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摄影

2014-11-10 12:07:39潘晓亮
艺术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摄影家艺术家摄影

摘 要:一直有人对于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别艺术”表示过怀疑。认为艺术只分好坏,不分性别,认为处于同一社会结构、社会体制之下的两性,其思维模式、创作视角基本也应接近。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就是艺术,与作者的性别无关。

关键词:女性;女性摄影

笔者在一份资料上,看见国内著名女性艺术家崔岫闻曾说“其实在艺术的原发阶段、直觉阶段或概念阶段,性别特征是不起作用的,只是在艺术的行为结果出现时,人们往往才要追溯源头,一定要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来符合某种理论范畴,就像女性艺术一定要找到女性主义为依据一样,可以有所说辞。”

笔者就此展开讨论。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的理解有严重的偏差,“艺术的原发阶段,直觉阶段,概念阶段”,性别特征为何不起作用?摄影反映人们对物体凝视过程中的潜意识,这种下意识的反映,正是因为属于直觉、属于原发的应激反应,才更加凸现了两性本质上的性别差异。

英国人类学者阿登娜夫妇从文化学的观念阐述了男女文化的异同:“如果说把男、女文化分属于两个文化圈,它们又是互为交错的两个圈,其间的主体部分是互相重叠的。那些溢出的月牙形部分,就是一处无法探知的‘野地,具有其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感知经验。”

这“溢出的月牙”和无法探知的“野地”,就是两性之间的差异,除了造就生理上的不同,也造就了男女心理上的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了两性艺术创作上的不同。女性的“月牙”和“野地”是男性所不知道的和难以理解的。我们需要承认,人类艺术中确有一部分由于缘自不同的性别经验。因此,具有鮮明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男女两性在人性上细微或者说并不那么清晰的感知经验给各自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会和创作灵感。如果源于女性独特的性别经验,就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

追本溯源,性别区分,从来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人自出生开始,最先被关注的就是他的性别。但是正像波伏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所说的,“男人永远不会以性别为起点去表现自身,他不用声明他是一个男人,但是,如果我想给自己下个定义,就必须首先确认我是一个女人”。这句话一针见血、也毫不留情地道出了女性在社会之中所处之地位。这一情形同样适用于其他视觉艺术领域的两性分配关系。一个男性艺术家不需要用自己的性别给予自己的作品相应的标签,但是“女性”、“女性艺术”、“女性摄影”似乎成了女性甩不掉的LOGO,必须加之于女性艺术者作品的前头。

一直以来,从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史上记载的基本都是男性艺术家。甚至如艾略特①所说,整个人类文明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摄影的历史更是这样。一部摄影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男性视觉编年史。但正是这样的情形之下,促使女性保持了更为清晰的头脑。为改变自身处境,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开始从性别差异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生活在一个强势文化遮蔽的空间里,使得女性摄影者时刻关注自己与男性之间权利义务上的不同。当她们尝试从自身经验出发,用“女性视角”去诠释这个世界,去运用摄影的语言争取某种权益的时候,她们的作品不仅与男性摄影艺术家不同,也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在这种力量驱使之下完成的作品,必然带有其鲜明的性别立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作品。

相对于男性在特权光环下的自我中心,自我膨胀的心理引导下,男性艺术家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愿望,或以主体的身份去着力表达一个“对象世界”,却很少将“本我”作为一个“他者”来认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观察,女性摄影家的探索精神反而走到了男性的前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艺术家即开始思考自身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存方式,以及关于女人自身的诸多命题,释放于艺术形式上。因此,女性摄影家更关注于“本我”的塑造。在男性摄影家多将视角放在国家、历史、社会这样的庞大主题的时候,女性摄影家已经开始走向“本我”的哲学精神探索。这同时也是“女性摄影”的重要题材。

所以,笔者认为,从女性自身的社会性别出发,完成对于女性自身、对社会、对精神领域探索的摄影语言,就是女性摄影语言,是区分于男性的一种视觉语言。因此,笔者的结论:在摄影这条道路上,是分性别的。“性别文化”是不可以回避的客观存在。通俗来说,艺术出自艺术家之手,艺术家又分男女,从人类学角度来看,男女在思维上具备各自的特征,性别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必然会有所不同。归根结底,一句话——毕竟男女有别。

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女性摄影艺术研究者。笔者深感女性摄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因此,将视点落在了女性摄影艺术上,希望从一个纯女性的视角去解读“女性摄影”语言。

有些人对于“女性摄影”的理解还停留在单指由女性完成的摄影作品就是“女性摄影”。这是首先要纠正的一个误区。简单地以生理性的男,女来划定其作品的性别,是性别研究的重大错误,会掉进二元对立性的误区。不能简单地以生理特征来判定其作品的性别,而应提取其“社会性别”对应在其作品上的展现来划定其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艺术”。因此,我们该就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性别经验来判定其作品的性别性,展现了女性摄影者独特的精神面貌,有别于男性的,具有鲜明的女性气质,女性性别魅力的作品,笔者才称之为“女性摄影”。

注释:①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作者简介:潘晓亮(1981—),女,江苏昆山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摄影理论,艺术收藏。

猜你喜欢
摄影家艺术家摄影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