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彩凤++高洁++张晓丰
摘 要:课题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有历史进步性。但是目前课题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文章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和偏差进行分析,对国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法人负责制,进一步探索和改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技经费 课题制 法人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66-06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ode promotes the use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a historical progress. But there is some deviation in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progressive and devi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ase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fund manage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意识科学技术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效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1.98%,其中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约5600.1亿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成为重要的课题。
2002年初我国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较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势和弊端,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不断完善,探索科技经费管理的有效模式。
1 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
1.1 较之分类管理的模式,科技经费的课题制管理有其进步性
课题制下,科技经费以课题为基本单元,每个课题项目独立建账,由国库统一收付,集中进行账户管理,及时反映每个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在投入方式上,课题制是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条件下进行的,给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发展平台。在预算方式上,课题制根据课题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执行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
1.2 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课题统计指标设定和数据统计可以较为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课题活动状况,有效地为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从973计划的在研项目承担人员年龄段上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40.9%,36~45岁科研人员占37.3%,46~59岁的科研人员占14.4%,6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7.4%,科研项目承担人的人员年龄大部分集中于45岁以下,说明973计划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很大,拥有一批真正实干的、探索进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员,这也符合973计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2年实施课题制前后,在立项数量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调整,从立项上看,2002年前后尚处于调整时期,也是低谷时期,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之后几年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呈现逐渐上涨态势。就研究领域的分布上看,973计划始终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实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资源环境、人口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而在随后几年更加注重综合语交叉领域的研究活动,更加偏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从经费构成上看,973计划经费完全来自国家拨款,“十一五”期间,国家经费拨款投入总额为115亿元。
从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人员构成中,从事863计划的人员总数明显高于973计划的人员总数,而如果将这些人员按照职称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就会看到一些差异。例如(表2),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计划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计划中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低。从上述对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计划和863计划在课题宗旨、课题选择和课题参与人员上的不同,973计划更加侧重基础领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级人员的参与,而863计划的宗旨是发展国家高新技术,相对973计划需要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偏低,更加注重实干型技术人员的有效利用。
1.3 有利于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批准项目结题和验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标准,分为完成论著数(邀请报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人才培养。面上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项目批准经费为898941万元,占批准经费总额1827450万元的49.2%。所以暂且从某些定量指标如国外、国内期刊、专著的发表数,发明专利、已推广研究成果数量、获得国际奖项数量来考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进行考察。endprint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课题制实行以来,面上项目中发表的期刊、专著数量以及研发专利的变化趋势。2002年可以说是一个低谷期或是一个过渡期、试用期,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发表国外期刊的数量是2001年的2.5倍,国内期刊是2000年的3.2倍,专著数是2.4倍,发明专利数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广的项数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1年达到2001年的2倍多。国际奖项数在2002年达到最低数13项,但是到2011年国际奖项数已达到2000年的2.5倍。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的增幅与国内外期刊、专著想比增长幅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课题制的实施不无关系。课题制实施以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增多,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企业的回报往往在适用性技术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文章、专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发专利数量的猛增,加之,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科研部门,研究出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适合市场风向的专利产品,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课题制实施以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和企业将科研资金明显偏重投资在适用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上,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的投资。
2 从课题制看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1 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课题制模式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付转变为通过竞争机制来分配科技资源,择优选择项目,虽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单一式的竞争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这些“不适合竞争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实行竞争性方式” [1]。基础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较长,应用到技术领域成效慢,基础研究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或企业化的也仅占2%~3%,而试验发展研究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试验发展研究获得的科技经费较多,尤其是企业把大量科技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极少。基础研究的活动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少数政府部门或企业也承担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申请课题的方式获得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所以从课题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的状况。
从图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仅52.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已达到401.8亿元。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但是,更应该关注图2和表4中的一些数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R&D经费比例来看(图2),从2002年到2011年,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稳定状态,有小幅度浮动;自2006年以来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应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试验发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的比例明显很低,十几年来一直在5%上下徘徊,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处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2005—2007年持续下降到4.7%,随后几年没有大幅度波动,2011年仍为4.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基本处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过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下游的经费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较少,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需要“逐渐向上游转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推动课题制模式的竞争,使得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对下降,中标的课题侧重于试验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应用,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课题。
另外,从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的比率对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薄弱,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失衡,2011年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进行国际横向相比,明显看出基础研究的劣势,如2011年美国三者比例约为1∶1∶3,法国约为1∶1.5∶1.3,日本约为1∶2∶5,韩国约为1∶2∶3。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的强劲发展,也使我国自主创新空间受限。
2.2 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础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基础研究90%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的经费有限,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10年来,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总额和比例越来越大,从表5中可以窥见一斑,2003年企业投入资金占R&D总额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业资金持续达到占R&D总额的71.7%,到2011年更是达到73.9%。
从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经费比例来看,三种科技活动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企业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比例居高,但是企业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几乎占有极微小的比例,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如表7所示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这样的低比例,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的比例极其微小。如表6所示,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几乎接近于零,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基础研究处于创新产业链的最前端,对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施课题制这种竞争性的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难以“维持生计”,不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沿领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endprint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很难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为“市场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优效产品或无效产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所以我们在引进课题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费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观念上的区别和对投资方向上侧重点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点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为小政府,放开手由市场或民间资本去经营搞活,都是我国政府要进行深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
2.3 课题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不到位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机制。”“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归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课题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课题经费预算。”
但是课题经费的预算存在诸多问题,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预算实施不到位和预算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2013年《关于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概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出概算和来源概算必须同时编制。”且项目概算编制应该满足这样的平衡公式:项目经费支出概算合计=项目经费来源概算合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预算与实际经费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况少之又少,往往会有些出入。课题经费的预算是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但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往往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课题预算经费由科技人员执行编制,编制预算也是以申请获得该课题为目的的,对获取课题重视,对经费的预算轻视的现象严重。科技人员没有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商,认真编制经费核算,在财务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上缺乏专业性,主观性强,虽然《规定》中要求细化预算编制,但这种细化难以进行,很多高校在课题预算编报时粗枝大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难免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粗糙、失实、精确性差、不能全面反应课题成本支出,经费预算过多或过少的情形都会发生,在实际使用经费过程中有的急于花钱,不是自己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证明课题执行的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预算金额过小或尽量节约科研资金的真正想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以上两种情形最终都有损于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国家制定科技经费预算的初衷。
《规定》中指出,对课题预算实行评审、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评审指标和评价方法,科技经费预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拨付的支出资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样的浮动范围才属正常,超过幅度的预算应如何调整和处理,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估考核标准。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1年,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央拨款程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863计划的中央拨款从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亿元翻了15倍,达到106.4亿元,973计划也从2001年6亿元的中央专项拨款上升到2011年的45亿元,增长了7倍多。但是这两项计划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科技经费预算的来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评价更是无证可考。
3 法人负责制的引入
我国的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有序推进,以达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只有基于“双方在深层次上的精神沟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的目标是使“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人及承担人所在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为了协调和平衡三者之间深层次上的有效沟通,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全面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1 法人负责制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课题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编制和调整课题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课题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服务弱化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科研规模扩大化,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的多样化,需要不断调整科研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鉴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监督经费使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题制的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强化课题法人单位的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明确和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为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组的监督和监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经费管理,充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同时还要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
实行课题单位法人负责制目的很明确,根本目的即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促进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达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 推行法人负责制的要求
3.2.1 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范围内,发挥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题刻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的经费预算、审核、监督和服务工作,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endprint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5]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6]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5]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6]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5]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6]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