔划上符号,有的圈点,有的划线,有时用序号重新组合别人的文章,然后将自己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写在书眉上。有时将书中好的观点、好的例子,摘抄下来制成资料卡片。我搜集剪报资料有300余本,卡片资料5000多张,抄录笔记本50多个。学习上我崇尚“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一句,别人学一遍,我学三遍,总会比别人领悟的东西多一点,我想这就是长兴老师说的“苦学”吧。

长兴:有人说,您在自家的书屋中建起一座高等院校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小课堂,以铁杵成针的精神,通过苦学既完成了学士的学业,也完成了硕士的学业,得以在方志领域中大显身手,委实可喜可贺。接下来,您在谈谈“苦干”方面的事例,如何?

牛军:作为私人藏书,在当阳我可能是名列前茅的。在藏书中我读了一些书,说是完成了学士、硕士的学业,恐怕还远远达不到。不过,书读多了,人的认知能力自然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当阳县志》的编纂中,我负责大事记、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乡镇企业等5卷的编写编辑任务。大事记纵贯古今,是个综合性强,内容庞杂的卷目。当时的志办主任认为:大事记编写较为简单,把各单位送来的资料罗列在一起就可以了。我认为大事记要成为一县志之纲,要能全面反映一县历史发展的脉络,很多内容必须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说服主任后,我和另一位同事在档案馆呆了几个月,翻遍了所有的馆藏档案,搜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整理出3000多张大事记卡片资料。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编大事记我虽然多用了几个月,但上级业务部门审稿时认为当阳的大事记质量是上乘的。我也由此了解到了更多的县情资料。工业卷是《当阳县志》中较为重要的卷目之一,最初是一个老同志负责编写,因资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后来主任将此任务交给我,我明知有难度,却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受了这项任务。我想的是权当又学了一门技术,大不了是把别人打牌的时间用到了工作上。那个时候,我可以一天8个小时趴在桌子上不抬头,工作效率极高。我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不懂时向书本请教,向老同志请教,不厌其烦地近60次到工业卷所涉及的10多个单位去催促文稿和搜集资料,虽屡遭冷遇,但不灰心,不泄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搜集了近百万字反映工业生产方面的资料,编写了7万多字的工业卷。

《当阳县志》总纂期间,主编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正常上班,我被新任主任推上前台,我不仅要完成26万多字的征求意见稿的修改任务,而且要分担一位长期住院的老同志手中的文稿修改,还要负责篇目最后的调整定稿并总纂全书。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傻傻地干了起来。我编写了《〈当阳县志〉需要统一的几个问题》,在记述重大问题和重要数据上统一了各责任编辑各自为阵的现象,执笔完成了《当阳县志》总纂篇目。此后,8次去北京与中国城市出版社的编辑们完成了《当阳县志》的修改、定稿和出版工作。有一次为终审校对《当阳县志》,腊月二十九我还坐在从北京回当阳的火车上。在北京住的是最简陋的工厂地下室招待所,每天修改、校对志稿时间达15个多小时,3次对100多万字的《当阳县志》书稿审读,在出版印刷前又纠正了错误数百处。事后,有人说编纂《当阳县志》,你出力最多、最大,连个副主编也没有挂上,划不来。我说,把一件事情做完了,做好了我就满足了。没有《当阳县志》的编纂过程,也就没有我主编《当阳市志》的机遇。

主编《当阳市志》倾注了我7年的心血,不仅没有休过一次公休假,还搭进许多双休日。有一年春节,妻子、女儿到武汉过年,我一人呆在家里看了10天的志稿。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所有讲话材料和培训资料都是我负责筹划编写,培训中我负责主讲,搜集资料我亲自查阅抄写,指导志稿修改我反复上门协商督办,市志编纂中的综合部类的几卷文稿我亲自编写。《当阳市志》总纂我五易其稿,可谓“字字皆辛苦”。

长兴:哲人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您在五十一年的岁月中,有二十八年的修志经历,继承与创新,说来容易做时难,在两部志书编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很想听听您的精思妙悟。

牛军:第一轮修志使我从“志盲”变成了“志人”,一个能熟练的运用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的修志人。二十一世纪是个创新的世纪,地方志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创新。但如何创新?有人认为,把原来分散在各卷的国土、人口、环保等内容放在一起加上一个新标题“基本国策”就是创新。也有人在创新问题上提出:“志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这个时段的当代历史思考研究了多少,”要“与地方民众的历史体验产生共鸣。”(载《中国地方志》杂志)其实,前一种说法称不上创新,只是篇目形式的调整;后一种提法是一个创新理念,但难以在编纂中实施,也背离了地方志功能。我认为在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纂上继承大于创新。第一轮新地方志书编纂是没有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二轮新地方志书编纂是在已有一定编纂实践和理论基础上“踩着石头过河”,是有一条明确的“过河”道路的。这就是胡乔木同志说的“地方志应当提供一种有系统的资料。这种有系统、有组织的资料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方志是严肃、科学的资料书。”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又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第一特性。地方志书编纂上创新必须为志书资料性服务,要继承过去优良的传统形式,不能乱创;不能忘记地方志与其它史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结构上的科学性、严谨性,史料门类的客观性和条理性。离开了方志的基本特点去创新,就必然会走进误区。创新的目的也就是要志书更多的容纳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的资料。《当阳市志》的编纂我们仍然运用的是《当阳县志》使用的纲目体。纲目体的好处是设目方便灵活,内容多就多设目,内容少不能设目的就综合记述,不会出现章节体那样,个别章下的整体内容被强行分拆为几节后记述。

长兴:您现在编纂的《当阳市志》与20年前的《当阳县志》编纂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哪些内容是您的编纂特色?

牛军: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纂条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比不上第一轮修志条件,这是普遍现象。《当阳市志》编纂也不例外,专业修志人员平常只有2人,最多时4人,编辑力量严重不足。我知道有些县上马后因编纂力量不足又被迫停下。而《当阳市志》编纂启动后,我却没有退路,只得硬着头皮什么事情都做。拟定方案、编写提纲、搜集资料、撰稿修改、开会通知、讲课指导、督办催稿、摄影照像、版面设计、打字校对等无所不及。我既是组织者,又是操作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工作安排紧凑、办事效率明显,从不会因某一项事等着别人来做而延误时间。这也许是《当阳市志》能在全省县(市)志中率先出版的原因。

我们这次编纂《当阳市志》首先考虑的就是要改变首轮修志重经济、轻人文的现象。2002年10月,在全省市县志续修篇目研讨会上,《当阳市志》篇目被推荐为参加研讨的7个市县(市区)中唯一的县级市志篇目。会上,我提出本轮修志要“经济、人文并重”,要使志书“全面、准确地记述改造社会的主体——即人在自然社会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创造的财富“才能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多记人物是我们的基本思路。《当阳市志》的“人物”卷中,我们运用传、录、简介、表的形式记载人物651人,比第一轮修成的《当阳县志》多记574人。大事记中以事系人175人。“社会生活”卷中的“精神文明创建”以事系人记载了25人。“改革开放”卷中详细记载了“县水泥厂原厂党支部书记郭可森成为当阳第一位招标厂长”在企业改制中的示范作用。我们还在“改革开放”中大胆地设了一目“转变政府工作职能”,这一目虽然不能展示政府转变工作职能的全过程,但它能集纳一部分重要的人文资料,没有这一目就没有地方记载“1989年9月,胡学斌辞去副市长职务,到当阳卷烟厂任厂长、党委书记,成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1990年,市政府为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面筹措资金收购粮食,保证购粮不打白条;一面组织200多人的销粮队伍,以销助收。在销粮队伍中的两个带队人是刚上任不久的代市长万敬之和副市长张诗训……”等内容。1990年前后,全国出现“卖粮难”现象,但当阳市政府较好的处理了这件事,5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当阳为保护农民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同时发了编者按,充分肯定了当阳市政府的做法。设此目,既能把改革开放的环节扣紧,又能保存一些有价值的人文史料。

另外,我们从资料实用价值的角度考虑,增加了社会文化方面的篇幅。在现代生活中,查阅社会文化部类资料的人比查阅经济部类资料的人多得多。第一轮修成的《当阳县志》在篇目上将农业、林业、水利和乡镇企业设为4个并列的卷目。这次编纂《当阳市志》将上述农业经济方面的内容统辖在一个大农业之下,腾出卷目,增加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旅游、史志档案、新闻传媒等,一级目中还增加了精神文明创建等等。人们一般把劳动、人事、民政和史志、档案工作放在“政权”和“文化”卷中。如已出版的《白城市志》是把地方志、档案放在“政权”卷中;《三河市志》是把民政、人事、劳动放在“综合政务”卷中,档案放在“文化”卷中;《郏县志》是把民政、人事劳动放在“人民政府”卷中,把档案、史志放在“文化”卷中。但《当阳市志》把它们分别作为大卷设置,特别是把“史志、档案”单独立卷,在已出版的志书中少见。我们认为史志档案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见证历史过程的一项重要社会基础工作;借助史志档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它的涉及面在志书中是最宽泛的一个类目,应该单独立卷。在这一卷目中分别设了“党史、地方志、文史、档案”4个并列的一级目。

还有,我们顺应历史发展,加强了新生事物的记述。大的方面如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等前面已经提到的内容。小的方面如婚姻状况的演变、住房改革、物业管理、个体私营经济以及生活生产习俗的演变等等。比如“民俗”卷中的“生活习俗”,我们既不是照搬第一轮《当阳县志》记载的习俗内容,也不是把近几年出现的生活现象简单的堆砌,而是掌握了大量资料后,把这些新的生活现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从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生活习俗中我们这样记到“20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阳人餐桌上的菜肴发生了很大变化,麻辣的、清淡的、酸甜的各种口味均可选择。新疆羊肉串、兰州拉面、北方水饺、油焖大虾等风味小吃随处可见,肯德基、汉堡包等外国食品也进入百姓饮食。与此同时,一种返朴归真式的饮食习惯又悄然兴起。‘郭场火锅鸡、‘王大岩野味餐、‘农家菜馆受到许多食客的青睐。”这样记述,从生活习俗的角度凸现出了当阳人即楚人后代兼收并蓄、敢于创新,走在时代前列的性格特征。因为当阳一直是全国全省的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长兴:实践出真知。两轮修志实践的经验教训,必然赋予您以规律性的认知,从而萌发理论研究的热情、动笔撰写理论文章,既提升本身的素养,指导今后的工作,还可予方志同仁互为交流借鉴,就请谈谈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吧。

牛军:我喜欢“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我不是科班出身,我经过的是先实践、再理论(学习)、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去的修志历程。在修志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也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炼升华认知理论。我体会最深的是大事记编写。一般人认为大事记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几个条目,其实不然,大事记是全书之纲,是志书唯一能全方位展示一地历史与现状及发展脉络的卷目。编过大事记的人都知道,大事记的入志标准最难掌握。编完《当阳县志·大事记》后我写了7000多字的体会,发表在《海南史志》杂志上。文章中我提出:编写大事记首先要大事突出,表现历史主体;其次是要事不漏,扣紧历史链环;再次是新事不丢,展示时代风采的选取资料的编写办法。我的文章没有提出明确标准,却有一把尺子放在了编纂者的心中。我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就要努力地寻找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掌握规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不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是不会进步的。近20年来,我在《中国地方志》、《黑龙江史志》、《湖北方志》、《广西地方志》、《河北地方志》、《江苏地方志》、《宁夏史志研究》、《史志林》、《天津史志》、《海南史志》、《福建史志》、《哈尔滨史志》等方志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

长兴:多才多艺,能史能志,能诗能词。您地域历史文化的贡献也很突出,不妨简要介绍一下。

牛军:地方志工作者应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既是工作需要了解县情特点,又培养修志人追根求源的思维能力。基于这个认识,我从1988年就开始利用地方志资料撰写介绍县情特点的史话文章。《中国旅游报》、《羊城晚报》、《世纪行》等报刊都先后发表过我撰写的史话文章。《当阳报》也曾开辟《历代名人在当阳》专栏发表我的文章。20年来,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史话文章100多篇,为宣传当阳、提高当阳知名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另外,20多年来,还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200多篇。一个偶然机会,市文联选举兼职副主席,我有幸被推选上。文联的工作和文学创作对我的修志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但影响是正面的。工作之余,我把写作当作休闲、当作寻找一种乐趣的渠道。这样写作没有压力,很轻松,也很解乏。《湖北日报》、《散文选刊》、《词刊》等报刊先后发表了我的散文、诗歌和歌词作品,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词集《人到中年》。写作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写散文锻炼了我文字修饰的能力,写诗歌和歌词锻炼了我在志稿撰写时更讲究精炼的习惯。编辑文联刊物,我结识一帮朋友,我的很多稿子都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人中有好几个参加了《当阳市志》的评审,为提高《当阳市志》的编纂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兴:《当阳年鉴》2009年创刊,值得关注。对于年鉴编纂,您有何新思路?《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要闻录》仍在逐年编发,贵鉴可为其提供素材。

牛军:按照省志办第二轮志书完成后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的要求,我们于2009年启动年鉴编纂工作,做到了当年编纂、当年出版。搞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旧志书中查资料时,找到上半部内容,却找不到下半部内容,总埋怨当时的编纂者太懒怠,没有把事情的过程写明白,搞得后人为点鸡毛蒜皮的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究其原因,一是编纂时缺资料,二是编纂者可能认为后半部内容不重要而惜墨了。我们编年鉴,不仅是为当代人服务,还要考虑后来人查阅。我常说要站在后人查阅资料的角度考虑志书年鉴应该记载什么内容。逐年编年鉴是一个积累资料的过程,年鉴的结构是条目体式,我们要琢磨的是在年鉴条目中如何容纳最大的信息量,也可以叫着“条目的资料完整性”,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年鉴编纂中慢慢去摸索规律。

长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您付出了青春年华,也付出了满腔赤诚,赢得广泛的赞许和荣誉。乐闻您获得的各项荣誉称号和奖励,请不必客气,让大家共同分享您的喜悦,共同感受您对志鉴工作的人生体会。

牛军:1995年,我写的《船过三峡》获“三峡放歌”全国歌词大赛优秀奖后,一位文化馆的干部用《天道酬勤》为标题在《宜昌文化报》上发了一篇文章,介绍我的创作情况,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你付出的结果。”也许是我比别人付出得多,才得到了组织和大家的厚爱。不是编纂《当阳县志》,我不可能3次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也不可能受到省人事厅和省志办联合表彰以及宜昌市政府的首届修志表彰;不是在史志业务上刻苦钻研、勤奋扎实地工作,我当不了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不是读书学习上有个积累资料的好习惯,我不可能多次在宜昌地区(市)举行的历史文化知识竞赛中获奖;不是孜孜不倦地坚持业余创作,我不可能有多首歌词作品在全国、全省创作活动中获奖;不是崇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我不可能有多篇地方志论文在各类学术活动中获奖。我一直认为荣誉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人要走好每一天,做好每一天才是充实的。

我的一位在省城工作的文化朋友说:牛军,你搞修志工作值得,能两次参加编写志书的人不多,若干年以后别人当县长市长的可能会被遗忘,但你主编总纂县志市志人家会永远记住你。我也认为修志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是修养生息的过程。2004年,我写过一首七绝《修志偶得》“廿年稽典苦行僧,求索孜孜修德行,明媚春光别家事,纸堆觅趣度人生。”这就是我从事修志工作的人生写照。

长兴:志海无垠,志学无涯。您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黄金期,正是在展才智之时,愿闻您的远大抱负。

牛军:不敢说有远大抱负,只能说在有生之年为志鉴事业做点有用的事。一是每年主持编纂好《当阳年鉴》,力争在编纂《当阳年鉴》的过程中,探索出县级综合年鉴编纂的最佳模式,为后人积累一点编纂经验。二是主编或者编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当阳史话》一书,以弥补《当阳县志》、《当阳市志》资料不足的现象。三是编个小册子,将《当阳县志》、《当阳市志》书评及编纂实践中的有关文章汇辑在一起,暂定名叫《志域留痕》吧。四是就当阳沮漳河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这个话题写点文章或者编辑一本书。五是想出版一本个人作词歌曲集。

长兴:好!平生当立鸿鹄志,即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在“史志鉴”这条阳光大道上,纵横驰骋,必将获得成功与辉煌。充满牛劲的牛军先生,勉乎哉。谢谢您字字含金的谈话。

(此稿写成于2011年4月,《志域留痕》一书已改名为《史志论谈》,于2013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其它书籍处于收集阶段。)

猜你喜欢
大事记县志史志
大事记
县志里的乡贤
新中国70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大事记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
2014大事记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