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女性摄影的意义

2014-11-10 12:07潘晓亮
艺术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家摄影

摘 要:本文的研究意义,一是出于对于女性摄影家的尊重。在摄影诞生之后的170多年里,女性摄影家的活动从未沉寂过。但是在有关摄影的各种书面资料当中,很容易地看出摄影史论家对于男性摄影家的偏爱,常常一本书看下来,涉及女性摄影家的比例少之又少。

关键词:女性;摄影

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艺术的观察者,笔者本着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希望还原女性摄影家强大的摄影视觉语言,让她们对摄影艺术的贡献重新得到关注,打破对女性摄影艺术家贡献少的谬论。唤起人们的意识——如果没有女性摄影家的卓越贡献,摄影艺术如今的发展将无法想象。再者,笔者希望很多女性摄影从业者,摄影专业的女学生,也许会在笔者的文字里,找到些许思想上的共鸣,能够更加肯定自己的艺术天赋,坚定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之路。在前辈女性摄影家身上寻求精神力量,充分意识到“女性”这一性别身份恰恰是通往艺术殿堂的“特别”通行证。

再者,以往学术界对于女性摄影的研究,大部分的思路,总是围绕女权主义展开。常见辞藻常围绕于视觉强奸,男性的附庸,弱势群体,性别偏见等等。这也是研究女性摄影展开的通常论调,笔者在女性自拍这一部分中也不可回避的提及并引述了相关内容,但重点将不再拘泥于此。时代发展至今日,整个社会结构或者社会立场已经发生了巨变,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权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的当代社会,对应当今社会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的出入。对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女权思想,笔者一方面深信它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也深感其局限性。因此,笔者将此次研究的重点放在女性心理以及女性摄影天赋的探究方面,这也是笔者希望解读的一个角度。涉及女性摄影的理论类研究,笔者主要参阅了国内著名的理论专家林路教授、顾铮教授的一些论述类资料。两位教授的文字描述、精神内涵详尽而细致,让笔者很长一段时间苦于感觉“无从下手”。笔者不敢挑战前辈,在反复思量之后,笔者决定将行文的重点放在女性心理层面。其主要原因在于笔者占了一个性别的优势。林路老师,也曾在他的女性摄影著作《她的视角》一书的结束部分感叹道:“不管如何论述,都无法逃脱一种男性的话语范畴。”同一性别,也许方便笔者从一个纯女性化的角度来解读女性摄影语言,揣测女性心理,拍摄动机。

总的来说,此论文的范围界定在女性学研究的范畴。实际上,女性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西方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才形成规模的。而在中国,女性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现代学科,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摄影理论学术界的关注。

笔者研究女性摄影学的目的在于,不仅仅为调查女性摄影者的实际情况,而是作为女性摄影创作的内外心理、创作原动力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有一点想在此说明。做女性摄影者的研究,很容易引起男性摄影从业者的反感,因为提及了女性不平等、受歧视的状况,以及要斗争、要变革的姿态,很容易让男性感觉他们被放在了女性的对面上。笔者在行文中也涉及这一部分内容,但时代发展至今,已经不能再以此制约自己的思路了。因此,笔者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女性天性上和自身心理以及创作的精神主旨进行探讨。

实际上,女性所致力的解放与发展,与男性的解放与发展并不总是冲突的。女性研究所揭示的父權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实际上针对的是传统社会体制和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性,并不是单单针对“男性”。同时,性别关注是女性艺术史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视点和新的课题,它与心理学关系密切,涉及我们理解凝视过程中潜意识的愿望。这一方面开拓了摄影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艺术史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大胆的挑战,用性别观念去重新审视思考摄影史,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笔者行文的最终目的希望女性摄影者充分意识到自我性别对于艺术创作、摄影创作的优势所在,不要刻意模糊自己的性别,而是充分发掘自我的创作潜力,将自我的性别“优势”发挥到极致。

同时,笔者希望强化大众的意识:在当代文化情景中,“性别独有的表达方式”“性别的个体意识”,是不可以被否定的,而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发掘和超越。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她说道:“很容易发现为什么女人会墨守成规;时间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新鲜的成分,它不是一种创造性地流动;由于她注定要重复,她认为未来只不过是过去的一种复制。”

笔者不禁想起作为一个女性经常会重复做的一件事情,对比自己现今的照片,和前一时间段,或者再前一时间段,自我是否产生变化。特别在青春快速流失之后,会更加在意自己在图片中的变化,寻找岁月在自我脸上的产生痕迹。照此推断,这些女性摄影家是否通过这每日的或者经常性的纪录,来不断延长自我的生命呢,即使病痛的存在,但是每一日的变化毕竟是细微的,差别不大的。这也许出自一种自我安慰,也许,这是女性特有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疗法,借此行为,安慰自我。就好像女性更愿意相信神灵、相信魔法,崇拜自然的力量,迷失于占星术一样,愿意祈祷……这时,摄影的行为转换成一种信仰疗法,一种精神痊愈的力量。生命是顽固的,是不可征服的,尽管相信受制于天命,这种反复无常的神秘依然引起了女性极大的好奇心,她知道生命在流逝,即使最精巧的机器也不能加速或延缓其神秘,但可以借由艺术形式分担痛苦。

也许正是男女之间一个本质的不同。女人喜欢倾诉,喜欢别人给予安慰。而男人喜欢分享快乐,以强者的姿态出现在他者视线之内。

作者简介:潘晓亮(1981—),女,江苏昆山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摄影理论,艺术收藏。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摄影家摄影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