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对急疹并发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效果观察

2014-11-09 01:32孔宪玲林国模肖生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粒细胞

孔宪玲,林国模,肖生平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广东 中山,528403)

幼儿的皮肤非常娇嫩、机体抵抗力较差,常常因为外界环境的刺激或感染原侵袭而引起皮肤疹,在婴幼儿皮疹中,急疹、水痘、疥疮等类型比较常见[1]。婴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幼儿玫瑰疹,是常见的小儿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引发婴幼儿急疹的病原体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急疹患儿以持续高热3~5 d、热退后有红色斑丘疹出现为典型临床表现,患儿在出疹之前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这也使其早期诊断的难度较高,非常容易造成误诊,从而导致延误治疗。急疹患儿如得不到适当的诊治,患儿可并发颅内压增高、热性惊厥、心肌损害、血小板减少等,对患儿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2]。外周血的粒细胞缺乏和心肌损害是急疹患儿常见的并发症,而这些症状通常呈一过性发作,在病程结束时相关指标可恢复正常[3],因此,在小儿急疹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针对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手段对于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对患儿的损伤十分重要,本研究针对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对急疹并发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疹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为发热1~5 d,体温达到39~40℃或更高,退热后在面部及躯干部等部位有红色斑丘疹出现,皮疹症状可持续3~4 d,部分患儿在软腭部位有特征性红斑出现或出现眼睑水肿、前囟隆起、咳嗽、腹泻、惊厥等其他临床症状。多数患儿可出现颈部、枕部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偏低、淋巴细胞计数偏高。男34例,女26例,5例患儿的年龄<6月,45例患儿的年龄为6个月~1岁,10例患儿的年龄>1岁。排除由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纳入的所有患儿在就诊前均只接受过退热等一般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出疹时间、皮疹持续时间、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及口服鲨甘醇、维生素B4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上述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于病程第4天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治疗一次,给药剂量为 5μg/kg。

1.3 观察指标

在患儿出现发热症状的第 2、4、6、8、14 天采集2组患儿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标本的血细胞分类和计数情况进行检测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 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情况的比较

经检测,2组患儿在各观察时点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患儿在病程第 2、4、8、14天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第6天,观察组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情况的比较[n(%)]

2.2 2组患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比较

经检测,2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于病程第4天显著下降(P<0.05),并于病程第6天开始上升且均显著高于病程第2天或第4天水平(P<0.05),在病程第14天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在病程第6天和第8天,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比较 ×109/L

3 讨论

婴幼儿急疹一般是在年龄为4~21个月的婴幼儿人群中发病,以6~9个月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急疹的发病时间通常集中于每年4~5月份以及11~12月份,热程一般为3~5 d,热退疹出,无全身中毒症状,通常具有自愈性,患儿的预后情况良好[4]。近年来,婴幼儿急疹的发病年龄和高发季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发年龄转变为集中在3~9月龄,高发季节转变为集中在3~9月份,而且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5]。皮疹患儿一般以持续高热为起病症状,患儿的精神通常良好而且早期缺乏特异性的阳性体征和辅助鉴别诊断的检查手段,一般以“热退疹出”为确诊标准。除了热退时躯干及颈后有玫瑰红小丘疹出现的典型临床表现外,小儿急疹患儿还会出现耳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增高等伴发症状[6]。针对婴幼儿急疹的误诊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是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脑炎等疾病,一般均需要在出疹后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才能进行确诊[7]。对于急疹患儿,临床上通常应用抗病毒、降温、清热解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一般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应用常规治疗便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对急疹患儿盲目应用抗生素在临床上是不被提倡的,有研究[8]显示,即使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预防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也不能缩短患儿的热退出疹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而且治疗费用反而会增加。HHV6分为A和B两个亚型,引发急疹的主要是HHV-6 B种感染,HHV6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侵入机体的B细胞、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对骨髓的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或使骨髓产生无效增生,从而导致外周血粒细胞数量减少、细胞的破坏数量增加,当机体被病毒感染时,还出现大量的粒细胞附着于血管壁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的下降,随着急疹患儿的恢复,患儿外周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症状会在短期得到显著缓解或恢复[9]。急疹患儿通常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时可达到粒细胞缺乏症的程度[10]。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的多种疾病中都比较多见,除婴幼儿急疹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疱疹性口腔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均可引发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多数患儿呈良性病情且能够自行恢复,但是粒细胞的减少可使患儿出现持续发热不退、咳嗽迁延等不良症状,使疾病的病程延长,对儿童身心和家长心理都带来了较大的负担[11]。急疹患儿的外周血粒细胞变化趋势通常为:在发热第1天,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有所上升;在发热第4天,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出现明显下降,其后血象逐渐上升;在病程8 d时,白细胞计数大多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一般也可在病程第14天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动态观察外周血象变化对于急疹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的增高很有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12]。本研究选择G-CSF作为针对小儿急疹的升白细胞治疗方法,G-CSF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对粒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发挥刺激作用,并延缓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增加其免疫功能。G-CSF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使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短期内得到显著的升高[13]。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儿在各观察时点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病程第2、4、8天、第14天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第6天,观察组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G-CSF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可降低急疹患儿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概率;2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于病程第4天显著下降(P<0.05),并于病程第6天开始上升且均显著高于病程第2天或第4天水平(P<0.05),在病程第14天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在病程第6天和第8天,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G-CSF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急疹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并发症对患儿的损害,有利于患儿安全、平稳地渡过病程的关键时期。同时,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幼儿急疹出现的粒细胞缺乏症为一过性且程度一般较轻,因此由此导致合并感染的风险也很小,患儿的预后一般较好。因此,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酌情采用G-CSF升白细胞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G-CSF升白细胞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急疹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患儿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概率,有利于患儿安全、平稳地度过病程的关键时期。

[1]侯秀华,任惠娟.儿童常见皮肤病幼儿急疹、水痘和疥疮的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425.

[2]罗小兰.小儿急疹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7):57.

[3]李国庆,张玲,王鸿雁.幼儿急疹致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106.

[4]毛庆东.74例幼儿急疹早期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36.

[5]张水路.幼儿急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76.

[6]梁秀丽,张金明.幼儿急疹早期诊断的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2):66.

[7]崔志军,王续恒.幼儿急疹3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3,30(6):352.

[8]杨丽萍,杨永礼.抗生素对幼儿急疹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51.

[9]李雪莲,宋晓梅.幼儿急疹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38.

[10]姚梦霖,杨跃萍,邹新英,等.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动态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7(19):32.

[11]刘红仙.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199.

[12]姚梦霖,杨跃萍,邹新英,等.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动态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32.

[13]王静,曾莉芳,廖江宝.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剂升白细胞近期反应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4):538.

猜你喜欢
中性白细胞粒细胞
白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英文的中性TA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